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有精勤修之者。能除一切欲界欲爱色无色爱无明憍慢及无常想。世尊。如来若离无常想者。今则不应入于涅槃。若不离者。云何说言修无常想离三界爱无明憍慢及无常想。世尊。譬如农夫秋月之时深耕其地能除秽草。是无常想亦复如是。能除一切欲界欲爱色无色爱无明憍慢及无常想。世尊。譬如耕田秋耕为胜。如诸迹中象迹为胜。于诸想中。无常想为胜。世尊。譬如帝王知命将终。恩赦天下 三摩地

2018-07-21

如彼健人不从他。学大乘者亦复如是。得闻种种深密经典其心欣乐不生惊怖。何以故。如是修学大乘之人。已曾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佛故。虽有无量亿千魔众欲来侵娆。于是事中终不惊畏。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药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药力故亦能消除一切毒等。是大乘经亦复如是。如彼药力不畏一切诸魔毒等。亦能降伏令更不起复次善男子。譬如有龙性甚妒憋。欲害人时或以眼视 三摩地

2018-07-21

肤体[病-丙+][病-丙+]其心闷乱。下痢哕噎小便淋沥。眼耳疼痛背满腹胀。颠狂干消鬼魅所著。如是种种身心诸病。诸佛世尊悉无复有。今日如来何缘顾命文殊师利而作是言。我今背痛。汝等当为大众说法。有二因缘则无病苦。何等为二。一者怜愍一切众生。二者给施病者医药。如来往昔已于无量万亿劫中修菩萨道。常行爱语利益众生不令苦恼。施疾病者种种医药。何缘于今自言有病。世尊 三摩地

2018-07-21

这里的佛法是指什么呢?如果菩萨们经过前面熏,应该知道:那不是用纸印刷出来的三藏十二部经,也不是佛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来的佛法等等,因为那是空相,不是空性心。《金刚经》所开示的佛法,其实是指空性心,也是每一位有情因地的真心,更是未来果地的无垢识。知道这个道理,就可以解释:佛所说的佛法,就是指一切有情的真心。祂不是世间人用语言文字所表示出来的佛法,也不 三摩地

2018-07-21

不都是有所生、有所灭吗?又譬如意识,有时烦恼少一点,意识变得比较清净;有时因为烦恼增加,意识变成比较染污,怎么可能是不垢不净呢?又譬如熏世间的知识,透过阅读等方式使得自己的知识广度增加了,后来因为不再阅读或者久而不用等因素,原有的知识广度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渐渐减少了,诸如等等。世间诸法本来就有生有灭、有染有净、有增有减,怎么会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三摩地

2018-07-21

会有这样怀疑的人,经中都说:那是在漫漫长夜修外道邪见不舍的人。如《央掘魔罗经》卷2开示:彼诸众生亦复如是,好正,不乐见佛及如来藏,去来现在不生信乐,如彼鵄鸺好闇恶明,如人长夜修邪见,染诸外道不正之说,以宿故今犹不舍。(《央掘魔罗经》卷2)经中已经很清楚开示:不信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的人,喜欢、厌恶,不喜欢看见诸佛及听闻如来藏法,所以过去、现在、未来 三摩地

2018-07-21

于修行当中发现:难道佛法单单只是在修集福德吗?当他思惟以后,知道福德与智慧都要具足,不是单单只有福德而已,因此他会寻找真善知识熏般若度所应有的智慧。当菩萨兴起了什么是生命实相?想要探究时,表示菩萨已经六住位,应该转进七住位去探求什么是生命实相?这时,他会依照真善知识所说的参禅正知见去参究,当定力、慧力、福德等因缘条件成熟,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心 三摩地

2018-07-21

我们上次讲到是菩萨咒陀罗尼,我们再给大家复一下。弥勒菩萨说:菩萨由等持自在而宣说,能除有情灾患之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无所唐捐。结果我们上次请大家特别注意的,就是说菩萨会宣说这样的章句,透过自己的定力与神通的力量,然后令这些章句能够在有情对方在持诵这些章句的时候,有所神验。我们上次有特别提醒大家,这个之所以能够神验,其实是菩萨宣说这个章句的菩萨他 三摩地

2018-07-21

不然的话,人怎么可能发明出科技用品来呢?发明一切科技生活用品,正因为过去无量世以来曾经有所熏嘛!也正因为过去世的你们曾经熏在心中,世世累积下来,而众生心的本身又有无量无数的法种,因为有无量无数的可能性,所以众生能够发展出新科技啊!那这些三界中一切的法,不都是心的自性吗?如果不是以心为自性,怎么可能发明出这些东西呢?所以说三界一切境界相,不管是什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无想定,敬请继续学蔡正礼老师主讲的<入门起信一第036集三种无想定>)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一》<第035集观一切妄念无相>蔡正礼老师 (原标题:观一切妄念无相) 三摩地

2018-07-21

的境界;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现观五蕴的缘起性空,并且能够亲证五蕴出生之根源所在——自心第八识如来藏,转依祂的清净体性,并且修戒定慧三无漏学,逐渐转变七识心自身,将我见、我执、三界的贪爱断除成为菩萨阿罗汉,与此同时心无挂碍无所畏惧尽未来际常住世间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自度度人地地增上,这亦是《心经》中所说远离颠倒梦想的菩萨心,也是涵盖解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菩萨尽管与众生同样受报生死轮回,生生世世出现见闻觉知的意识心,来世同样受隔阴之迷,但无量劫以来所熏佛法的种子却永远存于自己的八识心如来藏之中。经曰假使百千劫,所作因不虚,因缘际会时,果报自现前。未来世学佛的种子一定会遇缘再起,因此会在人间继续修行菩萨道而度化众生,直至证得佛菩提果,所以是无挂碍故。菩萨因证得实相、如实了知如来藏真心永远都不住于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在证悟者进入一切种智的发起后得无分别智的修过程中,善知识会进一步的开示:诸识各有四分。但是这个道理,若只是在六识心上面来解说的话,未悟的人就可以了解其中的道理:六识心王都是见分,所见的六尘都是相分。若是进一步说到前六识的四分、第七识的四分、第八识的四分时,未悟的人就不可能理解的了;即使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当他回心而入大乘法中,在还没有证得第 三摩地

2018-07-21

建立正确的知见以后,可以开始修四加行,四加行的主要内涵是名、义、自性、差别;修四加行之目的,在于如何将名(受想行识)的全部内涵弄清楚,然后将名之义如实理解,以免误解了名的真实义,以致修学佛法将唐捐其功;然后将名所指涉诸法的自性加以观察、如实理解,印证前面观察的名所指涉的义相符无误以后,可以将各种名的自性互相之间的差别全部加以理解。全部如实理解以 三摩地

2018-07-21

以此为涅槃故,数数熏;舍寿后便入此境,生无想天,寿命或五十劫、或百劫乃至五百劫,恒住无意识境;舍无想天寿时意识方起,方有了知;一旦了知即便下堕,如绳系鸟,绳尽则还,复堕下界;以生无想天者一切无所能为,暂住数百劫后复返欲界,故名彼天为客天,往彼作客暂住而已。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 三摩地

2018-07-21

此处所说的制约行为,其实就是气,就是行为的惯性,就是业力。虽然由无量世以来,错综复杂的因果而产生的气、业力,不是我们所能全部了知的,但是它所产生的原理都同样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的制约行为的形成与重现。其实,从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只要用心观察,都不难看出气与业力运作的影子──制约行为。第一节制约行为无处不在制约行为无处不在,也一 三摩地

2018-07-21

又意根不能了知意识之观行与思惟,则意识之修学佛法及熏世间法,即成无义,意根皆不知而能配合意识故,则法宣师每年于文殊讲堂唱诵时,则必须极专注的依靠意识的记忆来唱诵,而不是由意根主动唤起以前意识熏的种子就直接唱诵出来,所以法宣师说意根不知意识所缘境的说法,与其自身主持唱诵之不必意识极专注的事实相违,故其所说与自身所行相违。又意根既不知意识所缘境,则 三摩地

2018-07-21

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意识,而是纯粹依靠著气去运作,结果因为无明而导致贪或瞋,就入胎去受生,开始下一世的六道轮回生死了。除了过去世已经开悟的菩萨之外,一般部分是起贪而入胎的,他们贪这 三摩地

2018-07-21

然而打坐修静的一念不生,都只是意识觉知心相应于定境之境界,不可能悟得般若实智,只能获得定境的世间境界受用;大慧的看话禅则不以修一念不生境界为务,一念不生只是参禅所应具有的前方便功夫而已,还得用一念不生的功夫,不起妄想杂念而专心参禅──寻觅第八识如来藏。然而学人欲以己力参出如来藏所在,其实甚难,是故真悟之师观察因缘,施以种种手段,或以话头、或以机锋 三摩地

2018-07-21

一切有情众生由于无量劫来所熏所之不同,导致根性千差万别,当然对于六尘的领受和执着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应对万缘的时候,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恶业,能生起后悔、忏悔之心,并能发愿永不复作,就称之为善;或者在应当要行善的时候,没有及时去行善,后来产生追悔的心,这也是称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业,后来却产生后悔,懊悔自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