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是骨肉至亲、深交好友,末了结局不过如是草草,更别说素不逢面之人;人生啊!人生啊!有何可恃!有何可以记挂!有何可以筹量!是以当发露恶行,总为过往无量劫来意识心之造恶来忏悔,以无量劫之不尽,能获诸佛菩萨之怜悯而得一时受苦之,当知此即是莫大恩典,当知此即是自省因缘!当知冤亲债主忍受饿鬼道上之无穷痛苦,每日之一时受苦,俱盛过凡夫之终日、终月、终年、乃至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人类只有一世,一切都是后天的影响,没有先天(前世)的因素,那么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的身体、个性、兴趣、爱好、习惯等等都应该大同小异了,而事实上差别是很大的。信不信轮回这一现象的本身也很能说明问题,不论学历高低、长幼、贫富、得意失意,为何总有人相信轮回,有人不信?这就是由先天因素——过去生所积累的信根的多少所决定的。若过去生培植的信根成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大种是指组成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即地、火、水、风大种,其中地大种是指物质中具有坚硬性质的元素,有保持作用;水大种是物质中的湿润元素,有摄集作用;火大种是指物质中的温热元素,有成熟作用;风大种是指物质中的动态元素,有生长作用。譬如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尿等是水大;体温是火大;呼吸是风大。四大种并非独立作用,而是相互含摄。譬如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正研究印度哲学的这些学者们,他们一致都认为说,佛教里面的各种教法元素,绝大部分在古印度当中都已经出现过了。所以甚至于比较极端的会说,佛教并没有超越之前《吠陀经》的哲学。我们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在之前的吠陀哲学当中,已经有如此多的东西它跟佛法的内容是非常相近的,这是为什么呢?上一次也说到,那是因为有许多的菩萨们,他们在佛陀降生人间之前就先来到人世,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经所说天,为梵文提婆(Deva)或素罗(Sura)意译,原义为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常被用为形容修饰语,作为六道之首的天道,被认为是六道中最佳最上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解释: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云:神用光洁自在名天。佛经中说天道分三界,凡二十八重,总称三界二十八天,有地居、空居之别,下劣上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经所说天,为梵文提婆(Deva)或素罗(Sura)意译,原义为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常被用为形容修饰语,作为六道之首的天道,被认为是六道中最佳最上者,《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解释:“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云:“神用光洁自在名天。”佛经中说天道分三界,凡二十八重,总称三界二十八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前一般的佛教外人士,甚至包括很多的佛子,往往以为单纯的修学禅定、持戒、吃素、行善就是佛法。其实佛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解脱道和菩提道所修所证的三乘菩提——出世间的智慧。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也就是能否证得这三乘菩提慧。单纯的持戒、吃素、行善并不能产生智慧,佛子持戒、吃素、行善的目的乃是在修集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的福德资粮。“般若波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参〕,善财承教,向那罗素国,参毗目瞿沙仙人。为说菩萨无胜幢解脱已。乃云:如诸菩萨,成就一切殊胜三昧等法,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胜热婆罗门。(梵语那罗素,华言不懒惰。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九参〕,善财承教,至伊沙那聚落,参胜热婆罗门。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语善财言:汝今若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生离的意思是说自己亲爱的人,希望能常相聚会,但因谋生、刀兵、水火灾、调差、冤狱等诸多因素,使其乖离分散,而引起心理上的种种苦受。死别则是临死之时,必需离开眷属、离开色身、离开种种贪爱的世间财物,所以心中生起强烈的爱别离的痛苦。二者从理上来说——所谓爱别离的痛苦,是说众生确实有内六处:可爱的眼根,可爱的耳、鼻、舌、身、意根,当这六根互不相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于说学佛,即使说你不想要来这个世界,也不知道哪一个世界比较好,那一样,释迦牟尼佛有告诉我们说,西方有一尊佛叫作阿弥陀佛,祂有无量庄严的净土,可以让众生得到生死中的安慰,你可以在那里慢慢地修学佛法,你都不用着急;那你自然有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来当你的善知识来摄受你,你不愁佛法中,你没有人可以指引你真正的方向!那另外很多人担心的是:你们学佛人所关心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是有所生、有所消灭吗?又譬如意识,有时烦恼少一点,意识变成比较清净;有时因为烦恼增加,意识变成比较染污,怎么可能是不垢不净呢?又譬如熏习世间的知识,透过阅读等方式使得自己的知识广度增加了,后来因为不再阅读或者久而不用等因素,原有的知识广度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渐渐减少了。诸如等等,世间诸法本来就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我看到人们举止粗鲁,我很生气,因为这种行为刺激了我虚伪的素质。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透过行为看到他们心灵空虚。当我看到人们怒气冲冲,我很生气,因为它暴露了我心胸的狭隘。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看到他们其实是悲观失望。当我看到人们满腔仇恨,我很生气,因为它揭开了我曾经的伤疤。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会看到他们内心深受的伤害。当我看到人们冷酷强硬,我不舒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为死苦,死分两种;一是病死――因为疾病而寿尽命终;二者因为外缘――由于外在因素导致,如遭受水、火、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或汽车、飞机、船舶意外失事,乃至战争中被杀害、、药物中毒等死亡,《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云;云何死?谓由寿量极故便致死,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意思是死有三种;一种是寿命满尽而死,称为时死;另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一个题目,有人问到:如何真正的放下?为什么会有人有这个疑问呢?因为很多人常常会听到要放下,但是如何才算真正的放下呢?要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来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放下呢?要放下,当然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我们有所提起,而且所提起的这个东西,会造成一些负担,会造成一些困扰,甚至于会有让我们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必须要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希望他人改正缺点,只是希望别人改,我自己却可以我行我素……我们身边有不少人,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只要求别人遵守规则尊重自己,却不想自己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只看得到他人对自己的不好,却从不自我反省。作家马德说,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嘈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你不去苟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无论事情演变到怎样的地步,我们都有回转的余地,原因正在于,伤害即便是外来的因素施与的,可是这种伤害的程度能有多深却是所谓受害者自己的事。受伤是心的感觉,这个心却在你自己那里,不在外界,不在其他任何人的手里。如果感觉自己被伤得很深,那也是你默默允许的。外面即便有人拿匕首刺向你,你也有权利选择将匕首拔出,止血,上药,精心照料不让它感染,让它慢慢愈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上所说,并非结论,只是作为个人进修中的素材,以资省惕增进自己,让自己牢记,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难。待人宜宽,律己可严。据说,修行到三地的菩萨就需要停下来等待和自己有缘的广大有情,将这些有缘拉拔到一个几乎同样的修为,才能继续进发向上,因为只要这些有缘的问题不得到解决提升,那么自己的心中所含藏的欲界爱随眠习气,就无法消除。。。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所谓的「气质」,应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接触时,带给他人的综合感觉。按一般世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有些人他想要获得快乐,他可能就吃个;或者是说,他去吃点血清素,他就可以产生快乐;乃至如果说,他想要有一些特殊境界,他可以吃点,它就产生迷幻的境界、殊胜的境界。那这样子,从这个眼光来看的话,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志,其实是受物质所控制啊!那我们怎么可以说,我们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呢?可是其实我们相反来想:我们的心既然受这些物质所影响,所以显然我们的意识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除了自我原因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因素,那就是说假如当世没有真正的善知识能够贯通佛法的教义,能够引导学人依照六度万行来修证佛法的话,学人只好随着自己的福德因缘,随分来修学。所以,要思惟这个问题,这个修学哪宗最好这个问题之前,就应当先了解说每一宗的修学内涵。大体来说,历代佛门中的宗派一直演变到现在,约略有下面各个宗派,我们简单地来介绍一下。第一个律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