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只如安常处顺,在家庭之间,有何趣味?《苑》举《婆沙》所言家居之可厌恶甚详,姑撮其一二。有云家是难满,如海吞流;家是无足,如火焚薪;家是苦性,如怨诈亲;家是斗乱,共相违诤;家是多瞋,呵责好丑;家是伎人,种种妄饰;家如眠梦,富贵则失;家如朝露,须臾变灭;家如棘丛,欲刺伤人。此世间有身家者所共尝之滋味也,然乎不然乎?故《要集》举《涅槃》云:在家迫迮,犹 三摩地

2018-07-20

其知有佛,福罪兼行者,纵得人身,亦仍来此樊然不净之世界而已。唯一意西驰者,纯是一心为主,故能感果于西方。君王即是如来作,以心为君者,以佛为君。此孟子所谓先立其大,小不能夺;《观经》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虽正解不尽如是,亦可旁通于此矣。云栖云:一心不乱者,心王心所无所不一。夫心王心所虽有八与五十一之纷杂,然遡流穷源,不出一心。今念佛人,初以耳识闻 三摩地

2018-07-20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界众,同念阿弥陀。怀净土(宋)北山西望乐邦云杳隔,一钩新月湾湾白。意欲往生何计策,弥陀一念声千百。文墨尖新无处用,已将名利浑如梦。一串数珠随手弄,唯闻念佛心欢勇。览遍与律仪,频频唯劝念阿弥。一声消尽千生业,何况唠唠久诵持。纷纷世态尽空华,讲外无余挂齿牙。一串数珠新换线,阿弥陀佛做怨家。菊脑姜芽一饭余,其他安敢费工夫。从 三摩地

2018-07-20

”又云:“出定入定,恒闻妙。”方是稳着。净土诗(晋)阿氏多自然音乐乐无涯,七宝楼台丽日霞。上妙众香常不散,缤纷云里雨天华。净土咏(唐)李青莲向西日入处,遥瞻大悲颜。目净四海水,身光紫金山。勤念必往生,是故称极乐。珠网珍宝树,天华散香阁。图画了在眼,愿托彼道场。以此功德海,冥祐为津梁。八十亿劫罪,如风扫轻霜。庶观无量寿,长愿玉毫光。 三摩地

2018-07-20

若夫上品上生者,一往即悟无生忍,须臾即遍十方,历事诸佛。而究其往生之因,则具戒行,读诵大乘,修行六念之人。可见如来重戒重学与重悟之意,似不欲偏废者也。至龙树菩萨,如来谓其于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非悟明心地乎?曰得初欢喜地,非入地菩萨乎?而继之曰往生安乐国,此又与上品三生皆以大心回向往生之左券,若合符节者也。故云栖云,普贤为华严长子,虽尘尘华藏,在 三摩地

2018-07-20

天台云:诸佛身与己同体,观佛时心中现者,即是诸佛身之体,所谓是心是佛也;佛由观而生,所谓是心作佛也。行者应以是佛作佛义,一念圆照。由观见佛,观之既熟,经云,无量寿佛、观音、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妙宗》云:当念即是来际,故能预想将来之事;复由佛与众生体不别故,故令三圣不来而来。如此则临命终时,华开见佛,亦是寻常惯事矣。王龙舒云:有人疑此间人念佛 三摩地

2018-07-20

佛以无缘慈摄众生者,入众生性为内熏,或现身说为外熏。则劝人念佛,即是如来外熏之义。《华严经》云:即以利益诸众生,而为自行清净业。颂文潞公念阿弥陀佛结十万缘会(宋)陈如如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赞喻弥陀偈(宋)丁注净师舍妻孥为如来徒,募万人结净土会。乡人丁注,以偈赞之。心净佛土净,王非妄言。拔身出尘垢,已现 三摩地

2018-07-20

西方即是唯心土,像季尤为海梁。信念刹那能甫具,珍池已觉宝华香。西方即是唯心土,功行应教日日鲜。一息不存谁努力,岂将精进逊先贤。西方即是唯心土。三昧中王道最微。瞥尔生疑千古隔,咬钉嚼铁莫依违。佛会偈已信弥陀大愿舟,共修三昧度迷流。六时行道无余想,一句洪名似救头。应痛盲龟常在溺,独忻孔木只今浮。殷勤拶入无生理,七宝池边握手游。禅、土相讥,几于水火。然 三摩地

2018-07-20

是以如来随机授道,直指西方,开极乐之门,显慈尊之名号。故乃人天共仰,凡圣同归。入华藏之要津,证泥洹之疾径。行门省略,功德甚深。自古名贤,尽依念佛。慧持、慧远,寿终宝盖迎将;道绰、道珍,命尽云仙引去。或男或女,现祥瑞者,一一难陈;若僧若尼,感慈光者,重重无尽。传记具明,不劳广录。今《念佛镜》者,照明念佛之人,永断疑惑者也。依之奉行,必出苦轮。较量辨 三摩地

2018-07-20

娑婆随业转轮生死,彼土一往则永证无生忍,若愿度生则任意自在,不为诸业转矣。其净秽、寿量、苦乐、生死,如是差别,而众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阿弥陀佛,净土摄受之主也。释迦如来,指导净土之师也。观音、势至,助佛扬化者也。是以如来一代教典,处处叮咛,劝往生也。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乘大愿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济度为佛事。是故《阿 三摩地

2018-07-20

贤首品坐禅三昧经目连所问经大智度论(龙树菩萨)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十疑论(智者大师)净业专杂二修说(善导和尚)临终正念诀念佛宝王三昧论(飞锡禅师)万善同归集(永明大师)《净土十疑论》后序(陈瓘)念佛方便文(江公望)劝人发愿偈(慈照大师)莲宗宝鉴(优昙师)净土或问(天如禅师)答弟行远示月庭居士(楚山禅师)念佛警策(古音禅师)答湖州董宗伯(莲池大师 三摩地

2018-07-20

目次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示念佛切要(憨山大师)示净心居士净土语(幽溪师)西方合论(袁宏道)纪梦(袁中道)答卓发之文学(无异禅师)追顶念佛(三峰禅师)净土偈结坛持《往生咒》偈(蕅益大师)结坛念佛回向文示念佛门示源示王心葵示郭善友答卓左车茶话示丁耕野居士(截流禅师)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念佛说(张光纬)书《净土约说》后(翁叔元)与茅静远居 三摩地

2018-07-20

净土经论撷要释印光辑目录一、弥陀因地八、速灭重罪二、佛愿摄生九、随念随见三、极乐依正十、佛号久住四、持名往生十一、念佛圆通五、三福三心十二、满菩提愿六、作佛是佛十三、念佛殊胜七、修十善业十四、门易行弥陀因地《无量寿经》云:过去久远劫前,有佛出世,名曰锭光。次名光远。次名龙音。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时有国王,闻佛说,心怀悦豫,弃国出家, 三摩地

2018-07-20

净宗问辨(1)(乙亥二月于万寿岩讲)弘一师古德撰述,每设问答(2),遣除惑疑,翼赞净土,厥功伟矣。宋代而后,迄于清初,禅宗最盛。其所致疑,多原于此。今则禅宗渐衰,未劳攻破,而复别有疑义,盛传当时。若不商榷,或致诖乱(3)。故于万寿讲次(4),别述所见,冀息时疑。匪曰好辩,亦以就正有道耳。问:当代弘扬净土宗者,恒谓专持一句弥陀,不须复学经、律、论等。如是排斥教 三摩地

2018-07-20

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 三摩地

2018-07-20

“如来”者,如相解,如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故名“如来”。“应”者,“应供”也。佛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故曰“应”也。“正遍知”者,知一切诸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不坏?心行处灭,言语道过。诸如涅槃相不动。故名“正遍知”。 三摩地

2018-07-20

《众经撰杂譬喻》卷上比丘道略集姚秦三藏师鸠摩罗什译昔有外国有一大长者大富。惟有一子爱重无比。后日得病大困。治之不瘥遂到无常。临命终时一心念佛。佛现形其前。心安意定便得生天。父母念子愁恼便欲自杀不能自解。因以火烧取其骨着银瓶中。至月十五日。便施百味饮食持着其前。举声悲哭宛转卧地。天子在上见其所为。自念。我不现化意终不解。即下作小儿年八九岁。在道边放 admin

2018-07-20

怎么样的丧葬才算是佛教佛化的?在佛中说到:凡有出生就一定会有死亡,有生就必定会有后面的老死。当众生一出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在衰老了,衰老到一个程度,就会进入死亡;这个过程任何众生都避免不了,包括我们自己也已经像这个样子,经历了无数的出生与死亡。也就是呢,在生死轮回当中来来回回,虽然现在我活着,但未来一定会有死亡的一天。所以,丧葬的事情,是任何一个众 admin

2018-07-20

一般的凡夫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我见、无明、贪爱,不明了一切世间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就会贪着世间的种种境界而无放舍;再加上无始劫来,所形成的善恶业因、习气,这些无明业习种子,统统都收藏在自己的如来藏当中,所以就产生了不断受生的势力;所以一般有情众生,一定会继续依着所造的善恶业种的差别,而继续不断地出生在三界六道当中。当一般有情的色身坏了,或是此 admin

2018-07-20

中阴身的义和内容,我们引用《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为我们的开示来解说。论中弥勒菩萨这么开示:【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nóu]光或阴闇[àn]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瑜伽师地论》卷一)中有就是指这个中阴,因为这个中阴身是这一生死后,下一生果报身之前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