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自于财宝破悭不吝,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树林泉井奴婢仆使,水牛驼驴车乘辇轝,瓶瓮釜镬、绳床坐具、铜铁瓦器,衣服璎珞灯明香花,扇盖帽履机杖绳索,犁鎒斧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若起僧坊及起别房,如上施与出家之人,唯除象马。三、施果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一切法空,你印顺又何必剃发着染衣、出家现僧宝相呢?一切都是空,你就不需要出家,也不用修行、研究佛法了,反正最后都是空嘛!他的想法到底对不对?从般若系的来看,好像是他讲的这样;《金刚经》大家耳熟能详,文字表面看来好像也是这样,但是其实都是他错会了,因为般若系的经典都是在讲常住不坏而无生死的真实心,所以六百卷般若浓缩简约成《金刚经》,再浓缩简约就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归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为说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病者闻已,或生瞋恚恶口骂詈,默不报之,亦不舍弃;虽复瞻养,慎无责恩;差已犹看,恐后劳复。若见平复如本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眷属。无以增病食药施人,若病差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转施余穷乏者:若能如是瞻养治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施人及僧,有二种福:一从用生、二从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时,自破悭吝;受者用时,破他悭吝,是故说言从用生福。又复从用:人能转用,僧能增长,施已不求世之果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是故能得无上净果,名日涅槃。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若能随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息脉刚停止,意识其实都还在时,都没有先就开割器官,亡者将会极为痛苦,但是那时他又动不了而无法表示意思,那时生起极瞋恨的心,痛到极点而起瞋恨心骂天毁地、也一定会痛骂证严法师没有告知将会有这个痛苦,可能会因此而妄谤佛、法、僧三宝而下堕三恶道。一心行善的结果却是下堕三恶道,那不是很冤枉吗?所以请诸位记得提醒他们,记得在捐赠器官的同意书上加注这先行的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经中提到,当时诽谤打骂常不轻菩萨的佛门四众,之后受报两百亿劫,都无法遇到佛、法、僧三宝;然后还有千劫的时间,在阿鼻地狱中受苦;终于到了无量劫后释迦牟尼佛时代,才来到佛座下听闻《法华经》,还是被常不轻菩萨——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所度了。释迦世尊就是以大悲为生因发菩提心,然后以大悲心修忍辱,才能够疾得成佛。因为摄受众生就是摄受佛土,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加上对佛法僧三宝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听闻了佛菩萨或者善知识的教导,接受“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正理,并且已经了解到,只有佛菩提成佛之道才是世间最究竟无上的正道,那么,他就会乐于进入到佛门中成为佛弟子,开始修学十信位的初信位,来修集对佛法以及三宝的信心。在《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有开示十信位所应该学习具备的十种心,也就是信心、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法华经》中佛有说:说有人听闻了真实善知识演说《法华经》,因为是如实的演说《法华经》,不是依文解义,也不是误解曲解,是如实的演说《法华经》;听闻了以后非常的欢喜,之后他要转教别人,说给别人听;那别人听了以后呢,也非常的随喜,然后要转说给别人听,这样的辗转转说,到第五十个人;那么这第五十个人这样辗转听到《法华经》的内容的随喜功德,它殊胜于说,有一个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菩萨的异生性深且广,所以才要将近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消除,一直要到初地以后才没有异生性存在,这与二乘人于见道成就初果就没有异生性截然不同。所以菩萨异生性深且广,仍然有可能退失佛菩提,唯有进入初地以后才没有异生性存在。到了初地开始修学无生法忍、学道种智,也就是修学一切种子功能差别的智慧;因此初地要修百法明门,对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有法、色十一、二十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生发心之后如果能精勤修学无量的善法,像四宏誓愿所说的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也誓愿度,这就是勤修无量善法呀!当他发起声闻菩提之心时,也许只是因为运气不好,遇到声闻之师,不一定就是声闻种性;后来遇到缘觉之师,他就可以进一步修学因缘法的现观,这就是下心作中;乃至因为勤修一切善法而增上,后来遇见了大乘法之师——遇到了菩萨僧&mda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对佛法僧三宝无有强烈的信心,绝对不可能信位,所以进进退退,在十信位的各各位次里面浮沉上下;因此对于菩提心的发起,一直颇为犹豫;也因为无法跨入住位修学,所以对于善知识的话都不太能够信受。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相反地,「要三大阿僧祇劫,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在生死中打滚,利益众生」。同时印顺法师将佛法局限在人间,既不能求证涅盘(生命之实相)又不能求证解脱,亦不修证禅定,那于四弘誓愿中惟能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愿了。为了「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愿,「人间佛教」中积极修行十善业的「人菩萨行」,已明显变成「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的行为了。可是积极努力行善的人,舍报后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有什么样的功德呢?请问:我们一天到晚讲经,讲的都是谁的功德呢?(大众回答:佛的功德!)是佛的功德呀!说的也都是法宝呀!第三宝是胜义僧,我们常常说胜义僧不是人,因为既不是天、也不是人,方便说为义天——第一义天,这样称呼也是在赞叹僧宝。即使是凡夫僧,我也常常赞叹,你们看我几年来一直在赞叹星云法师.、证严法师接引初机学人有大功德,都是一直赞叹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作为学佛得力与否的标准?再进一步思量,若外貌会反应出学佛的成绩,何以僧团中仪表甚为出众之难陀尊者,不是声闻十大弟子?何以僧众所着之法服─袈裟,其意为“坏色”?何以观身不净为四念处之入门?何以解脱道之观行,以色蕴为首要观破之对象?何以《金刚经》会说“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综观佛示原文及限于篇幅而未抄录之更多原文,悉皆在说菩萨种性,非谓佛性,智者观已,即知所谓一切众生无菩提性,系指果位成佛而言,非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熟第一次明心开悟,只是这五十二个阶位中的第七住位;也就是说,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之道,这个时候是第一阿僧祇劫中的三十分之六刚过,那之后还要再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才能够完成第一大阿僧祇劫。而后面的初地到七地满心,八地以上,又要经过两大阿僧祇劫。所以,菩萨今世初次明心开悟,只是七住位而已。但不妨是真见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没有如来藏真如,一切皆空,一切法缘起缘灭,无佛无法无僧,亦无解脱。(此乃断见,依常见之心而有。)二、辨正:三、唯如来藏(阿赖耶、庵摩罗识)异熟性故,其体永不坏灭而内容有变易、有作用,故成佛时能变为真如,故非常非断。如来藏于五位中及无余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无常。不生灭之主体识中、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故非是常,故有作用。唯如来藏非有变易(主体自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