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首座看九峰禅师不肯定他的修证,就在大众前请人拿了香并点了起来,向着九峰禅师说:我如果不会先师石霜禅师的所证的真实意旨是什么,这香烧尽烟起的时候,我就不能够脱离这色身而去。说着就打坐入于禅定,并且当下就在端坐当中舍报迁化了。可是到这个时候,九峰禅师还是不肯他,走过去用手抚着首座的背,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这位首座倒有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一)中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什么是法师的真实义。就是对于众生五阴中的色阴,能够为人解说色阴的生灭变异,是无常,是生灭的法,无常生灭所以是苦,苦所以其中没有真实不坏的我,都是空无之法。既然色阴是没有真实不坏体性的空无之法,就没有必要贪爱执著色阴;所以对于色阴要生起厌恶的想法,要离开对色阴的贪爱欲求,要愿意将色阴灭尽,然后安住于寂灭清 三摩地

2018-07-22

他心里想着:有什么方便善巧的方法,可能去除这项不对的法令,又不会触怒国王呢?因为这国之中实在没有正法经论可修学,于是他就先请他父亲到远方他国去游学,以获得正法的知见,然后再回来家中。等到父亲年纪老大了,这长者子就挖了地窟,里面施作成舒适的房舍,把父亲安置在其中,并且按时供给妙好的食物。这长者子心里想:“有谁能跟我一起来去除国王所颁布的这项不对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真正的法会并不是用乐器敲敲打打,大家口里唱诵文句;而是什么?而是说法、布施佛法的聚会。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4集如何做佛事?>正源老师(原标题:什么是法会?) 三摩地

2018-07-22

在《法华经》中,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为那些声闻们授记,会在未来某时某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会成佛,然后他们的佛号是什么,佛国如何的庄严,有若干等等;这其中们成佛时劫的速缓,还有他国土庄严的差别,以及的多寡,却各有不同。佛是实语者,是不诳语者,释迦牟尼佛对于们这样子授记、这样开示,当然是有祂的深意的。应该要知道,如果没有庄严自己的净土,将来没有 三摩地

2018-07-22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1集佛陀是什么?>正源老师(原标题:佛陀是唯一的吗?) 三摩地

2018-07-22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1集佛陀是什么?>正源老师(原标题:什么是福慧?)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称为佛?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首先要从佛的十号,就是佛陀的十种称号所代表的意涵来加以了解。佛陀的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首先来说如来。如来是说,佛陀所宣说敷演的一切法教,都是依于亲证如实正慧而说,都是没有虚妄,没有变异,真实如理,没有颠倒的;因此称为如来。第二个是应供。人天应供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个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在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之后,还要听闻善友善知识对我们开示佛法的内容、修行的内容;这样透过多闻熏习而成就念心所,一直听闻能够建立正确的知见;有了这样正确的知见,而如实去实行,那这样才能够真正作到广结善缘,而不是广结恶缘。第三个部分是要注意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注意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以后,又从善知识善友的处所听闻了的开示 三摩地

2018-07-22

在讨论这个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先探讨的一个问题是:所谓的缘有哪些?如何才是善缘呢?那广结善缘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来讨论:如何才是广结善缘?我们先来研究所谓的缘有哪些。要如何了解这些缘呢?我们先举一段世尊的圣教。世尊在《阿含经》中有这样开示,世尊说:云何二难解法?有因有缘众生生垢,有因有缘众生得净。(《长阿含经》卷九)因此,对于众生的因缘,是千差万别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三种情形,常常遇到佛菩萨示现瑞相的情形,或是示现好相加持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诸佛菩萨要加持行者而得以灭罪啊!因为这些菩萨透过如法的惭愧忏悔,能够灭除过往一切的戒罪。因为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乃至此世造作了很多的过失,有的时候有许多微细的戒罪并未灭尽;但是,透过行者至诚心地忆佛、念佛、拜忏、拜佛乃至观想念佛等,用功精进的过程当中,辅以自己惭愧心所的善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在普皆回向的这个愿行条件下,并没有限制在什么时候或什么地点是不能回向的,因为回向乃是心地上的用功处。如果有人在旁边而不方便,或者场所、或者时机不对,而不方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在心里默念回向;甚至只要心里闪过回向的作意念头,这样也有少分的回向功德的效果。而且回向本身的实践就是一分的功德受用,因为自己如果能够如法的回向,不论回向给别人或回向给自己, 三摩地

2018-07-22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16集佛陀、菩萨、阿罗汉是什么意思?>正伟法师(原标题:菩萨也叫作“觉有情”)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先讨论一下,什么叫作偶像崇拜。一般人认为的偶像崇拜,就是迷信、盲从而且没有智慧。也就是说,如果某个人对于一些特定的人或者物品,他产生了崇拜而迷信崇仰那这样不理性的行为,所以,一般说这样迷信盲从的人,说他是偶像崇拜而迷信。其实这个问题关键倒不是偶像崇拜,而是你崇拜的对象是否符合事实,如果不符合事实而迷信盲从,那就是有过失,就是有过失的偶像崇拜;因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换一个方式来说,什么叫作实相忏悔?简单的说,实相忏悔就是一个真实证悟法界实相心的人,他亲证了法界实相心而得到真实的转依;因为他证悟第八识如来藏以后,得以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清净体性,进而可以转依于第八识心体的真如法性,这样忏悔而实践实相忏悔。但是,这样的忏悔,必须是要已经证悟明心的菩萨,他才可以有能力这样如实修习这个实相忏悔法。如果是还没有证 三摩地

2018-07-22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12集佛教相信忏悔吗?>正伟老师(原标题:忏悔的意义是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当然,我们看到了《华严经》里面这样讲的话,心里面可能仍然会怀疑——为什么会这么多呢?我们接下来再给大家看一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的: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二)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举心动念,最主要讲这个罪的部分,最主要的来源都是在举心动念。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仔细看看的话,我们的身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在这一世里面会碰到的一些境界,或者是说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个要看说我们之前到底种了什么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前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那么它的结果到这一世——有可能是到这一世,才发挥影响力,才显现的。这个就是我们看因果要建立的第一个观念。所以,当我们如果按照这样眼光去看的时候,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比方说,如果前世所造的因,全部都是贫穷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六祖大师说,就要向心中来除罪源,这个罪的源头是什么?罪的源头就是来自于贪、瞋、痴的烦恼,为什么会有贪瞋痴的烦恼?就是因为来自于四颠倒想,自己认为自己这个五蕴的自我是真实的,所以这个真实自我上,希望能够追求真实自我的受用;真实自我的受用,就是在五欲六尘中去追求,五欲六尘中所追求,当然相应的就是贪、瞋、痴烦恼。所以如果不知道的话,那永远就不能除罪源,如果要除这些 三摩地

2018-07-22

因果的这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再简单也不过了,一般人对于因果的印象是什么呢?我们说有一个名人说了一句有名的话,叫作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这个在一般人的印象里面也正是如此。如果对于任何一个信因果——觉得因果是可信的人,往往就会觉得,我们种了什么样的因就好像是我们栽种了什么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经过适当的条件充分配合之下,自然而然就会长出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