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至于佛陀在《佛说盂兰盆经》当中所开示说:我们可以在七月十五日,解夏的僧自恣日,来供养具清净戒的圣僧,那么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就都能够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这是因为这些僧众经过三个月—九十天—的结夏安居,在这九十天当中,不断地精进努力的修行,所以会有许多的出家僧以及菩萨,得到了佛菩提道或是解脱道的实证,所以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见人鞾履、衣裳、鉢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当我们看见有出家或是在家的修行人,他们在衣、食、住、行等等生活上所需要的用具、资生之具,如果有朽烂,或是用旧了快要坏掉,不太好用了,那么就应该为他们修补、整理一下。譬如说像是所穿的靴子,或是布鞋、草鞋、衣裳等有破洞,就帮他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了以后,之所以会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说这三种布施的对象以及三种布施的善念,是一切布施的根本,都不是为了求回报而去作布施,所以都是清净的布施;所以说如果是离开了这三种清净的心境,那么就不能够称作是布施了。接着佛陀为我们开示说:【善男子!若人多财,无量岁中供养三宝,虽得无量福德果报,不如劝人共和合作。】(《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如果有人钱财很多,他在无量的年岁当中,也不断的在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样的人不能作布施?什么样的人是大施主?佛陀为我们开示说:【若人无慈,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着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命。若人悭悋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在这里,是教导我们观察:如果有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接着又依布施时,财物、施心以及福田大小,这三种状况的差别不同,分为五种情形来为我们说明未来世产生果报的差别不同。佛陀开示说:【若人共施财物,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有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有田、心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田、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优婆塞戒经》卷五)这第一种情形是: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又说:【若人轻于少物恶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长来世贫苦。】(《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所有的财物太少了,或者觉得想要布施出去的财物不够好,因此心中就感到羞愧,怕人家笑话而不肯拿出来布施。佛陀说:像这样的人,就会增长自己未来世的贫苦。如果说,这种错误的心态一直不改正,那么就会导致自己,未来一世比一世更贫苦,更拿不出钱财来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为我们开示说:【善男子!若人多财,无量岁中供养三宝,虽得无量福德果报,不如劝人共和合作。】(《优婆塞戒经》卷五)意思是说,如果有人钱财很多,他在无量的年岁当中,也不断的在供养三宝,都是自己很努力的在作,虽然未来世可以得到无量的福德果报,但是自己单独作,却不如劝别人共同合作来得好。所以说,我们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去作,如果能够分一部分给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说这三种布施的对象以及三种布施的善念,是一切布施的根本,都不是为了求回报而去作布施,所以都是清净的布施;所以说如果是离开了这三种清净的心境,那么就不能够称作是布施了。 (原标题:一切布施有三根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这样的开示,外道还是不能了解,他就会说,若言‘如是异作异受。’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以后,他就认为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就是认为作的与这个受果报的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为这个过去世的五阴造作生天的善业,然后未来世去受天福的这个五阴不同啊,所以叫异作异受啊!但是佛陀告诉这个外道的道理是这样的:【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佛陀告诉外道:这个芽增长,是因为有这个水、粪,所以说是本无今有的。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的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的;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的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的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这些业,来让我们三界中苦芽增长的话,那也不会有未来世的五阴出生,所以不能说本来就有这个芽。那如果是这样的话,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外道不免要怀疑:一切都是无常,那到底有没有布施者、受施者、受果报者呢?所以在经典中,就有这样的一个佛陀与外道的对话过程,佛陀怎样来教导外道?外道又怎么样来质疑这个布施的果报呢?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这一段:【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像《金刚经》中佛陀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一切法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里菩萨所说的法,指的是什么呢?这里所说的法指的是:以金刚心如来藏出生五阴十八界诸法为前提而说,金刚心如来藏与所出生的五阴十八界同时同处运行的般若实相而说。也就是这个菩萨他开悟以后,转依自己的实相的法而来行布施;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可以说无我——就是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难道菩萨在世间行布施,应该要求世间乐吗?佛陀这样子告诉我们:【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告诉菩萨们说:不应该求在生死中,来受用这些布施的福。布施的福在生死中受乐会用尽的,因为生死无边;生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智慧的人接受佛陀教导以后,同时也要知道为什么会有阿罗汉托空钵的情况出现?阿罗汉是众生的福田,但是自己有没有福?为什么会托空钵呢?佛陀这样子说:【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说:【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优婆塞戒经》卷四在这一段,佛陀又苦口婆心地告诉菩萨,不应该悭惜的道理。就是有智慧的人应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法中对于真正的贫穷的定义是什么?佛陀这样告诉我们:【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如果有人他没有钱财,然后看见他人在广行布施,对于他人布施,心里面不会欢喜、不会信受,他不相信这样子布施真的有福吗?受布施者真的是福田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这样子告诉我们:就好像有人买香的时候,不管这个香是属于涂香、末香、散香,或者烧的香;这四种香,有人来触摸着、有人购买,或者有人在衡量着这个香的差异应该买哪一种香?这几个人在过程里面所闻到的香是一样的,接触者、买香的人、或是在衡量的人,他闻这四种香,每一种香闻到的都一样;不会因为是买的人闻的比较香,来衡量的人闻的不香,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是真的贫穷的人,他不能布施吗?佛陀这样说:【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面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面也?谁有一日食三揣面,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施于乞者。】《优婆塞戒经》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于贫穷之苦,菩萨观察到以后,怎么样避免造作未来世贫穷的因呢?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这样开示:【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惧;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中,佛陀告诉我们:假如他是拥有财物的,可是刚好遇到有人来乞求,这种境界中他却害怕自己的财物不见了、害怕自己的财物减少,就说:他没有!他还欠着不够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