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生断除贪、瞋、痴的习性的深浅,以及配合他所修证的禅定功夫的深浅而产生了过牢关之后所证的境界有所不同。一个人悟了之后,从见地到薄地,可能很快,也可能拖很久,完全要看这个人他过去在修除习气方面有没 | admin 2018-07-21 |
![]() |
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开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 | admin 2018-07-21 |
![]() |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 | admin 2018-07-21 |
![]() |
这个智慧能断三缚结、五下分结、乃至五上分结,而与定力相应,所以得到禅悦及解脱正受。从破初参悟得真如,到重关眼见佛性,乃至牢关会末后句,及体验牢关参禅事毕,皆是一念相应慧,也都或多或少与定力相应。所以所谓的开悟,我们可以把它定义如下:藉由定力参详而了知有情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因而导致无生解脱慧生起的一念相应的过程,即是开悟。在悟之前需要修动中的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破牢关是指以慧力与定力证得涅槃非境界之境界,随其慧力定力深浅的不同,而分别得到薄贪瞋痴或者断五下分结,乃至断五上分结的解脱正受。禅宗三关,自古以来,投子大同、五祖法演、克勤圜悟、大慧宗杲、无门慧开等祖师皆如是说。故悟有深有浅,悟后仍需起修,一悟成佛是方便说(若以天台宗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的观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什么叫做五上分结?相对于五下分结而说五上分结,那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无色界爱的结、慢的结、以及掉举的结,合并称为一念无明。欲界爱的结,比如说一个菩萨三果,他仍然喜欢住在世间,虽然对于世间的苦乐不贪着,但是世间还有不苦不乐。他还有一个心念,喜欢在欲界里面度众生,这就是欲界爱的结。色界爱的结就是喜欢色界的境界,比如我们有人悟了以后,性障除了,本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在这三贤位的阶段当中,菩萨在解脱道方面要继续薄贪瞋痴,成为二果解脱;断五下分结,成为三果解脱;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已有能力舍报后入无余涅槃,成为四果解脱。但是却由于救度众生与成就佛道大愿的缘故,留惑润生,保留一分思惑不断,不入无余涅槃而继续受生。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佛陀在《楞伽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断五下分结,成三果解脱一至十回向位 熏习一切种智;修除性障,唯留最后一分思惑不断。第十回向满心位成就菩萨道如梦观。近波罗蜜多修道位初地:第十回向位满心时,成就道种智一分(八识心王一一亲证后,领受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二种无我法),复由勇发十无尽愿,成通达位菩萨。复又永伏性障而不具断,能证慧解脱而不取证,由大愿故留惑润生。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392,a11)所以唯有实际得到大涅槃者之如来,可以说有真正解脱境界,这解脱究竟境界根本不是小乘人所能够知道于万一的,真正的解脱道,真正的解脱实义,是不能够离开涅槃而有他说,所以如来世尊才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毕竟解脱即是如来!」因此为了安慰二乘人,所以便将非如实的二乘解脱,如是灰身泯智的修证,当作解脱而说!只有不清楚如来实义的人,才有可能在小乘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心解脱是指断我见而对三宝生起信心,进而断除五下分结,因此而解脱於五欲,所以一定会发起初禅,他的色身虽然仍住在欲界人间的五欲境界中,但已确认自己不受五欲系缚了,觉知心确认已能解脱於欲界而安住於人间,这就是於欲离欲的心解脱,即是三果人。一般人藉修定及断除欲界爱,也能发起初禅而获得胸中的乐触,但这并非真实解脱,只是觉知心得解脱於欲界法而已,因为他还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解脱道的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的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的贪著,使得贪嗔痴淡薄,所以称为“薄贪嗔痴”;三果所断的烦恼为断五下分结,也就是断欲贪、嗔恚、我见、疑见和戒禁取见;四果所断的烦恼为五上分结,也就是断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和无明。以上所说的是解脱道的果证,可分为声闻初果到四果。各位菩萨,您知道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无明。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慧强而盖重者,于闻法后即证声闻菩提,我见随断;但因性障习重故,我执不断,唯成声闻初果;须于觉证后历缘对境修除我所执及我执,熏习增长清净无漏法种,贪瞋渐薄乃至断除,而后发起初禅,渐次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成慧解脱阿罗汉。证四果已,若能加修四禅八定及八背舍,即成俱解脱阿罗汉。如前略说声闻菩提之觉证,要须先闻善知识之音声说法,而后悟入蕴处界空相,方能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果人断了三缚结,以及欲界的贪、瞋,合称为断五下分结。随着这个行者对于五下分结断除的程度,以及初禅发起的质量、福德的高下,使得三果人的证量会有所差异,导致未来会有不同的解脱时节。所以同样是三果人,其中却有五类七种的差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处处般涅槃)。第一类叫作中般涅槃,是说这一个人在此生结束,中阴身一现起之后,他会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果所断烦恼为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1三缚结所断烦恼,先要断我见,再来断疑见和戒禁取见。断疑见是指由于已断我见故,对于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无复生疑;亦因断我见故,于诸方大师所说法中,能如实了知他们是否已断我见。断戒禁取见,是指对于外道所施设戒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如何转进呢?必须要在觉证后,也就是说证悟了声闻初果以后,必须要历缘对境,修除我所执还有我执,必须要历缘对境当中去修除对我所的执着,还有对于五蕴我的执着,这样子慢慢熏习增长,清净种种的无漏法种,慢慢让贪瞋渐渐的淡薄乃至于断除;然后发起初禅,渐次断除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五下分结所断除的内涵,就是我见、戒禁取见还有疑见,还有欲贪,还有瞋恚,这个就称为五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果人断了三缚结,以及欲界的贪、瞋,合称为断五下分结。随着这个行者对于五下分结断除的程度,以及初禅发起的质量、福德的高下,使得三果人的证量会有所差异,导致未来会有不同的解脱时节。所以同样是三果人,其中却有五类七种的差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处处般涅槃)。第一类叫作中般涅槃,是说这一个人在此生结束,中阴身一现起之后,他会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接下来三果,就是断了五下分结,成了阿那含。接下来四果,就是断了五上分结成为阿罗汉。接下来我们就要谈,什么是四圣谛,为什么呢?因为声闻法里面讲的重点,就是以四圣谛为主旨,四念处观为观心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所以我们就要对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加以说明:什么是四圣谛?四圣谛讲的就是苦、集、灭、道。什么是苦?苦就是痛苦啊!我们以八苦来说明,也就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比如说,佛说的你本身是无常、是苦、空,这些他在当下就能够了知,这是属于利根人,所以不管这世间人所说什么钝使、利使或是什么,对他都没有妨碍,他很快就能证入;然后他再继续在修行的时候,将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这个修行的法则,继续的加行,然后就可以薄贪、嗔、痴证入二果;然后最后再发起离开欲界的禅定——初禅;最后断除了五下分结,乃至最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么这个破牢关的人,或者进入三果向,或者还在二果之中,又或者断五下分结进入三果位乃至四果,并不一定。为什么会不一定?因为破牢关,配合他本身过去的习性,配合他今生断除贪、瞋、痴的习性的深浅,以及配合他所修证的禅定功夫的深浅而产生了过牢关之后所证的境界有所不同。一个人悟了之后,从见地到薄地,可能很快,也可能拖很久,完全要看这个人他过去在修除习气方面有没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