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菩萨每一世修集很多福德,每一世都只用掉一点点,每一世修集一百份的福德以后却都只用掉一份,不断的累积下去,成佛就快,每一世的道粮都用不完;用这些福德道粮才能修佛菩提道,才能攝取众生,攝取众生就是成就自己未来成佛时的佛土。(原标题:即使遇到一个冒充的乞丐,你也可以修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生于恶国,就是生在佛法上的边地。若生于善国,可得要生在中国;所谓的中国,就是不要生在佛法的边疆,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中国,没有佛法的地方就叫作边疆。所以,现在常常有内地的人写信来说我们这里是中国,他们那里是边疆。佛法的边疆,就是在指没有佛法、没有的地方;有的地方就叫作中国。若生在恶国的话,没有办法弘法,在四百年前或是七、八百年前,在内地都是无法弘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教看待爱佛教教导要以慈悲来对待一切人,而不说爱。因为佛教看待爱,就是欣乐厌苦,是有着贪着的负面意涵,是染污的。像《大般涅槃经》中圣教:【爱有二种:一爱己身;二爱所须。复有二种:未得五欲、系心专求;既求得已,堪忍专着。复有三种:欲爱、色爱、无色爱。复有三种:业因缘爱、烦恼因缘爱、苦因缘爱。】就是爱着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些佛教信徒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或者在世间功名、婚姻、健康、财富等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常会到佛寺里祈求佛菩萨的加持庇佑。甚至有些人,只带了少量的供品,所求的却比天还要大。而且,有的人信佛都只是随心所欲,即刻就要满意;若是没有立刻实现,那么就说佛菩萨不灵啦!这些人心中常常是这样子想:我信佛已经很多年了,经常的供养三宝,也常参加各处的,而且也常常劝人行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传统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我们常见的佛家人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等等这些思想,在传统的生产活动当中起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当然在今天也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教育和教化作用。今天我们节目当中就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不仅长期以来弘扬传统的佛教文化,当然他们也凭借着这一股正能量,带动着中华社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两年前我开始学佛,知道不应该再参与打麻将这种活动,曾克制自己尽半年没打。后又经不住同事的每周陪她们玩一次,虽然觉得不应该,还是给自己找个借口:看看自己能不能在玩的过程中忆佛念佛。很可惜,我的心常常被境界拖得十万八千里。于是我又找方法对治:就是输了钱白输,赢了就把钱拿出来以输钱人的名义做功德印佛教书籍,同事反而更乐意跟我玩了。所以我自己是一直保持在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一心想要一个供我拜佛、看书的理想中的环境,但老公却另有他想。争执中心里生起一个念头:人家都是以老婆意见为主,他为什么就这么小心眼儿,从来都不知道让一下。这个念头一出来,语言文字也马上从嘴里吐了出来:我还就是想要这个地方,就要这样装咧!老公不吱声了,我以为他妥协了,可过了一会他走到我的面前,看着我说:你不知道,我早就想好要怎么装了,我在网上看了很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这都是依时空而有不同的,却也是有碍于律仪戒的;身为佛弟子,应该尊重世间法,避免有所违反;也应该遵守佛戒,才能日渐清净而增上道业。那么五戒和菩萨戒十重戒中的不邪淫,是指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指不侵犯他人的眷属,和不侵犯“法守”(包括戒法、王法、世间法)的人而言。犯了这个,就是破戒、毁坏戒体;犯了其它的邪淫,则是轻戒。《优婆塞戒经》卷3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一种乃是初机的学人、新学菩萨,因为他没有正确的佛法知见,所以执著于世间有漏的境界而迷信,迷信于大师,迷信于名师,迷信于这些大师错误的教导,因此信受某些混入佛法的外道误导,这样努力来修。譬如说修财神法,不管黄财神、红财神、黑财神、白财神,各色的财神统统都修,这样耗尽了钱财,破财,结果不仅没有发财,还欠债负债很多,这就是他对于财神法、对于这些假象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若自己的师父传的不是佛法,佛弟子还要浪费时间[信]吗?佛弟子是不是该像抵制不适任教师那样,抵制不适任上师/法师?」KC敬答:首先你自己在心态上面要先调整正确观念,先要检视自己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你究竟是要学真正的佛法,还是学邪师的法?还是像一贯道的道亲一般,都只是在「眷属欲」上面用心?所以在心态上不能存有「我要扺制上师/法师」的想法;或许师父平素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佛门中,身为佛弟子,经常在见面的时候就会互相寒暄,称呼对方为某某菩萨,这样说法正确吗?这样说法如法吗?身为佛弟子们,是不是应该要深入加以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菩萨,以免积非成是,流于世俗化,与佛陀当时的意旨越离越远,乃至背道而驰。所谓的菩萨,梵语名为菩提萨埵,翻成中文叫作觉有情,也就是觉悟有情的众生。所以,身为菩萨一定是能够觉悟有情的人,因为他本身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指出别人对佛法的理解有误,是法义辨正。法义辨正是纯粹从法上来讲,说你讲的这个法是对还是错;如果是对,为什么是对?如果是错,为什么错?要讲清楚,要有证据,要有正理;而不是像有些人只说你讲错了,却不举证说你什么地方错,为什么错,都不讲;他只是一味地说你错了,这样就不是法义辨正。得要举证人家错误的事实出来,再从理上来证实分辨,还得要引据经教来辨正,这样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次第进修到佛地以后,佛世尊才能具足了知的;所以真心如来藏不称为空相,而称之为空性;因为祂有许多真实的法性存在,而且这些法性常住于世间及出世间境界中的缘故。若人在没有证悟之前,在阅读善知识的著作时,可能会变成这样子:那一段是那一段,这个法是这个法。不能连贯起来,得要真的悟了以后再来读,才能连贯起来。那么,真心既没有形、也没有色,妄心同样既没有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曾在《妙法莲华经》当中,以羊车、鹿车、大白牛车作为譬喻,来说明三乘佛法的差别。世尊说:有些众生具有出世间的智慧,跟随佛陀听闻解脱道法之后,能够真实信受;他厌腻了生死轮转的痛苦,急于想要解脱、出离三界,进入寂灭、清凉、清净、真实的涅槃之中;像这样的人就叫作「声闻乘」,就像是小小的「羊车」,只能载他自己一个人出离三界火宅。另外有一些众生,信受佛陀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要布施,也要有波罗蜜,也就是要以佛法的智慧来作布施。那么什么是有智慧的布施?怎么样作布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继续开示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进教堂的是免费听布道,忏悔自己的灵魂,听劝导与教诲;而进寺庙的则是花钱烧香求佛、求签,寻求保佑,乞求平安、发财、升官、交好运。前者是灵魂的沟通与升华,净化心灵;后者则用金钱图谋更多的好处与利益(不可否认,单就迷信和仰信的层面来讲,很多初级的信佛人确实如上所说。)在中国,几乎每个有名的景区都有寺庙。寺庙仿佛变成了当地政府的摇钱树。所以,即使原来本没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临时佛脚、有求必应等等信仰习惯,就是这样形成的。然而,拜神不等于信仰。那些被拜求的神灵,在拜求者眼里并非特别的神圣,在拜求者看来,它们只不过是能够满足、补偿他们的现实。他们要是自己能够实现、满足的,就不会去拜神。否则,为什么要去拜求这些高高在上的神灵?!基于这种期待,拜求者就在人、神之间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一种交换关系,认为能够实现这种交换关系的,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加持的功德主要是来自于佛菩萨的悲愿,透过教化的力量来转变被加持者的心灵,因而产生转变有情众生因缘之力量。所谓神力的加持,主要是在帮助被加持者能够安心、安身而度过难关,加强他们面对现实的智慧和勇气,而不是在叫他们躲债、逃债乃至逃避现实。也就是说,透过诸佛菩萨的加持力来缓和化解有情众生当前所面对的压力和困境,使学人有智慧来改变自己的心态,有勇气来承担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受三归五戒的前提,就是要信受敬重真实的佛法僧三宝,要知道说佛法僧三宝是清净,它是解脱的,它是不贪染世间的。那因为能够依止于真正的中的三宝来归依,同时也来受持五戒,受持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说对这个五戒,了解这个内容以后,觉得说那我来受持,认真的受持五戒,可以得到二十五位善神的守护;这二十五位善神都是属于四天王天的善神,他们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