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而乃覆藏如来佛法。如是之人于佛法化成等正觉专行断灭。世尊。此是修行菩萨第九障覆盖甚深佛法赞扬外道戏论魔钩。" "又大迦叶。出家之人有二不净心。何谓为二。一者读诵路伽耶等外道经书。二者多畜诸好衣钵。" "又舍利弗。菩萨杂学外道经书。巧于诤论多人所敬。是人不能自调伏心。亦复不能调伏诸法。不调伏故不行大乘。"《佛藏经》(卷3):"舍利弗。若有比丘着外经义 admin

2018-07-23

,我等真不是直心之人,不择手段心怀谄曲,口言皆是虚妄非法音声,为贪著心魔迷惑,作此惊怪糅行魔事,为魔伴党,无所惭愧;自大放逸、憍慢、我慢、大慢、邪慢,因势得财,不喜净信真觉佛法,于邪见中生正见想,喜乐诈善下劣小法,常行白衣妇女之间,外佯清白,潜行贪欲,内犯恶行,沦坠黑窟,覆藏罪恶,反令魔喜,污染道法。我非道人、非沙门、非佛;实乃臭秽癞疮,大恶逆贼,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祂本来就不在三界之中,而所以说诸法都由祂直接、间接辗转出生,其实是因为无始以来种种烦恼所覆藏的缘故,而导致末那的执取。这样看来,大乘与二乘的三三昧是不是一样的呢?当然是不一样!二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蕴处界,所证的是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不再有继续保留蕴处界的愿;而大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所证的是如来藏,本来就是空、无相、无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以前追随世尊的比丘们都很直心、也都不会覆藏,能够直心、能够不覆藏,就能够赶快改过自己不好的习气。 (原标题:大部分嗔习重的人,都是“我见”很重) 三摩地

2018-07-23

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篾戾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呢,那是数不清的,而佛可以一念间知道所有一切众生的念头,那当然啦,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你的念头里的所有内容,当然就像阳光普照,都是摊开来的,从来没有深藏过,这也是法界的定律,因此你何苦要覆藏些什么呢?而且,佛还知道以后你的念头,所以说,你被无量无边的佛菩萨所看护,而且看顾的很好,因此最好是不要乱想,我的感觉是不要乱想就好。所以呢,你如果是 三摩地

2018-07-23

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这段经文已经为我们具足宣说,若怀惭愧忏悔者必能除灭罪业,回复本来清净自性的道理。阿阇世王在世尊慈悲护念之下,殷重发露忏悔杀父重罪,后来也得到无根信,发菩提心成为佛弟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的坦荡,不仅是指事情发生之后不覆藏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慎护自己的身口意而不让众生起烦恼甚至造作恶业。菩萨坦荡的立意,是饶益有情,是悲悯众生,而不是证明自己有多正义凛然。并且,小编悄悄告诉你,如果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义,那我们更大可不必做任何解释,因为最公平的真如心绝不会让你白受冤枉,祂会寂静地记下一切,丝毫不差。那么,愿你我,做个菩萨,坦坦荡荡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假如说平常烦恼染污很重,所造作的身口意业都与烦恼相应,这样的情况之下,假如说饮酒,因为饮酒容易让人放逸,因为饮酒它会让这个意识失去理智的;因为意识失去理智而放逸,就有可能与眷属以外的第三者发生邪淫,假如事情发生以后又覆藏、妄语,就有可能造成家庭的破裂。另外一种情况是说,饮酒以后又是过失伤人或杀人,譬如说现在的这个酒驾车祸,就有可能因为这样子,而 三摩地

2018-07-23

我一道歉、改正,事情就过去了嘛!不应该老是覆藏,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性,勇于认错及改正,不然你的金刚心就永远培养不起来。这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行门大略说过了,(原标题:三贤位内涵简介)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呢,那是数不清的,而佛可以一念间知道所有一切众生的念头,那当然啦,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你的念头里的所有内容,当然就像阳光普照,都是摊开来的,从来没有深藏过,这也是法界的定律,因此你何苦要覆藏些什么呢?而且,佛还知道以后你的念头,所以说,你被无量无边的佛菩萨所看护,而且看顾的很好,因此最好是不要乱想,我的感觉是不要乱想就好。所以呢,你如果是 三摩地

2018-07-23

一、大众依序站立(礼佛三拜)二、发露忏悔所犯重戒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是否有故犯菩萨十重戒,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酤(gū)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故嗔、谤三宝者?"(三度询问,若犯者,令其当众发露及忏悔)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若有覆藏之过失,或者知悉他人有覆藏之过失,乃至故犯菩萨十重戒,未发露忏悔,而仍参与诵戒者,应 三摩地

2018-07-23

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虽先作恶,后能发露,悔已惭愧,更不敢作,犹如浊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为清。如烟云除,月则清明,作恶能悔,亦复如是。王若忏悔怀惭愧者,罪即除灭清净如本。」所以我们应当以积极决定的心态来看待戒律,不应该还没有受戒就先想到怎么犯戒;因为在事上来说,戒乃是佛对我们的加持施设,若无诸恶习气,怎么有戒律可言呢?所以戒律乃是对 三摩地

2018-07-23

一、大众依序站立(礼佛三拜)二、发露忏悔所犯重戒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是否有故犯菩萨十重戒,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酤(gū)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故嗔、谤三宝者?"(三度询问,若犯者,令其当众发露及忏悔)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若有覆藏之过失,或者知悉他人有覆藏之过失,乃至故犯菩萨十重戒,未发露忏悔,而仍参与诵戒者,应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诵戒之前有人覆藏己过而仍参加诵戒,知道内情的人,或曾耳闻的人,都应该当众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或当众询问某人是否真有所闻的彼项过失。所以在正当、合法的程序中所作的调查时,应当举述某人所犯的过失;这与说四众过的情形是不同的,不可混淆。又例如有人以佛法破坏佛法,以外道法取代佛法,这些都是严重破法的行为;不论作这行为的人是僧宝或是在家人(现在家相的胜义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祂本来就不在三界之中,而所以说诸法都由祂直接、间接辗转出生,其实是因为无始以来种种烦恼所覆藏的缘故,而导致末那的执取。这样看来,大乘与二乘的三三昧是不是一样的呢?当然是不一样!二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蕴处界,所证的是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不再有继续保留蕴处界的愿;而大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所证的是如来藏,本来就是空、无相、无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看见有恐怖畏惧的人,当他们被恶人追赶时,要出面救他们,并且覆藏他们,然后用财物及好话来劝诱解说,让恶人欢喜接受,放过被追捕的人或猎物。假使看见行路人走在危险的地方,你就搀扶他,或伸手接引他过来,让他可以越过危险的地方。如果看见有人失掉了所有的土地,家庭也败亡了,就随着自己的能力方便,多少布施给他们钱财,还要用良善敦厚的言语来抚慰开导他。远行而来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又会依着这样的心念:我因为无明的覆藏,一世又一世如同处在长久的黑夜当中,爱乐著这个五蕴身,每天都要让这个身体能够得到充分饱满的来受用饮食;今天我把这些食来惠施众生,但愿我能够对这个身体断除贪著的心念。由佛陀的开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菩萨行者他在饮食时,也是安于自身的内观,依于解脱道、菩萨道的愿力和护念众生的意行,来为[wéi]身行以及口行的造作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以前追随世尊的比丘们都很直心、也都不会覆藏,能够直心、能够不覆藏,就能够赶快改过自己不好的习气。我们也看到,以前有孝子伯俞,当他母亲生气打他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忍受著,从来都不哭;但是有一天,他母亲打他打得非常的重,他竟然大哭了!于是母亲就很奇怪地问说:“我以前打你打得那么用力,你都没有哭,怎么现在没有那么用力地打你,你反而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若有于此圣法之中,无信于善法,无禁戒,无博闻,无布施,无智慧于善法;彼虽多有金、银、琉璃、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码脑、玳瑁、砗渠、碧玉、赤石、琁珠,然彼故贫穷,无有力势,是我圣法中说‘不善、贫穷’也!彼身恶行,口、意恶行,是我圣法中说‘不善、举贷’也!彼欲覆藏身之恶行,不自发露,不欲道说,不欲令人、可责,不顺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2条/7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