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可是这么一来,努力地学与修行想要分别善恶、改善自己的行为,就都成为没有意义的事了。因为后来都还会因为命运注定、或神的意旨、或机运,而再去造作杀人、偷盗、邪淫、欺诈等等的恶行。既然如此,曾经犯有过失的人,想要改过向善、想要消除罪过,让自己回复清净德行,就变成完全不可能的事了。世尊说,当祂这样质问主张前面三种因果见解中任何一种的外道,那些外道们听了以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你每天早晚诵经作定课,只是形成的一个惯,对佛菩萨作一个交代,这样的诵经作早晚课,根本不是佛法。如果您知道诵经的目的,能够让我们增长智慧,能够让我们增长福德,无妨说它是你要成就佛法的一个助道法。但是终究诵经的目的,是为了要让我们真正趣入佛法的修行,也就是真正进入到真正佛法的修行里面,到解脱道甚至于佛菩提道的修行里面,这样才是诵经要成为佛法修行的 三摩地

2018-07-22

报得是说,过去曾修过神通,这一世一出生却不具有神通力在,要等到修行佛法证悟般若后,往世所曾修的神通才会自然现前。第三种是修得,是说过去世没有修过神通,出生后也没有神通力,然而在此世很努力地修行,最后能够证得神通。而神通的修得,主要是依禅定也就是静虑——寂静的思虑而得,并不一定要证悟般若。即使凡夫与外道还有鬼神,有了禅定的正修,进一步再作 三摩地

2018-07-22

行者首先在佛前胡跪,至诚发露,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如是三称忏悔偈之后,开口向佛禀白:○○○今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由于无明所障,导致无始来之贪瞋痴气深重,不仅造下五逆十恶、谤佛谤法、毁佛禁戒……等生死重罪;更由于我见我执之深重,而造下种种贪瞋痴之业行,使得今生乃至过去无量生中的父母、师长、兄弟 三摩地

2018-07-22

当流离太子八岁的时候,波斯匿王便告诉流离太子:你已经渐渐长大,可以到迦毘罗卫城去学射击的方法。流离太子便依波斯匿王之命,到外祖父摩诃男家里去学射击。当时迦毘罗卫城有一讲堂庄严无比,释迦族人想以此讲堂来供养世尊及诸比丘,所以敷设种种坐具、幡盖,并烧香、供水、燃灯等等来供养世尊及诸比丘。没想到流离太子到了讲堂,看见讲堂师子座非常庄严,便坐上去;释迦族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胎儿尚未学人间的种种法,在还没有深刻认识父母以前就死了,虽然在中阴阶段会有小五通,但是因为被堕胎时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对于自己夭折的原因不能具足了知,只能在事后以小五通稍微了解而已,所以纵使有怨恨之心也不会很大,除非那个胎儿是从修罗道中舍报来转生的。一般来说,被堕胎之后转入中阴阶段时,他仍然会执著人间的五蕴身和五蕴的种种自性,所以纵使有瞋恨之心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人很愚昧,学不易,这是前世不愿意教人的缘故。有人哑,这是毁谤人的缘故。有人聋、盲,这是不喜欢听受经法的缘故。有人身为他人的奴婢,这是欠人债不还的缘故。有人地位卑下,这是不礼敬三宝︵世间一切代表觉、正、净的人、事、物︶的缘故。有人丑黑,这是遮盖了佛的光明的缘故︵或可以解释为造作恶业遮蔽了自己的觉性的缘故︶。生为麋鹿等类的是前世喜欢惊吓他人,令人恐 三摩地

2018-07-22

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地藏菩萨回答说:善男子,我所说的心诚至心,略有两种。哪两种呢?一,当开始学时,希望得到一个结果的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烧纸钱的由来,应该是受到印度人或是中亚俗的影响,印度或中亚人认为说,可以用火将祭品传递给鬼神。如婆罗门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就有传递物品的能力,他们认为说阿耆尼这个火神能够把你所烧的物品传递给往生者。那烧纸钱就是受了中亚拜火教、还有印度事火外道的影响,拜火教其实在古时候也曾经传入到中国,传入到中国的时候,在唐朝这个拜火教就称为祆教,祆教就是拜火的 三摩地

2018-07-22

循同常规毕业后,工作、结婚、生子,这时生活的性随著周围的环境在变;为了适应家人的生活,我开始试著吃葱、蒜、芹菜等。很多自己觉得做得对的事情,却经常受到别人的埋怨——总说我傻,可是我觉得说我的人一点都没有谦让、容忍,没有舍己为人的同情心。我甚至和家人研究,我真的应该学恶一点,来对付那些所谓的恶人;这时我真的体验到性难改,学著费劲。记得是 三摩地

2018-07-22

临时佛脚、有求必应等等信仰惯,就是这样形成的。然而,拜神不等于信仰。那些被拜求的神灵,在拜求者眼里并非特别的神圣,在拜求者看来,它们只不过是能够满足、补偿他们的现实。他们要是自己能够实现、满足的,就不会去拜神。否则,为什么要去拜求这些高高在上的神灵?!基于这种期待,拜求者就在人、神之间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一种交换关系,认为能够实现这种交换关系的,就 三摩地

2018-07-22

更所。更苦乐。更风俗。都非故。便不得复还。不复识故。向所新见。谓为有谓可常。着所猗呼为谛。谓无前世后世。识神转徙。随行而有也。识神已徙。更有父母。更受新身。更六情。更所。更苦乐。更风俗。便不复识故。亦不得复还故身故故所。见如树不复还作核也。(佛告诉弟子们:生死也是这样,无明愚痴为本,犹如树的种子,种子虽小却能长成大树。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在证悟菩提之前,必须先将十信位的五根转变为五力,并且在深心中发起菩萨种性,努力闻熏亲证菩提所必须具备的功夫与知见,使自己在身、口、意行上能够学诸佛的慈悲和智慧;这样就能具足六住位的功德,得以在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而进入第七住位中。......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 三摩地

2018-07-22

比方说,今天我们有没有福德因缘遇到无相忆佛的法?遇到了,我们能不能够相信?相信了,能不能够付之实修?有些人很奇怪,过去在外面的相似佛法中要怎样就怎样,完全没有问题;可是来到了正觉讲堂,想说好好地来练无相念佛,想要参禅开悟,结果各种奇怪的事就会发生,让他没有办法、没有时间去修。比方说,我有一个亲戚,最初来学无相念佛的时候,开始发心了,想要好好地 三摩地

2018-07-22

时,彼女从佛受五戒已,舍本所,秽垢消除,即从座起,礼佛而去。佛陀遇到初次前来学佛的众生,不论对方是男众与女众、在家或出家,佛陀都先为他们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才进一步教导他们离开和得解脱;不仅我们的本师释迦世尊是这样子度众生,甚至十方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也都是如此的教导众生。如《增壹阿含经》卷13〈23地主品〉:时,王将四十亿众,男女围绕,便诣灯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为大家详细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地说明如何付诸实行才能成就百福的功德,平实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百福修久了,成为了惯以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觉得他非常的安详!平实导师还开示说:一个人努力修行百福两年,这个人说话就不会酸溜溜地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佛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小乘所修解脱道的内涵;佛菩提道就是从信受大乘佛教、信受大乘三宝开始修起,信具足以后开始修六度波罗蜜多,乃至修学十度波罗蜜多,才完成佛道的修行,总共菩萨五十二个阶位的修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静虑)和智慧(般若)这六度波罗蜜,乃至入地后也有十度。在菩萨道中就是不停地利乐众生、摄 三摩地

2018-07-22

更可怕的是,这种的气种子,会在下一世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再次的生起现行,而不断的重复的想法和行为。各位菩萨,当我们知道这个道理以后,那么请问您:有没有解决问题呢?您一定会知道,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把今生的困境带到下一世,继续去面对而已。假使我们能够利用智慧去面对困境、接受困境、化解困境,这样就能够顺利的度过人生的难关,我们的福德与智慧也会在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有人不小心在寺院中借用原子笔写字,惯性的往胸前口袋一插,就带回家了;后来发觉是从寺院带回家的,下周去寺院时可得要记得送回去,因为这个因果很大;这叫作无心盗取招提僧物,因果很大的,千万要记得归还,不然来世可就吃不完兜着走;若是不小心送了别人,又成为施物不净了。此外,布施时不可以行别请之法。菩萨戒中不是有个别请僧戒吗?不可以把原来讲好要布施给某甲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道是什么?我们在自我的指引下又去向何方?譬如在做护持工作时,想着我又积累多少功德,我又出了多少钱,我今天又帮助几个人,我这个月把书又送给多少人,这些人都因我而接触,他们都是我度化的,我希望自己的团体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我做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