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当他听到《金刚经》中有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一。这些经文的开示,他就想那到最后连一法都没有,那该怎么办?因此他心中生起了烦恼;他就想:如果修行修到后来什么都没有,那修行修个什么呢?这个现象就是因为他缺乏了解第一义正确知见。若一个修行人,他能够深入了解第一义的知见,而且非常理性而不害怕的人,这就表示他 | admin 2020-07-06 |
|
』此一人就是本来解脱之解脱人,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正道人;百丈禅师述说此解脱人与道人,却是不离五欲烦恼中之吃饭俗事;以此本来解脱之解脱人而说『所谓吃饭,即非吃饭,是名吃饭』,同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说名具足色身。】 | admin 2020-07-02 |
|
[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指的金刚,表示法界中有一个法,他是坚固而不可坏,所以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毁坏他,因此称为金刚。这个金刚心就叫做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到达佛地改名为无垢识。[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名句,世人多不解真义。真正的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中的心。你找到了那个不在色声香味触发中的金刚心,转依了他,依于如来藏离六尘、离见 | admin 2020-06-08 |
|
经文如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 | admin 2020-06-08 |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已经很清楚开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八界存在,亦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没有所了知的十八界存在,还会有布施这件事吗?当然没有嘛!所以佛才会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如果菩萨能够亲证自心如来的真如性,并转依祂而布施,当他布施的时候会发现: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 | admin 2020-02-21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经教章句、成佛之道能生信心那不是小事,当今世上又有几人?许多号称是佛教团体,但都将佛法世俗化、世间事业化、外道化、世间学问化;甚至呼应印度性力派,将佛法内涵与名相,说成欲界最低下层次男女淫欲法,所以修行的导向,不但背离了出三界的三乘菩提方针,更增长了无明下堕的势力。因此佛陀住世时就预为赞叹:能正信大乘常住三宝 | admin 2020-02-20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净心行善告诉我们那个净心,是永远清净的心,祂不是有时清净、有时染污的心。可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心,是五阴和合而有,纵使是离念灵知,也从来都在四相之中,从早上醒来的第三刹那开始,就已经具足四相了,第一刹那出现时是率尔初心;接下来,第二刹那的离念灵知出现了,还是没有办法作了别;等到第三刹那时,就可以了别前两个刹那的差异,于是认知到 | admin 2020-02-20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净心行善告诉我们那个净心,是永远清净的心,祂不是有时清净、有时染污的心。可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心,是五阴和合而有,纵使是离念灵知,也从来都在四相之中,从早上醒来的第三刹那开始,就已经具足四相了,第一刹那出现时是率尔初心;接下来,第二刹那的离念灵知出现了,还是没有办法作了别;等到第三刹那时,就可以了别前两个刹那的差异,于是认知到 | admin 2020-02-20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说,觉悟声闻菩提者就成为声闻乘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就成为缘觉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就成为贤位、圣位乃至成究竟佛。然而,这当中有异有同,错综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的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确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提之异同,对于三乘菩提之共道与不共道,懵无所知,因此,导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 | admin 2020-02-20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世尊在《金刚经》这里所说的灭度,当然就是指证得金刚心如来藏;当你证得金刚心时,从理上来讲就已经灭度了,因为已经把五阴给灭了,度就是超越了五阴十八界的境界,也就是在所知与所见上面,彻底否定五阴十八界了,已经在所知与所见上面,度过五阴十八界的境界了,从此不再认五阴十八界为真实法;不管五阴中的哪一个法,不管十八界中的哪一界 | admin 2020-02-19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位因为饮水破戒而能保全性命的比丘,前来见到了佛,只是见到示现出来的应身佛,而不是真佛;另外一方面,那位奉行经戒而生天的比丘,世尊在这里说此人则为在我目前,表面上的意思是说,持戒的比丘早一步到达佛前,其实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则是说,持戒可以作为见到真佛的本因,而生天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分善报。为什么这么说?接下来就进一步向大 | admin 2020-02-19 |
![]() |
[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指的金刚,表示法界中有一个法,他是坚固而不可坏,所以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毁坏他,因此称为金刚。这个金刚心就叫做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到达佛地改名为无垢识。[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名句,世人多不解真义。真正的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中的心。你找到了那个不在色声香味触发中的金刚心,转依了他,依于如来藏离六尘、离见 | admin 2020-02-18 |
![]() |
经文如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 | admin 2020-02-18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净心行善告诉我们那个净心,是永远清净的心,祂不是有时清净、有时染污的心。可是众生的见闻觉知心,是五阴和合而有,纵使是离念灵知,也从来都在四相之中,从早上醒来的第三刹那开始,就已经具足四相了,第一刹那出现时是率尔初心;接下来,第二刹那的离念灵知出现了,还是没有办法作了别;等到第三刹那时,就可以了别前两个刹那的差异,于是认知到 | admin 2020-02-18 |
![]() |
”此一人就是本来解脱之解脱人,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真正道人;百丈禅师述说此解脱人与道人,却是不离五欲烦恼中之吃饭俗事;以此本来解脱之解脱人而说“所谓吃饭,即非吃饭,是名吃饭”,同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故如来 | admin 2019-07-29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善现启请分第二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 | 三摩地 2019-07-18 |
![]() |
[9]《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指的“金刚”,表示法界中有一个法,他是坚固而不可坏,所以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毁坏他,因此称为金刚。这个金刚心就叫做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到达佛地改名为无垢识。[5]“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名句,世人多不解真义。真正的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中的心。你找到了那个不在色声香味触发中的金刚心,转依 | admin 2018-12-27 |
![]() |
经文如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 | admin 2018-12-27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已经很清楚开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八界存在,亦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没有所了知的十八界存在,还会有布施这件事吗?当然没有嘛!所以佛才会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如果菩萨能够亲证自心如来的真如性,并转依祂而布施,当他布施的时候会发现: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 | admin 2018-08-05 |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已经很清楚开示: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八界存在,亦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没有所了知的十八界存在,还会有布施这件事吗?当然没有嘛!所以佛才会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如果菩萨能够亲证自心如来的真如性,并转依祂而布施,当他布施的时候会发现:没有布施的人,也没有所布施的人,更没有所布施之物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