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开示如来秘密之藏清净佛性常住不变。若言有者智不应染。若言无者即是妄语。若言有者不应默然。亦复不应戏论诤讼。但求了知诸法真性。凡夫之人戏论诤讼不解如来微密藏故。若说于苦愚人便谓身是无常。说一切苦复不能知身有乐性。若说无常者凡夫之人计一切身皆是无常譬如瓦坏。有智之人应当分别。不应尽言一切无常。何以故。我身即有佛性种子。若说无我凡夫当谓一切佛法悉无有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异,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故执一切法空,不见不空,并非中道!2、缘起性空(1)缘起性空之内涵缘起性空包括缘起与性空两个部分,缘起是说三界的一切事物——众生的五蕴的身心、宇宙器世间,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异,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故执一切法空,不见不空,并非中道!2、误会的缘起性空(1)缘起性空之内涵缘起性空包括缘起与性空两个部分,缘起是说三界的一切事物——众生的五蕴的身心、宇宙器世间,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梵网经》菩萨戒经常提到:佛性常住、孝顺心、慈悲心。我们就是要依于这三句话来修证四宏誓愿、四预流支、四种法要的;菩萨优婆塞(就是指男居士),优婆夷(就是指女居士),要如何在三归五戒之后,依于四种修:亲近善友、听闻,然后如理思量、如法修证,慢慢地趣向于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乃至完全转依于大乘来修学佛法,终究成就佛地的一个道理。《梵网经》菩萨戒的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不能领得,但凭努力修学大乘了义,应能深信真如佛性常住不灭,了知真如之实证即是般若见道智慧之开启锁钥;若能如此学习,无妨上品中生,於极乐世界莲池之中,但住一夜,亦得无生法忍,皆得弥陀世尊慈悯开示所致。下智者虽不能了般若第一义谛诸多胜义,但能於此恳发大心,愿意成就菩萨无上大道,永不效法声闻人速取无馀涅盘,愿发受生愿,永不取涅盘而世世熏习菩萨道;愿以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佛性常住无变易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观于内空。外空者。亦复如是无有内法。内外空者亦复如是。善男子。唯有如来法僧佛性不在二空。何以故。如是四法常乐我净。是故四法不名为空。是名内外俱空。善男子。有为空者。有为之法悉皆是空。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常乐我净空。众生寿命如来法僧第一义空。是中佛性非有为法。是故佛性非有为法空。是名有为空。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观无为空 | admin 2018-07-19 |
![]() |
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 | admin 2018-07-19 |
![]() |
一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是故我于此经中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如汝所言一阐提辈有善法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一阐提辈若有身业口业意业。取业求业施业解业。如是等业悉是邪业。何以故。不求因果故。善男子。如呵梨勒果根茎枝叶花 | admin 2018-07-19 |
![]() |
若有人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常乐我净。不作不生烦恼因缘故不可见。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一切众生都无佛性。犹如兔角从方便生。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当知是人谤佛法僧。若有说言众生佛性。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何以故。虚空常故兔角无故。是故得言亦有亦无。有故破兔角。无故破虚空。如是说者不谤三宝。善男子。夫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 | admin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