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这个时候,又会淘汰下去无数的信不具足的佛子! 或闻佛说:要想成就无上菩提种子,乃至要不惜身命!这下糟了,快快乐乐学佛我还行,竟然还要我宁可失去身命也不后悔,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哪还用到丧失身命那么危险严重呢?只是比这个难度还差许多级别的逆缘,就足以淘汰掉许多当初也曾经发愿不惜身命护持佛法的佛子啦!有些人会因此怨怪于世尊与菩萨善知识,我如此出力护持 | admin 2024-09-19 |
|
| 多年以来,由于每周光是要弄明白师父上课所说法义便属不易,加上自身习性疏懒,还有内心之中多少对见性这件事有著“不过尔尔”的猜测;但也因为眼见佛性一事,并非自身的现证境界,所以在法义上与佛性相关的诸多问题是不明白的,也不敢去乱想乱猜测,恐怕一但解悟则失去眼见正受的机会,所以养成了有关见性的事,最好是想都不想。但讲经时师父常会提到眼见佛性的境界与法义,还 | admin 2024-07-01 |
|
| 世尊看到啖婆罗失去五百饿鬼等等众伴侣,因此在这个地方愁忧困苦,甚至昏厥而跌趴在地上,世尊就到河岸的沟坑里面为他说法。 啖婆罗听到世尊说法以后,就心生欢喜,啖婆罗见到佛世尊诸根寂定、光明晖曜,就像百千的光明太阳庄严其身,所以心里面非常非常的欢喜,就五体投地地向佛禀白说:“世尊啊!世界上有没有像我这样如此卑贱的人呢?有没有像如此卑贱的人,可以 | admin 2023-10-11 |
|
| (四)在佛像前應威儀莊嚴佛像若是安奉在客廳,應注意行住坐臥需莊嚴,莫因居家講求舒適(例如只著汗衫式內衣、或是對著佛像橫臥於沙發上)而疏忽佛身常在,失去對佛的恭敬心。若是追求居家舒適,宜另闢佛堂安置佛像,避免佛像與居家同一空間或同一動線。(五)需出遠門應先稟佛告假聖像若是安奉於廳堂,每日出入門時,應於佛前禮敬。又,有事出遠門、且無人可供佛,應向佛稟白。佛 | admin 2023-04-19 |
|
| 所以他后来就开始走向弥陀法门,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大妄语(那么他还有一些牵涉密宗的事情我们就不谈它),他可能自认为一定要下去,所以他就有一句话说:「从今以后弥陀是我的唯一(好像是「归依」还是「依靠」)」(注3),有这么一句话;那他这样就不会下去了,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以琅琊阁的事情来看呢,琅琊阁显然比他严重过几十倍了;那大士很慈悲,希望我们救他,但是我们真 | admin 2023-03-30 |
|
| (四)在佛像前应威仪庄严 佛像若是安奉在客厅,应注意行住坐卧需庄严,莫因居家讲求舒适(例如只著汗衫式内衣、或是对著佛像横卧于沙发上)而疏忽佛身常在,失去对佛的恭敬心。若是追求居家舒适,宜另闢佛堂安置佛像,避免佛像与居家同一空间或同一动线。 (五)需出远门应先禀佛告假 圣像若是安奉于厅堂,每日出入门时,应于佛前礼敬。又,有事出远门且无人 | admin 2022-06-23 |
|
| 自从佛法来到中国,智慧正理遍及、利益了震旦神州;在众生面对失去至亲的生死离别场合中,又能善巧地因应华夏文化的风土人情,以种种慈悲方便来摄受亡者及亲眷,抚慰了中土佛子的心灵。这历史事实告诉了我们,应当仰体佛意:如来慈悲无尽,永远等待机缘摄受有情走入真实法界。因此我们不但需要熏习深切的智慧正理,也需要学习无量的慈悲方便来摄受众生;而追荐法会如&ldq | admin 2022-06-23 |
|
| 然而为遵循古来中国“五不翻”原则之“祕密故不翻”[4],所有的密咒皆为音译,而斋佛仪中又收入了密咒,所以大众并没有办法真实领解所唸诵之密咒的意思,致使许多人参加午供多年,亦不知所诵是何意思,这样就全然失去唸诵的意旨。 譬如“般若”二字有甚深的义理,也为了尊崇圣教的意思,因此就不翻译的道理是一样的;大众必须先知道这密咒 | admin 2022-06-23 |
|
| 鬼子母遍寻不著,听闻如来有一切智,于是来到佛前请示,佛说:“你有一万个儿子,现在只失去一子,何故苦恼愁忧?而世人才只有一个,或者五个、三个孩子,你却下手杀害他们。”鬼子母于是对如来承诺,只要找回幼子,就不再杀害世人的小孩。佛说:“只要你能受三归五戒,尽寿不再杀生,就将孩子还给你。”于是鬼子母就受了三归五戒。[22] 鬼子母有时翻 | admin 2022-06-23 |
|
| ”这个时候,内心对于辟支佛也失去了恭敬心,也已经不属于至心施了。因此,这一世虽能拥有广大资财,却无法真正去受用;也没有再造新的福业,如今福报已尽,舍报时便后悔莫及了。在《大宝积经》卷120也开示因为施已生悔,而影响天人之饮食:【复次大仙!有诸天人报不纯者,虽同器食,或感赤色、或感苍色乃至黄黑诸杂等色,天容无别唯食有异。大仙当知,彼诸众生先虽舍施, | admin 2021-05-14 |
|
| 只是为了攻讦自己的师父,结果却来违背经论,唉!何必如此?)释印顺批判大乘法,引诱信众失去归依三宝之戒体熏习了释印顺毁谤大乘法之邪见,所造成的影响未必会立时显现,心疑未决者往往可能潜藏长达数十年。尤其有些慢心炽盛的人,他本来敬仰如来(然未满足十信位),但当他看到释印顺书中举了《阿含经》来作各种说明(扭曲)时,他便转由释印顺误会《阿含经》后的见解来看佛 | admin 2021-02-02 |
|
| 从不自知“其辨正已堕于负处”的琅琊阁主及其随从者,仍在继续混淆视听、煽动大众(以断章截句、依文解义的方法与煽动人心的言语技巧),欲令大众对师父平实导师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更大的误会乃至不满;然而在以夹杂著这么多道听涂说且存在著许多误解、扭曲的传闻事相来作攻讦时,这偌大的声势却也无法支撑起其法义辨正的合理性,然无自知之明的他们则继续苍白呐喊著 | admin 2021-01-02 |
|
| 而且,如来说第一义甚深极甚深;在琅琊阁重塑记忆全貌时,由于没有转依成功而无法全面体验,是否也同时造成了记忆上的严重错乱扭曲,从此失去了明辨第一义的基本能力,专在成语一类的世间法上用心?琅琊阁写手也曾抨击正觉书中所说玄奘菩萨过访西域般若趜多,应为木叉趜多之误,而这确实是正觉书籍勘误疏失之处(本会书籍中的确有一些无关于三乘菩提实证义理之小失误存在,然全 | admin 2021-01-02 |
|
| ],当然不在僧数而无有戒体;若有僧众包庇断常二见的僧众(即使不同流合污,却因覆藏包庇的缘故),不尊重戒法而无惭无愧,长此以往即会丧失戒体[虽然“覆藏他罪”在声闻戒及菩萨戒中都不是重罪,但若不尊重戒法而无惭无悔,即心中无戒,如是之人也会失去戒体,如《优婆塞戒经》卷7:“毁戒比丘心无惭悔,如是之人皆无戒也。”(《大正藏》册24,页1069, | admin 2021-01-02 |
|
| 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这是说,接着又观察,一切法都是由根本因如来藏,以及众缘和合而有,业果都不会失去。不论是什么业,善业、恶业或无记业,不论是什么法,善法、恶法或无记法,都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因,以意根与法尘为缘而生起意识,再由意识了知法尘为缘,才有一切法出生;所以,一切法都是由根本因如来藏,以及众缘和合而有。事实上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如来藏中 | admin 2020-08-28 |
|
| 佛法灭尽,犹如漫漫长夜失去灯炬,众生受苦痛煎熬。释尊怜愍众生,后一百年特留《无量寿经》住世,为末法众生作最后的救度。佛言:“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佛说法灭尽经》) 原标题:佛陀预言--未来9000年 | admin 2020-07-24 |
|
|
|
但其实像这样的心态,可以说已经失去科学家应有的理性态度。虽然我们对于任何事情都要等到有亲身体验之后,才能够真正的笃信不疑;但是,如果对自己还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情,却执意的认为它是不存在的,那么就不能称为是理性的态度了。所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对自己还没有办法实证的事情,除非已经能够完全确定是没有可能性的,否则应该是要抱持着谨慎保留的态度,才是理性而正 | admin 2020-07-23 |
| 宗杲在南下的10年中,亲眼所见,连绵不断的战争给百姓造成巨大的灾难和无比的痛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宗杲感到如何使精深莫测的佛教走向百姓之中,让佛教来解除百姓的精神痛苦、宽慰其受了创伤的心灵,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便积极探索总结出便于百姓接受、又能弘扬佛教的“看话禅”,并在佛门弟子中、贤士大夫和百姓中大力倡导“看 | admin 2020-07-06 |
|
| 也许又有人想:“我在正法悟了以后总没问题了吧?”也不尽然,想想看,我弘法以来经历过三次的内部法难事件,那些都是从我们会里面发动的;他们已经知道如来藏是什么了,结果还来否定,这表示什么?表示如来藏这个妙法,实证了以后不容易安忍,所以他们失去了法忍而退转。不容易安忍的原因当然很多,有些人因为是新学菩萨,修学佛菩提道以来不过十劫、百劫,所以他们 | admin 2020-06-20 |
|
| 如果是会导致佛教的灭亡,导致众生对佛教完全失去信心,那才可以覆藏;而且在诉讼法中,有时也允许宗教师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拒绝作证,所以应该以自己的智慧作判断,来决定自己应该如何作;如果自己的智慧不够,就请教自己的亲教师、传戒师;请教过后,万一所作有过失,也可成为共同承担过失,自己的过失也会比较小。虽然戒经中曾说:不得说四众过、应善覆众生过。但是佛门四 | admin 2020-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