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同理,《维摩诘经》言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也是这个道理,淫怒痴之性即是第八识所具有的成就染净诸法的功能性,以第八识本身是自性清净心,即是涅槃,故言淫怒痴性也是解脱。这也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不能以为通过杀生、邪淫也能解脱。故读经须要解经,理解的真实义理,不能望文生义。(2)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说法如上文所述,一切法空,或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同理,《维摩诘经》言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也是这个道理,淫怒痴之性即是第八识所具有的成就染净诸法的功能性,以第八识本身是自性清净心,即是涅槃,故言淫怒痴性也是解脱。这也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不能以为通过杀生、邪淫也能解脱。故读经须要解经,理解的真实义理,不能望文生义。(2)一切法空是不了义的说法如上文所述,一切法空,或者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是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槃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槃、本际、异熟、阿陀那、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无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这个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阿赖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印度佛教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及成因,如《佛临涅槃记法住经》载,世尊如是悬记:我涅槃后第七百年(约公元三世纪),……我诸多著利养、恭敬、名誉,于增上学戒、定、慧等不勤修习。我涅槃后第八百年,吾圣教中乖争坚固。我诸多相嫌嫉,结构恶人,尘坌讪谤,轻诃持戒,鄙贱多闻,不念六和,专思乖争,见不善巧;不敬师长,不正知住,欺诳谄曲,言词粗犷,如栴荼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如是)说如来藏已。故第八识在不同的经论中有不同的名称,如:心、识、如、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法性、涅槃、本际、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阿陀那识、种子识、如来藏、含藏识、所知依、空性(空)、自性、中道、诸法实相、非心心、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在初转的阿含诸经中,或说为涅槃、本际、实际、诸法本母、入胎识等等;在《央掘魔罗经》中,就直接说为如来藏。在第二转的大般若诸经中,就说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实相心、真如等等。在第三转法轮的方广唯识诸经中,就说为阿赖耶识、种子识、异熟识、无垢识、如来藏等等。您看,佛开示了这么多的名称,其实所指称的都是同一个第八识心。佛所以用种种善巧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有人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说法:【如释尊在《阿含经》中,以及极多的大乘经中,并未说到阿赖耶识,难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轮回吗?只要真正理解缘起性空的真义,无常无我而能成立生死与涅槃,何必再说如来藏与阿赖耶识?只因众生根钝,所以为说如来藏或阿赖耶识法门,使其确立生死轮回与涅槃还灭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进,这是极好的妙方便了。】对于这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具足证得了真如佛性的涅槃本性,他已经远离了世间烦恼,他没有去来之相,可以安住于菩提,安住于真如。永离贪欲、瞋恚的缘故,心里面从此不再被瞋恚所左右,心里面从此不再起淫欲的贪念及世间财物的贪念,所以称为菩萨阿那含,菩萨不还、菩萨不来。这样的解脱境界类似于第五地菩萨的解脱境界。但是因为禅定功夫的深浅不同和以往贪瞋习气轻重的不同,导致过牢 | admin 2018-07-21 |
![]() |
佛性的本质──佛性不是六识的知觉性,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本书所说见性的意思,是说禅宗的重关──证悟看见佛性,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这不是明心时看见如来藏具有能使人成佛的自性,更不是指眼识的能见之性。佛说诸菩萨所证的佛性有四种层次: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萨所证的佛性、已入地菩萨所随顺的佛性、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本书所说的 | admin 2018-07-21 |
![]() |
——正觉同修会——二乘菩提自中国元末以来,已被广大佛弟子所普遍误会故;今时之台湾与大陆佛教,乃至今时南洋之南传佛教,俱皆如是不免误会;总以为觉知心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总以为无余涅槃之中有清净无染之“境界相”可以使觉知心安住其中;而不知无余涅槃境界者实无任何境界,唯是灭尽十八界我、十二处我、五蕴我、七识我之后,全然无我、 | admin 2018-07-21 |
![]() |
但是从这个平凡与实在之中却显现出无比的智慧,显现出真实的解脱,显现出究竟的涅槃,这才是禅。可是这样子讲的话,禅到底又是什么?从名相来说,禅就是“般若智慧”。但是禅除了明心开悟以外呢,还有重关的眼见佛性。这个见性,见得分明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觉受,是有境界的,当下会感受到很强烈的解脱的觉受。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 | admin 2018-07-21 |
![]() |
昨天我接到一封信,信纸大小如A4影印纸,密密麻麻写了九张;这个人来信做什么?他认为《正法眼藏---护法集》处处错误,《大般涅槃经》中佛的开示也错了;其实是他自己错会。但这封信不是外面的人写的,是我们里面的人写的,是学生匿名质问老师。他主要的争执为:“佛性是不可能眼见的。”他提出的疑问很多,如果我要全部作答,需要出一本书来解释清楚---我必须好几个 | admin 2018-07-21 |
![]() |
于初地圆满可以慧解脱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在三地满心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于满心可以取证俱解脱而不取证;于六地满心,可以取证灭尽定而不取证,继续留惑润生;到了七地的时候,能够念念入灭尽定,这时候心寂静的结果,就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就出现了,传授七地菩萨一个三昧,叫作“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胜过菩萨以前所修学的所有三 | admin 2018-07-21 |
![]() |
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证大乘涅槃;乃至未来成就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亦是由此真见道位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实证;而此因地所证涅槃则要藉真见道之证真如方能得之,但真如是第八识如来藏于一切法中运行时所显示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是故真见道之内涵即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现观其真如性,名为证真如,即是证得“一切法真如”。于此真见 | admin 2018-07-21 |
![]() |
”(《大宝积经》卷一百十一)众生无始劫以来不断轮回生死,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菩萨透过参禅的功夫,于因缘成熟,得以一念相应的慧心所找到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后依此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实际理地,现前观察祂真实存在;也知道祂从无始劫以来没有生死,所以才有你过去、现在、未来世五阴的生死,当你转依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无生的体性,根本没有生死可 | admin 2018-07-21 |
![]() |
在成为阿罗汉以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舍报的时候就不再受生,不再去投胎,因此蕴处界就全部都消失不见了,这就叫作无余依涅槃,简称为无余涅槃,这样就是解脱果修证完成了。阿罗汉的三界烦恼断尽,舍报的时候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在他还没有舍报之前,他也都是随缘随分的去度化众生。所以他在入无余涅槃以前,虽然没有烦恼了,但是仍然和我们一样,要受风寒,受热苦、 | admin 2018-07-21 |
![]() |
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诸贤!云何正志?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心伺、遍伺 | admin 2018-07-21 |
![]() |
把一念不生当成是涅槃。因为一念不生的境界,仍然是识阴的境界,他不是真正解脱的境界,所以施设了这样一个戒禁,这(每天)打坐的这样的一个戒禁,然后想要求得真正的解脱;这样的一个见解,就是落入了戒禁取见。简单的说完了戒禁取见,接下来讲疑。疑的定义很广,有世间法上的疑,有出世间法上的疑,也有世出世间法上的疑。那么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的疑,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