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走笔至此,末学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萧导师之善巧方便之睿智与仍坚守岗位之各亲教师(须自备广大福藏以便承担末法众生之业力)。但愿十方诸佛菩萨能加被他们,令正法久住。阿弥陀佛!(原标题:无相忆念拜佛是修观行的最佳基本动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卷五)此念佛圆通章不长,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论文:〖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懦,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做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讲解:接下来回到念佛法门来说。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念佛就是要思念佛的种种功德,思念佛的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思念佛的功德庄严,还有思念佛不断地救拔一切众生的那个慈悲。另外要念法,念法这个法就是我们在佛教当中修学的轨则,要以这个法作为轨则。那么要修学当然就要时时专心的系念能够除掉爱欲尘劳、种种烦恼的这些的苦。那第三呢,是要念僧,僧当然就是佛世尊如来的。那么这些的僧,他们依着佛所教的法道去修学,得到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意思是,大势至菩萨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段话有些没认真听!慢心遮障啊!)除了上述孙老师所说我的方向正确外,我当时应当还要认真在日常生活中观行参究才行,因为生缘处处啊!应当要老实的把问题一一向老师请教,并如实去做,而不是自问自答!如此往后才会有更多的善巧方便可以接引更多有缘的众生啊!可是,当时有时观行得好,有时却不得力,因为拜佛不够、定力不足!将意识观行五蕴我之虚妄感受误认做真心约略过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古来多有净土宗祖师教导学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者,然而彼诸祖师所说之语,常有误导众生之处,譬如倡言:生西之后即是已经脱离三界生死。然而事实则非完全如是,谓生西之后尚非完全等于已出三界生死轮回故;此谓一般净土行者若得果遂往生极乐之愿者,大多为中品中、下生,间有上品下生及下品三生者。此意乃谓:以往净土行者真能了知大乘菩提义理者极少,多属被诸净土大师所误导,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可是呢,唯除说这个菩萨因为他要救度众生,他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所以他还会留惑润生,有能力可以出离生死,但是为了要成就究竟的佛果,所以他会留惑润生继续在三界当中去修学。那第三点说念佛可以具足戒定慧的这三无漏学。首先来讲这个戒学:一般人受戒的时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说受戒的时候向你说有十重戒----不可以杀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盗啊、不可以妄语啊、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自古以来,有许多净土宗祖师教导学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然而这些祖师所作的开示,往往有误导众生的地方。譬如他们说,往生西方以后,就是已经脱离了三界生死,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完全是这样。也就是说,往生西方之后还不是完全等于已经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还要在那边继续修行。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另外再做探讨,下面我们看看在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修行有什么不同?第一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佛云:“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因为阿弥陀佛的法身纯净,犹如虚空无形无相,无去无来,不应该执着于他的名号、名相、声相、身相来做分别,否则的话就无法获得上品上生。彼经卷中也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时候怕众生对自己所亲近的佛有所误会、生轻蔑心,因此会点一下,但也只是点到为止。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十方诸佛也赞叹我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为寡信众生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只是点到为止。因此,其实娑婆世界也有念佛法门,十方诸佛也赞叹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教众生要往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也教导佛子应当如何念释迦牟尼佛。但这不是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然后每一种随形好里面有八万四千种的光明,每一种光明都遍照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不舍一切众生。这样的光明相好和化佛,没有办法完全清楚的说出来,要靠忆想的人自己心地之中能够很分明的看见。看见了无量寿佛的这一个庄严身相,就同时看见了十方一切诸佛。这不是说在看无量寿佛的这个身相的时候,同时跟十方一切诸佛的身相重迭在一起。无量寿佛的无限广大的身相和无量无数的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有时候怕众生对自己所亲近的佛有所误会、生轻蔑心,因此会点一下,但也只是点到为止。譬如《佛说阿弥陀经》说:十方诸佛也赞叹我释迦牟尼在五浊恶世度化众生,为寡信众生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只是点到为止。因此,其实娑婆世界也有念佛法门,十方诸佛也赞叹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教众生要往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实报庄严土,也教导佛子应当如何念释迦牟尼佛。但这不是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不应当偏执一种法门,而诽谤另一种法门,因为这些法门都是佛所讲的,每一个法门都是适应众生的需要而说。禅与净土是中国佛教界最重要的两个主流,而这两个最重要的主流互相批判,那就会毁坏佛法,所以就想到跟大家讨论禅与净土,希望把禅与净土做一个的融合。从此以后禅与净土互相配合,禅净双修,可以互相帮助,相得益彰。二、禅略说(一)什么是禅?雪窦重显禅师有一次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是故于娑婆世界精进修积福慧资粮,开悟以后再求上品上生,无疑结合了禅净二者的优点,可以尽早成佛,以利益众生。是以禅和净土犹如两个车轮,不可偏废,故永明延寿禅师于四料简中说: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是故学人当融通禅净,禅净双修。或谓不求往生净土便不用念佛,这是错误的观点。佛言,称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萨经典,究畅要妙。名称普至,道御十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圣所立,而皆已立。如来道化,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而作大师。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曹魏康僧铠译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原标题:净土五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