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明心  烧纸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什么连讲理的经中都要说布施?为什么要这么讲?因为佛要看你有没有菩萨性。如果你听了布施就生起烦恼,就会把《金刚经》执以为虚而不是执以为实,然后就说一切法空,全都是缘起性空;心中认为五阴死后全都没有了,成为断灭空了,全都是缘起性空。那就不用布施了,也不用修行了,所以佛还是故意要讲布施。佛在《阿含经》中的确有非常多的提到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例如《长阿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讲一个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这五十思是从哪里来的?意思是说,当我们在人间修三十二相业,在修其中的一相业时都要以十善业道来修;如果离开了十善业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还是要回归最基本的、最粗浅的十善业道上面来修。可是十善业道共有十种:贪瞋痴意业三种、口业四种、身业三种,这就是十种。十种恶业都不造,并且反过来行善,这就是十善业道。在这十 三摩地

2018-07-22

关于这段,平实导师在《维摩诘经讲记》第一辑第202-203页中有如此开示:布施为什么会是菩萨的净土呢?因为菩萨在三大无量数劫中舍身、舍命、舍财、施法;以三种施利乐众生,如果不作财物布施、无畏布施、佛法布施,他就不能成就净土,因为这三种布施是成就净土的基础。如果不作这三种布施,或是作了却不具足,菩萨就无法成佛;乃至十地的布施而入了等觉位以后,还要整整一百劫 三摩地

2018-07-22

智慧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要能够证到一切种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呢?而这个问题所牵涉到的是:菩萨所修的福德又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是什么呢?首先,先简单来形容福报的大小,然后再说其种类的差别,最后再说明福报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福报这个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若是要叙述其定义,那就得要举例,而由一个事件上的一个外相上来显现、了 三摩地

2018-07-22

接下来,再简单来说说这个道理,为什么菩萨经过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终于十信入于住位,之前他在外门修学六度之时,其中有一项是可以令其作为来世亲证菩提的一个远因?因为信位的菩萨,尤其修的是要对三宝的信心,这也是在修福啊!但是已经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求五欲受用的福了。所以借着一世又一世的三归依,并从外相上去了解佛法僧的意涵,终于有一世所修的信心具足了,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是第六种布施呢?第六种布施是床座施。这是说:如果看见父母、师长以及佛门四众时,能够亲手安置座椅,让他们可以安隐舒适地说法或是休息,乃至把自己的座椅恭敬地礼让给这些福田来坐。能够像这样布施的人,在他舍寿之后,在未来世受身时,就会常常得到尊贵的七宝床座;而在未来成佛时,就会得到师子法座,这就是第六种床座施的果报。第七种布施则是房舍施。这是说:对于 三摩地

2018-07-22

也许有人会问说:要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为什么一定要培植福德资粮呢?各位菩萨,我们打个比方,各位就会比较容易了解。譬如说,我们想要盖一栋像台北101那样高的大楼,那么请问大家:我们是不是就直接盖最上面的那一层就可以了呢?或者我们可以从第五十层开始盖起呢?相信大家都会摇摇头说:欸,你是不是在开玩笑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房子想要盖得多高,地基就得向下打 三摩地

2018-07-22

种福田时特别要注意到的三件事一、什么是福田?福田的种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讲记:菩萨如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各位佛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若我们怀揣着我见,以我见为主导的思想在积累福德,那又如何让这份福德成为我们求道的增上缘呢?道是什么?我们在自我的指引下又去向何方?譬如在做护持工作时,想着我又积累多少功德,我又出了多少钱,我今天又帮助几个人,我这个月把书又送给多少人,这些人都因我而接触,他们都是我度化的,我希望自己的团体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我做了这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的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一念布施,有功德智慧庄严,因为了知施的因果,所以根本就不去挂念它,反正种在我的心田里,谁也拿不走;既然谁都拿不走,我牵挂它干什么?又何必心心念念想着:我这一世布施下去,我来世得多少回报。完全不必牵挂这件事情,所以就得到了解脱的受用,有受用就是功德。菩萨了解这些正理,就是有布施的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布施行了。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你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以前,怎么想也想不出来这是什么境界。但是亲证如来藏以后,你想想看:如来藏会不会住于调伏心中?祂不住。如来藏会不会住于愚人的不调伏心中呢?祂也不住。祂没有所谓的调伏与不调伏,无量劫以来祂一直都如此,祂无量劫以来不曾有一刹那住在调伏心中,也不曾有一刹那住在不调伏心中。菩萨转依如来藏这个境界而依止,就没有所谓调伏与不调伏心可说了;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要念施呢?因为念施可以让自己不断的修集福德,念施也可以让自己常常记住未来世会有许多菩萨资粮等着自己领受,就可以作为道粮及用来广利众生,所以也是福德庄严。在这一世修学佛法,不断布施种福田,死时就不必哭哭啼啼,因为死后就是开始收割福田的果实了,就以此世所种的福田为依,当然可以快快乐乐的离开此世;所以念施、行施的缘故,使人舍报时心无罣碍,绝对不耽心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戒浅释※目录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二)菩萨的种类(重点:退转菩萨和不退转菩萨、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22种假名菩萨和30种实义菩萨)(三)甘愿做菩萨(推荐详读)二、菩萨戒简介三、为什么要受持菩萨戒(兼谈受持菩萨戒的功德)?四、三种受、受持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五、如何持菩萨戒六、菩萨戒戒相浅解七、菩萨戒释疑一、关于菩萨(一)什么是菩萨?在 三摩地

2018-07-22

来世还要接受恶色、恶力、恶名,他在地狱的色身是很容易被毁坏而且丑陋的,也没有什么力气,所以狱卒轻轻把他一踢就踢走了,根本无力抵抗;后世的地狱境界中也是恶名声:狱卒们一天到晚吆喝他们、辱骂他们,精神上也同时承受种种痛苦,下堕地狱要受这些长寿、长劫的尤重纯苦,这叫做后世的恶业恶果。如果地狱受报完了,去饿鬼道受苦;饿鬼道中受完苦报了,还要去畜生道受苦;畜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一念布施,有功德智慧庄严,因为了知施的因果,所以根本就不去挂念它,反正种在我的心田里,谁也拿不走;既然谁都拿不走,我牵挂它干什么?又何必心心念念想着:我这一世布施下去,我来世得多少回报。完全不必牵挂这件事情,所以就得到了解脱的受用,有受用就是功德。菩萨了解这些正理,就是有布施的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布施行了。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 三摩地

2018-07-22

请问世尊:这种供养六波罗蜜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行为法相?佛先说明布施到彼岸的道理。有很多人努力布施却是不能到彼岸的:有人是不布施而到彼岸的,有人是到彼岸而不布施;也有人又布施又到彼岸,也有人是不布施又不到彼岸的,共有四种差别。佛世尊说:什么是能布施而到彼岸?善男子!如果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能不惜一切财物,常常在他人身上作利益事,也常常心中念着想要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叫作戒戒?因为戒相能帮学佛人断除身、口、意恶,所以叫作戒戒;是以所持的戒相来断除身口意恶,以戒的戒相来持戒,所以是戒戒。还有定戒,是见道以后获得根本四禅,以及四种未到禅,都是定戒。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地定,这四种未到禅地的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佛说:善男子啊!以至诚心来布施的话,他后世会得什么样的果呢?为什么要讲这个道理?是因为有人布施时总是用下巴看人:你要什么?这就是不至诚心而布施了。有人去道场供养某大和尚时,他一定要大和尚接待他,必须将他引入接待厅中,召集很多寺中的重要干部来赞叹他,才愿意把支票拿出来开,不管他开出来的支票数目多么大,都是不至诚心而施。如果以至诚心来布施,此人未来世得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男子!什么叫做到彼岸呢?这就是说,布施到彼岸的意思,应当让佛弟子们了解如何是布施而到彼岸,因为大乘法的到彼岸和二乘法的到彼岸大不相同。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的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的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