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华严》里面曾有看到佛有这样的开示,就是说如果我们所作的恶业,如果真的有所谓的体积或者是形状来包容这些恶业的话,那么即使是像十方世界虚空这么大的空间,也都装不下我们过去所作的恶业。当然,我们看到了《华严》里面这样讲的话,心里面可能仍然会怀疑——为什么会这么多呢?我们接下来再给大家看一下《地藏菩萨本愿》里面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 三摩地

2018-07-22

印光大师他的文献里面所记载了一件的这个信件里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为什么为人良善又念佛,可是到最后却会遭到车祸呢?这个其实印光大师早已就佛教的因果道理给他回信了。印光大师跟对方说:我们在看这个老婆婆横遭车祸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同样的不能够只看现在,而是要看看说前世跟这一世的这些关系。比方说,这个老婆婆,也许她前世明明是做了一些比较不 三摩地

2018-07-22

(《六祖大师法宝坛》)那么六祖大师这一段所说的就是说:愚痴的人不晓得这个因缘果报的道理,犯了过失以后,或是说平常的日子里面,认为说我只要努力修福,那就对了;而并没有想到说,怎么让自己能够解脱于这个生死的系缚?怎么让自己能够成就佛道而远离这些贪、瞋、痴烦恼,远离这些生死的这些苦业?只是认为说,修福本身就够啦!平常布施供养,虽然说这个福无量无边,可是心里面这个贪、瞋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对于任何一个信因果——觉得因果是可信的人,往往就会觉得,我们种了什么样的因就好像是我们栽种了什么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在过一段时间,过适当的条件充分配合之下,自然而然就会长出相应的果实,或是相应的树种、草木等等。所以这是一般人对于因果的直接的印象。当然我们要说的是,凡是修行的这条路,如果没有任何的因果存在的话,那当然修行就一点意义也没 三摩地

2018-07-22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到底应该要怎么去理解呢?我们要提醒大家的就是,《金刚》跟《心》,它们都是所谓的般若系列的典。这类型的典,要能够正确的解释的话,有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先找到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的清净本心。如果没有找到清净本心的话,任凭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释,不管我们说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不执著,那都不是这个所讲的意思。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这样子讲起来,如果我们真的一心想学佛的话,岂不是十分可惜了吗?再来,我们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大家看,首先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对于世间的这些情境,我们能够不执著,因此而我们不会为了这些事情,执著在比方说权势、名利的这些事情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已是世间难得的圣人或者贤人了。但是,我们要跟大家说的是,佛教里面佛陀所教的解脱,却远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由于,本来这些事情本来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的或是中华文化的底蕴,所以很自然的在中国地区,古时候中国地区的人们,当这些人们接触到佛,传过来的佛的时候,也必然会想办法,用原来我们所理解的意境跟所习以为常的这些解释,来看待佛。所以,当一般人看到《金刚》里面写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 三摩地

2018-07-22

比方说,佛菩提道谈的就是菩提两个字,菩提谈的就是《心》的心;《心》的心有什么境界呢?《心》的心,就是不会跟我们一切的境界相应、相应而引生烦恼的那一颗心,叫作真心,这个真心是跟我们的妄心或是跟我们的意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当我们说所谓的心得自由自在的时候,这个时候这颗心,我们就要按照佛菩提道的道理来分辨一下:祂符不符合《心》上面讲的心的各种的状 三摩地

2018-07-22

在《大般涅槃》里面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这样子给们开示,佛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接下来还说:汝等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最后佛陀说:我今虽是金刚之体,亦复不免无常所迁。所以最后告诉大家说:生死之中极为可畏,汝等宜应勤行精进,速求离此生死火坑,此则是我最后教也。(《大般涅槃》卷三)同样在另外一部里面,《杂阿含》里面 三摩地

2018-07-22

佛菩提道的范围谈到的菩提,里面有菩提这两个字;关于菩提,我们说,我们可以用《心》上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些叙述的文字来描述菩提。其实菩提谈的就是,我们在《心》上面所看到的,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的清净本心。这个本心本来具有的性质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本心所具有的境界来讲,是任何我们现在在世间活动里面,任何的一种心识的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当时有非常多的人在翻译典的时候,也都是采用老庄的术语来翻译。当然就是说,后来由于学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且也都是越来越知道佛教的全貌了;所以,这一种的全然用老庄的观点来解释,这种状况就减轻了不少。不过一直到今天为止,老庄的思想毕竟还是跟儒家思想一样,深入到每一个中华文化普及的地区。所以我们看到,即便是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尝试着或者说直接就用老庄 三摩地

2018-07-22

比方说古时候,禅宗有临济大师,那个时候他为了示现的原因,所以临济大师不礼拜祖师的塔;又有比方说,有一位丹霞的禅师,他把木头刻的佛像拿来烧了;或者是说德山的禅师,也告诉们,这些教如果只是玩弄文字的话,那就好像是什么呢?好像擦鼻涕的纸一样。像这些祖师们,用这些非常激烈的手段,他主要是为了当时在周围的、从学的,为他们示现禅机,开示他们一条悟入之道。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并且更重要就是说,即使我们有机会能够破参明心,能够找到清净本心,这个状况之下,如果我们的性障本来就已很薄弱的话,我们在破参明心之后,就很容易可以观行到真心的种种的功德,并且真实的受用这些的功德;并且透过受用这些功德,更加的领会真如佛性的种种的状况;这样子,我们在佛菩提道上的修行,就会因此而减少了许多的障碍。我们有一句话就是,修行,比方说破参明心的 三摩地

2018-07-22

以前我们曾听到有部分的团体在说:只有出家人才能修行,在家人只能够护持出家人,在家人这一辈子并不适宜直接修行的。这种说法呢,其实是违背了佛教的精神的。因为光是在佛陀的时代,在家修行的菩萨就非常非常的多;所以,绝对没有所谓的在家人不能够修行,只能护持出家人的道理。实际上应该是要讲,出家、在家是不同的修行途径,各有其利弊得失。如果选择出家的这条路径的话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我们再更进一步来看,佛教的典里面,也有所谓的少欲知足的记载。比方说在《杂阿含》里面,佛陀就曾称赞过大迦叶尊者,说他少欲知足,头陀第一;或者,佛陀也曾称赞过尊者舍利弗,说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的这件事情,的确在某种的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于行者修行得力、降伏性障的一个称赞之词。可是在佛教里面,谈的这些关于解脱方面的道理,其实它的 三摩地

2018-07-22

关于植物是无情生,这点平实导师在《心密意》中也有开示道:植物叫作无情生,所以植物没有意识。那些人在实验,对植物放音乐,它就会有较好的反应,譬(pì)如生长较好等等。其实那个是声波反应所产生的,植物没有意识,它没有喜怒哀乐,它也没有记忆。举个例子来说:你每天去关心它,给它较好的水分养分与较正常的阳光,它就长得比较好,是不是因此就可以说植物对你 三摩地

2018-07-22

答︰夜间做梦醒来以后,有时不记得,是因为你的意识当时已判断︰这个梦不重要,不太须要记住。所以你醒过来以后就不太记得。有时记得很清楚,是因为你的意识当时认为这个梦是重要的,应该记住它;就像计算机的存盘一样,因为你认为不可以忘记它,所以就自动的把它记住了,醒来的时候就会记得。这是因为意识的判断,认为必须记住它,末那了解了、同意了,就会在这件事上用心, 三摩地

2018-07-22

同一个外境,为什么两个人的感触是完全不同的?后来我想了一下:因为在西安的时候,每天习惯从温暖的旅馆走到街上,瞬间温度就从二十几度降到零下十度,所以我的皮肤已适应了那种极度温度的这种差异的感觉,认为那个叫作冷。回到以后呢?从机场走到外面温差变小了,所以相对而言就觉得这个也不怎么冷嘛!反而很舒服。那就要请问各位啰:同样的一个外境,我觉得很好、不冷,但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这本身,你可以想象更为丰富一点,像一般人去一个菜市场,或是一个大卖场来买肉,它本身都已是,大多是已切割好了;但是如果对于惠能祖师来说,他必须要自己把一些羽毛把它拔除,把这些动物作种种的清理清洗等等,所以他的手续还要更多的繁复。他的处境是更为艰难,而且他一待就是待了十几年,这样的志就是在证明一点:如果是说你的初发心并不是就是要吃肉,你只是愿意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修行本身就是要断除贪、瞋、痴三毒;学佛人却参与赌博,非但没有断除贪瞋痴三毒,反而增长贪的欲望以及痴的无明现行,乃至增长贪与痴的习性,岂不是很颠倒吗?更何况菩萨会在赌博上用心,表示这位菩萨已落在事相上,与实证三乘菩提距离还很遥远!可以证明这一位菩萨是新学菩萨,不是久学菩萨,熏习佛法才不过一劫、两劫而已;不是像久学菩萨一样,已无量劫熏习佛法而有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