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本来你好心准备要出家,结果读完佛学院以后呢,你不相信有地狱、也不相信有天上、你相信佛教只有在人间……为什么一般的人还知道有六道轮回,而你去了一趟佛学院就完全不清楚?一般的人还知道说有大乘法,然后知道有实证大乘法,可是呢你去了佛学院以后,你开始全部不信受;然后一般的人还知道念阿弥陀佛,还知道极乐世界,可是你去了一趟佛学院以后,却完全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目录【第一篇】总论【第二篇】略说二乘菩提第一章声闻菩提第一节声闻菩提概说第二节略说四圣谛第一目苦圣谛第二目苦集圣谛第三目苦灭圣谛第四目苦灭道圣谛第三节略说八正道第一目世间八正道第二目出世间八正道第四节声闻菩提之内涵第一目五蕴概说第一款色蕴第二款受蕴第三款想蕴第四款行蕴第五款识蕴第六款非五蕴所摄的意根第二目略说十二处第三目略说十八界第四目现行熏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人间佛教的正修行,必须注意之事项:趣法次法第一节趣法【讲义文稿】趣'法、次法‛:当方向与方法确定以后,开始正式修学时,应兼顾法与次法。法:一、方向的建立:1.方向的建立,即是理论架构,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方向是指知见,依不同的知见修行将产生不同的结果。解脱道修学的方向:断我见、我所执、我执。佛菩提道修学的方向:证如来藏而观察如来藏心的种种功能与清净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反于此者,则是有些出家人于佛智,不生信受;宁可信乎学术界之异说,互相引非义以为义,谬圣义而以为当然,于修证付之阙如,于诸经典不能通达,无能晓窥如来意旨,徒以口舌论义而为盛事;若真能说然不能行处,则无可怪哉;以佛法修证,非是一生可期,如何可以娑婆恶世众生而作希求?然诸众法师既披圣衣,发心出家,当非为名闻利养,当以为有真佛法可以追求,当以为佛法真正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教的三种智慧,又可以归纳为人无我智、法无我智。声闻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是经由现前观察蕴处界之无我而产生的智慧。缘觉乘所证的人无我智,是由现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性空而产生的智慧。大乘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智是经由证知法界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现观第八识与所出生的蕴处界同时同处运行而无我,由此现观所生出的无我智慧,名大乘人无我智。声闻乘之法无我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之后偶而接触到正信佛教,听闻些佛法,了解佛菩萨大慈大悲护佑众生之心愿外,深一层里更蕴藏有东西,渐渐概略性的了解了佛法,由内心激起一股崇仰之念谓之“仰信”。有了仰信就会自动去亲近佛法,进而由读诵一些经典和听闻佛法,而认识佛教的根本教理。譬如因缘果报、真如佛性。也知道念佛法门不只是持名念佛,尚有观想、观像、系念思维、无相、体究、实相等念佛方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酒能乱性,酒戒仅有佛教才有,是为了防止我们不犯之重戒。五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与五常相关,五常是人间的根本,所谓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窃盗是义、不邪淫为守礼、不妄语是可信者,饮酒者满口酒话,人多不信,常常败事,故不饮酒的人是智者。五戒俱足,可保人身。五戒若犯,人身不保。要想学佛,必须生生世世保住人身,故五戒为一切佛子所必须受持。对于念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附1:佛教正觉同修会--修学佛道次第表第一阶段*以忆佛及拜佛方法修习动中定力。*学第一义佛法及禅法知见。*无相念佛功夫成就。*具备一念相续功夫--动静中皆能看话头。*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勤修三福净业。第二阶段*参话头,参公案。*开悟明心,一片悟境。*锻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余五根亦如是)亲见世界如幻,成就如幻观。*学习禅门差别智。*深入第一义经典。*修除性障及随分修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广义而言,大乘佛教之一切教法莫非念佛法门,莫非净土法门。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种净土。是为广义的念佛。禅与净土其实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佛教史上,有许多禅师鼓吹念佛,事实上参禅人亦宜多拜佛念佛,以为入门方便;也有不少净土寺院提倡参究念佛。如永明延寿禅师之“宗、教、禅、净”。又如长芦宗赜,因禅悟入,却主张禅净双修,人称“慈觉大师”,著有禅宗“禅苑清规”十卷。却又著作更多的净土文卷,如“净土简要录”,主张“念佛参禅,各求宗旨。溪山虽异,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四章无相念佛之修习方法和次第第一节三皈依及三福净业行者(注九)若尚非正式的佛,应当就近选择正统的佛教寺院,接洽办理三皈依仪式。三皈依仪式很简单,要件是应在寺院中、佛像前,由佛教比丘或比丘尼见证,并传授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佛所说法、归依贤圣僧及住持佛法之贤圣僧与凡夫僧团,并发四弘誓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亦应护持佛教弘法机构、流通本书等。并虔诚于佛前发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度化众生;若此法得成,愿推广此法,帮助众生修成此法,同沾法益。然后祈求释迦牟尼世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慈悲加持。自己亦应再三详细阅读思惟,日日练习无相忆念拜佛,细心体会。罪障渐消,自然得会,受益无穷。对于无相念佛之知见及入门之善巧方便,末学已于书中反复说明。可谓知无不言、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 | admin 2018-07-20 |
![]() |
从很多佛教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佛陀有许多地方教诫们要孝养父母。像《增壹阿含经》卷十一有一段这样子记载:【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进入正确的佛法殿堂里面,进入真正的佛教里面,因为佛教这个名称它不是专利权,因为没有人能够来验证这个,所以很多人就可以假冒佛教的名义来欺骗众生,所以我们在五浊恶世里面就要具有这个智慧,来区别善恶,来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什么是外道的徒众,什么是外道之法。那我们要知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我们还要知道这个三宝它本身是有戒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之后偶而接触到正信佛教,听闻些佛法,了解佛菩萨大慈大悲护佑众生之心愿外,深一层里更蕴藏有东西,渐渐概略性的了解了佛法,由内心激起一股崇仰之念谓之「仰信」。有了仰信就会自动去亲近佛法,进而由读诵一些经典和听闻佛法,而认识佛教的根本教理。譬如因缘果报、真如佛性。也知道念佛法门不只是持名念佛,尚有观想、观像、系念思维、无相、体究、实相等念佛方法。并确信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也就是说在佛教里面,本来就很清楚确实是有太阳神,可是太阳神绝对不会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绝对不会是日天子。因为日天子他还是三界六道里面,还没有完全究竟解脱的一个神只。可是阿弥陀佛不一样,阿弥陀佛已经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已经究竟成佛啦。所以显然阿弥陀佛跟日天子是截然不同的,日天子只是在欲界天里面的一个神只,所以神跟佛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不应该迷信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我们修学佛法应该要进入正确的佛法殿堂里面,进入真正的佛教里面,因为佛教这个名称它不是专利权,因为没有人能够来验证这个,所以很多人就可以假冒佛教的名义来欺骗众生,所以我们在五浊恶世里面就要具有这个智慧,来区别善恶,来分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什么是外道的徒众,什么是外道之法。那我们要知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我们还要知道这个三宝它本身是有戒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以说目前北传的佛教,就是在我们亚洲所传授(东亚部分),事实上我们所受的这个菩萨戒或是出家戒,出家所受的他都有受菩萨戒。所以说我们所有的菩萨,不管是在家、出家,事实上都是同受菩萨戒的。而且这个菩萨戒是在这些出家众,他们所谓的三坛大戒里面的最后一戒----最后的大戒,前面的沙弥或是比丘戒,都算是小戒,可是后面的菩萨戒是大戒。所以代表说,北传的佛教是大乘的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