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贯道认为五教──教、道教、儒家、教、回教,其本质是一样的,此五教彼此间的理论是互相贯通的,都是依于一贯道的「道」而教化人心。而这个「道」,一贯道有以下四种意涵:一、宇宙万物生成的主宰、一切造化之本来面目:《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与上帝同在,与上帝相同。道就是生命的根源…。道无所不在,是一切万有的根源,是看不见的,难 三摩地

2018-07-23

教中所说的一心,当然基本上也会有一般用语一心就是全心全意、心志专一的这个意涵。比如经典中常看见前来见的时候,都是一心合掌,顶礼足,然后一心合掌,瞻仰如来,而且是一心恭敬,目不暂舍,都是要一心。因为法中强调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认为如果心散乱不定,就难以得见诸法的真实相,进而成就道业。正如同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有这样子的开示,龙树菩萨说 三摩地

2018-07-23

法真实义【各位大德阿弥陀】欢迎各位关注法真实义,如果您想看以前的课程,请查看历史消息,敬请转发给有缘,功德无量,阿弥陀。正智书香园地三乘菩提视频正觉有约文化大讲堂中国网祝您法喜充满,早证菩提。(原标题:为什么五阴会成爲魔)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种僧宝,指的是已经实际证果的圣僧,包括所谓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辟支,以及三贤十地的菩萨,这称为第二种僧宝。第三个层次的僧宝,则是指持戒清净无染,具有多闻智慧的比丘、比丘尼等福田僧。为什么称他们为福田僧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带给有情安隐快乐,又能满有情的一切善愿,像这样的表相出家众,可以称为第三僧宝。所以说,如果现出家相的僧人如果持戒不清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不论能否达到这些目标,到老的时候,才发现人终究还是会死,所以开始追求安身立命之道,于是走入了法修行想要悟道解脱、明心见性。如果这一生不想要悟道解脱,只想要过著幸福快乐的生活,那还是要有基本当人的福报,而这些福报,在法中而言,是摄属于次法的福德之中;有了次法的基础才能实现世间有为诸法。次法概略来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福德之基础,这些福德基 三摩地

2018-07-23

由世间法进入道的关键,就是要明瞭「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所谓「欲为不净」是说,因为修福生到欲界天,很容易就会沉迷在天界的胜妙五欲当中,一直到把往世所修的福德都享用完了,那时候就只剩下以往所造的小恶业要受报,所以就会因此又下堕恶道受苦去了,因此世尊就提醒我们「欲为不净」。在欲界天的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男女欲,是像人间一样要两两相交,但是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例如陀在成之前,最后一位教他外道法的老师叫做郁头蓝弗,陀成的时候第一个想要度的人就是他,因为这位老师曾经教导世尊证得三界中层次最高的境界——非想非非想定;可是陀用神通来观察,发现这个人已经往生到非非想天去了。陀又观察他未来天福享尽之后会去到哪里,结果发觉他将会下堕到地狱去。这是因为他在修深定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旁生众生在他身边活 三摩地

2018-07-23

到回向心的时候,是说因为对菩提道已经能够信心坚定不退,原本是一直积极在世间五欲上用心,到了这个时候,就能够回转过来——心向道;而在善法上所作的福德,也就会心心念念、坚定的回向给菩提;这就是对菩提具足了回向心。到回向心的时候,各位可以发现回向表示说自己所关注的部分,不再是自己一个人的人天福报。你开始会注意到,你的修行是跟其他人息息相 三摩地

2018-07-23

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末学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比较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比较少!很多人如果常常悲观,那也会相应到不好的种子,因为意根会促使如来藏中的种子流注,而且如来藏又「了众生心行」,也就是意识 三摩地

2018-07-23

《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二:「尔时告输迦长者:「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恭敬,有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贵族广大,二妙色广大,三形相广大,四四事广大,五珍财广大,六美名广大,七信根广大,八忆念广大,九智慧广大,十艺业广大。如是,长者!若复有人合掌恭敬如来之塔,获斯功德。「若复有人,于如来塔合掌礼拜,获十功德。何等为十?一言辞柔软,二智慧超群,三人天欢喜,四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摄守这一个绮语戒,我们讲话能够不随随便便、不会前后颠倒,这样子好好地守护它,并且把守护绮语的这样的一个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来诸的授记,绝对能够功不唐捐。祝福大家口业清净!阿弥陀!------《三乘菩提之学释疑二》<第066集如何守护口业?>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三摩地

2018-07-23

在《阿含经》当中,陀教诫声闻祂是这样说,祂说:圣唯作二事,哪两件事呢?就是法谈以及圣默然。也就是说,当他要说话的时候,他所说的言语一定是与修行有关的,只要与修行无关的言语,他不会去说;但是如果现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时候呢?他也不会去找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来说,他会宁可自己在自己的禅定当中、在自己的寂静当中去安住,而不会去造作一些没有必要的言语。所以百丈 三摩地

2018-07-23

总之贫穷的人所受的苦恼真的比较多,不容易学。再看看诸大菩萨,七大菩萨都是满身珠光宝器,维摩诘居士眷属成群,百宝满箱。就连所谓砍柴出身的六祖,他在客栈听到有客人读诵金刚经发愿去五祖处修学,那客人就立刻布施了十两银子给六祖。当时的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字,至少也相当于现在好几十万人民币了,这样就可以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几十万万,可见六祖可不是真正的穷。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我们知道,就如同一开始的时候跟大家强调的,教非常强调的是智信而不是迷信,既然是智信,就是要求大家要听闻道理之后要如理作意,要仔细的思择整理,这样才能成为自己的真正所得。所以就这个方面来看,教非常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慧心,要发起慧心。就算我们平常不习惯听这些道理,哪怕我们勉强自己听一时一刻的道理,都算是一个进步,这个是慧心。慧心其实也是我们刚讲慧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要先端正我们的身口意行,要三业清净,还要修习陀以及贤圣僧的教导与教诲,并且要深信因果,信受三宝,这样的话就可以深入陀的教诲,快速的成就道。所以我们要先来谈谈先正三业,这里所谓的三业就是指身业、口业以及意业。所以,先正三业就是说,如果想成就菩萨道的无量行愿的话,就要先端正我们自己的身口意等三业,这也就是指三乘法的基础——人天乘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初信位要具有的信心,就是前面所谈的,我们必须要相信,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有三世轮回,有善恶因果;除此之外,还要相信有地究竟无上胜妙的功德;而且,菩萨都会无时无刻地护念着我们,指引我们依循着正理,一步一步的往上修进。这就是所谓的信。并且我们还要相信,确实有能出离三界的法,确实有能够探究一切众生都具有的真心性的法,这些就是所谓的相信陀。并且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想学会无相念这一个法,除了我们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还需要许多的次法。无相念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它需要舍去文字、符号、形像来锻链忆这一念;但是要成就无相念这一个法,我们同时还得满足无相念所需的次法,简单的来说就是福德因缘。比方说,今天我们有没有福德因缘遇到无相忆的法?遇到了,我们能不能够相信?相信了,能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对修行人而言,贪著利养会障碍三乘菩提的追求与实证,所以在《增壹阿含经》卷13曾开示:【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壹阿含经》卷13)已经很清楚开示,如果贪著利养,将 三摩地

2018-07-23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修正身口意的行为!而道的修行是为了上求道、下化众生!也就是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道无上誓愿成。也就是说菩萨的修行目的是要成,要福德和智慧修集,要摄受无量无边的众生一起成就道!在道的过程中,我们会熏习很多知见,但学不是只是学知识而已,重要的是我们要做到这些正知见!譬如我们都知道要吃素,因为吃素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人布施的目的多半是求未来世脱离贫穷,得到富裕之果报;真正的学人行布施,则是为了离开悭吝、贪著,放下身心世界,作为将来得证解脱的因缘;菩萨的布施则是福慧兼修,布施贪瞋痴作为实证智慧之修道资粮,同时也摄受众生、庄严土,更是因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道无上誓愿成”四宏誓愿的缘故。因此,菩萨修学六度波罗蜜是以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