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知道菩萨能够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的道理之后,再进一步来思惟,我虽然知道了这样的道理,而且也能够在心中生起了意乐,希望可以成办这样的功德,可是毕竟是没有办法立刻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啊!那到底有没有善巧方便,可以让我们快速达成这个目标呢?熏佛法之后了解到,若没有福德资粮作为依凭,就没有办法使人证得更深一层的智慧;而有了进一步的智慧之后, 三摩地

2018-07-22

依此论文之意可知以修集善法面向来看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者之意涵:财施之财物须为合于法理非偷盗而来,并合于戒律如法的上妙清净高尚之物;且财施可调伏悭贪吝啬、调伏自己积聚收藏的气,以舍弃执着受用享乐之心。菩萨行无畏施乃是以解除众生对于猛兽、鬼魅、、盗贼及天然灾害之怖畏。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 三摩地

2018-07-22

又闻佛世尊作如是说:「檀是菩萨能除悭贪嫉妬之垢」,如佛所说行于施,不以施故而心自高,是名菩萨财施满足。菩萨看见众生过去累世造诸恶业,今世受贫穷之果报,便将自己所获得之财物施予众生,让能够安置众生远离恶业,并且能够安置于善处。又听闻佛世尊的开示:「布施能够使得菩萨行者断除悭贪嫉妒的垢秽」,所以遵从世尊开示而不断修行于惠施,并且不以能施之行,而心自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戒浅释※目录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二)菩萨的种类(重点:退转菩萨和不退转菩萨、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22种假名菩萨和30种实义菩萨)(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三、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四、三种受、受持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五、如何持菩萨戒六、菩萨戒戒相浅解七、菩萨戒释疑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在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讲记接着又向戒子开示:如果有人喜欢偷窃,偷到成惯了,未来世的身体将会不好或有残缺,也会年纪轻轻的就没力气,使他不能造恶;并且也会成就恶名声,寿命也会渐渐减短,而且他所有的财物也会耗减,因为上辈子的财物都是偷来的,所以后世一定会在因果律的运作下不断的偿还别人,辛苦赚来的财物总是留不住。在乐于偷窃 三摩地

2018-07-22

六波罗蜜在十信位中就需熏了,从初住开始修布施波罗蜜,二住位修持戒,乃至到六住位时应修般若波罗蜜,总共有六度,这都是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接下来第七住是明心位,明心而不退失的人就是七住位菩萨。从此开始一直到十回向位还是修这六波罗蜜,但已是进入内门广修六度万行。修这六波罗蜜满足了,发起增上意乐就可以让你成为初地的入地心。从初地就开始修十波罗蜜了,始从初地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戒及摄根戒,但是这五种戒并不是每人都具足的;所以有人得到一戒,叫作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叫作别别解脱,有时简称为别解脱戒。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 三摩地

2018-07-22

有些人专门选择福田:整整一世都很有钱,可是没有布施的惯;你教他布施护持正法,为他讲了老半天,他说:好吧!我一次给你啦!你很欢喜,心想:一次都给,大概没有一百万,也有十万元吧!结果拿出来的是台币一千块钱,意思是说:以后不要再找我布施了!我就遇到过。但是他这一世很有钱,是怎么来的?是过去世选择大福田,就一次布施很多钱下去,别的福田都不愿意布施。所以他 三摩地

2018-07-22

依此论文之意可知以修集善法面向来看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者之意涵:财施之财物须为合于法理非偷盗而来,并合于戒律如法的上妙清净高尚之物;且财施可调伏悭贪吝啬、调伏自己积聚收藏的气,以舍弃执着受用享乐之心。菩萨行无畏施乃是以解除众生对于猛兽、鬼魅、、盗贼及天然灾害之怖畏。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法施 三摩地

2018-07-22

他小时候一直没有财物,却也愿意全部慷慨的布施,这个人一定是往世一直有布施惯的人,是生性如此。如果生性如此乐施,就知道他过去世常常布施。常常布施的人,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很多钱财追着他来,因为他是往世的施主:施果的主人。这就是布施的果报所在,因此布施不是一个空空洞洞的说法。如果布施没有因果,今天就不会有我在这里说法,因为我绝不可能四十几岁就退休专修及实 三摩地

2018-07-22

依此论文之意可知以修集善法面向来看财施、法施及无畏施三者之意涵:财施之财物须为合于法理非偷盗而来,并合于戒律如法的上妙清净高尚之物;且财施可调伏悭贪吝啬、调伏自己积聚收藏的气,以舍弃执着受用享乐之心。菩萨行无畏施乃是以解除众生对于猛兽、鬼魅、暴政、盗贼及天然灾害之怖畏。法施则为说法时如理、不颠倒,并劝进众生修学佛法。财施及无畏施能令众生此世安稳,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想要取证解脱果,就必须假藉身口意来修解脱知见与思惟观行;但是如果不肯舍弃一切,就不能证取解脱果,所以菩萨修到第七地时解脱果仍不;虽然已经在断阿罗汉所不能断的气种子,但是,最后一分思惑仍然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七地菩萨如果没有出家而舍弃一切,就无法具足解脱果。菩萨为了成就六度波罗蜜——特别是想要波罗蜜——所以他不能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他小时候一直没有财物,却也愿意全部慷慨的布施,这个人一定是往世一直有布施惯的人,是生性如此。如果生性如此乐施,就知道他过去世常常布施。常常布施的人,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很多钱财追着他来,因为他是往世的施主:施果的主人。这就是布施的果报所在,因此布施不是一个空空洞洞的说法。如果布施没有因果,今天就不会有我在这里说法,因为我绝不可能四十几岁就退休专修及实 三摩地

2018-07-22

今生持好戒→今生做成“惯势力”→未来世无作戒、有戒财。三、惭财 四、愧财犯戒后忏悔、成长惭、愧财。有骄有慢就无惭无愧,说明惭财、愧财不够!“骄”指自己真的很好而欺负、教训人家;“慢”指高举或自己没那么好、变成好像很好!有骄慢的人会认为自己很好,就不会下手修行。菩萨在骄慢升起后应忏悔,忏悔增长惭、愧财,修行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受持八关斋戒的人,佛说应该他要发起这样的誓愿:我今天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回向不要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中,也不要出生到无法听闻佛法的八难之处,也不要出生到佛法的边境,也不要出生到罗刹国等凶弊之处;更不要追随奉事教导错误佛法知见的恶知识,出生我们的父母他们能够专注而闻熏到正确的佛法,不要熏到种种不正的佛法知见;希望我将来能够出生在听闻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酒会使人堕落,生生世世堕落,即使你因为没有造的恶业,未来世再生为人的话,因为你惯于喝酒的话,也会容易成为痴狂的果报。再来,酒会破坏我们的清净行,为什么呢?因为酒它本身虽然不是罪恶,但是它会因为喝酒而破坏我们的清净行。以前在迦叶波佛的时候,有一个受持五戒的居士,因为隔壁的邻家有一只鸡跑到他家里来了,他看一看,他想说:这一只鸡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因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叫作学呢?因为这个戒可以让我们去学如何调和我们的心,增长我们的智慧以及调和我们的诸根,所以它又叫作学。也就是,这个戒它可以称为制,它又称为迮隘,又称为清凉,又称为上,又称为学,很明显地,戒也同时具有这几项的功能,这几项的功德。------《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28集学佛为什么要持戒?>周正铭老师 (原标题:“戒”是如何形成的?) 三摩地

2018-07-22

”(《佛般泥洹经》卷2)这个意思就是说,佛陀祂对于一个想要受戒的修行人,一定要等到他对于所传的戒法,非常熟悉奉行以后,才会让他开始学经典,而不是一开始就让他学经典,这是佛陀对于出家众的要求。同样佛陀对于传优婆塞戒时,也是有著这样的前行次第,佛陀的要求:要先学世事,通达如法求财。因为在家修行人,得要自己积集资财,来行广大布施供养,是不能接受别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个故事里面它有实际的意涵,稍微跟大家解说一下:所谓的修佛法,无非就是修福跟修慧这两样。那先说修福,事实上在我们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本身是一个福业,定也是一个福业,只有慧才是最上的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细分叫作戒、定、慧,如果分大类叫作福跟慧。为什么五戒十善是一个福呢?这里跟大家讲五戒的内容:五戒可以得人身,为什么五戒会得人身呢?因为他能 三摩地

2018-07-22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毘(pí)昙杂论一切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者;若故作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佛灭度后为说法主,为僧房主,为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应生慈心善和斗诤(zhèng),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