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大智度论》言: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三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耶?答:居士既知《华严》摄无量乘,岂不知上德声闻,如身子、目连,杜视绝听,悉是如来胜方便力故。为导引一类小机,发起深信,信于-乘。如《法华》云:佛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其实皆为一佛乘故。此经云二乘种不生者,正为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钞》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49集佛教的丧葬方式》正伟老师主讲 (原标题:佛教的丧葬方式) | admin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22集人死后是如何投生?》陆正元老师 (原标题:人死后是如何投生?) | admin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78集什么是中阴身?>正德老师主讲(原标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中阴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78集什么是中阴身?>正德老师主讲(原标题: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的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所最重视的舍利,称为法舍利,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所以佛应该以护持佛的法舍利,做为护持佛教的最重要内容。 问:发疯与梦境的差别为何?以佛法而观,两者起因差异何在?此两者看来均涉及似带质境、独影境及因明三量中的非量,其中梦境似仅与独影意识有关,而发疯则再加上末那识之妄执,这个正确吗?(摘自正觉电子报第12期般若信箱问九)答:发疯是意识基于不如理作意的思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09集为母说法>郭正益老师(原标题:《地藏菩萨本愿经》如何讲助念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所最重视的舍利,称为法舍利,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所以佛应该以护持佛的法舍利,做为护持佛教的最重要内容。问:若人舍报后入中阴身所生的胜义根及意识较简单,非如生前大脑胜义根之复杂而能思维深细法义及记忆,故请问几点有关中阴阶段问题:(一)于中阴阶段之亡者助念时所开示之佛法内容深度是否需要考量?而其考量之因素是否先需知悉该人生前:1.是否相信有佛?2.是否具正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47集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正伟老师(原标题:往生极乐世界不受众苦,是不是诸佛菩萨代我们受业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不是长生不死,那是做不到的;而是应该安排好下一世的去处,以能够帮助自己的道业,能够迅速实证三乘菩提,当作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必须要事先决定下一世,到底应该往生到什么地方去?例如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当时中国的佛教,从南到北都呈现着非常广大兴盛的样子,老百姓们都深深的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但是,只要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以上说明我们就知道,净土法门可深可浅、可广可狭,所摄受之根性可以遍及三乘,善染、智愚以及凡圣,又可以依阿弥陀佛之大愿,利益行人迅速的往上修证,也能使造作恶业而不谤大乘方广经的人,可以不堕地狱。因此说净土法门是真实、可修、可证之法门,可使行者由凡夫地渐次修证,乃至到达佛地。而某些崇尚学术研究之人,竟将弥陀信仰说之为太阳神之崇拜,完全否定了净土法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78集什么是中阴身?>正德老师(原标题:什么是中阴身?)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不是长生不死,那是做不到的;而是应该安排好下一世的去处,以能够帮助自己的道业,能够迅速实证三乘菩提,当作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必须要事先决定下一世,到底应该往生到什么地方去?例如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当时中国的佛教,从南到北都呈现着非常广大兴盛的样子,老百姓们都深深的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但是,只要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026集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正旭老师(原标题:下一世我们会去哪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乘菩提学佛释疑二第122集投生怎么投法?》陆正元老师(原标题:如何看待《生死书》里面的内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垂䇿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远以江东经藏多阙。遣远越葱岭。购诸梵本。并传关中所有经律。出诸庐山。几至百卷。尝造法性论。以明泥洹常住之旨。鸠摩罗什见而叹曰。边方未见大经。便闇与理合。居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遍学三乘。依缙云明昭禅师。疑情顿决。后复依天台德韶禅师。重有悟入。阅藏经三周。宗说兼通。逍遥无滞。太平兴国三年。伐栴檀。结成一龛。趺坐其内。自持火炬。誓曰。愿舍此残躯。上供十方诸佛菩萨。命众唱佛。助我往生。须臾焰发。其烟五色。旋转虚空。犹闻佛声。顷之乃寂。火熄。收舍利无算。年八十四(宋高僧传)。义通。字惟远。姓尹。高丽国人。顶有肉髻。眉长五六寸。受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三乘互抑扬。炼深终绝矿。簸净岂存糠。示现真弥勒。咨参妙吉祥。圣贤云叆叇。天乐日铿锵。俊伟纯童子。伊优绝女郎。语言工问答。进退巧趋跄。火齐恒流(原标题:净土圣贤录往生比丘第三之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以前觉得佛法浩瀚,宗派又多,不知如何依止;听讲后,才知原来三乘佛法都汇归如来藏,佛示现在人间的唯一大事因缘,也是如来藏。那时读萧老师的著作、上萧老师的课、听萧老师讲述《小止观》录音带,所说妙理深广微细,不同一般凡响,所言证量与体会,生动亲切,令人神往。老师的文语常触动我心弦,而令我泫然欲泣,甚至半夜里时常梦醒,悲喜交织而流泪;时觉悲苦生死轮转至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老师上课时深入浅出,以其贯通三乘佛法之证量,为学人们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温和谦恭,一如其名:“平实”无华,看不出有任何出众之处;但是讲到佛法的般若与道种智,却又令人不得不折服其智慧之深利。上完萧老师及杨老师的课,终于盼到禅三报名的机会,赶紧填写报名表,呈给杨老师。在禅三前一周,跑到莲师的住处,礼佛参究;差不多七日之中,拜佛累了就经行、,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