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于佛法波罗蜜多修习随念。少时少时须臾须臾。于一切法发生少分下劣忍智信解。离言法性真如起无分别无相心住。何况于此若过若增。如是守护菩萨所受尸罗律仪。于奢摩他毘钵舍那菩提分法精勤修学。亦于一切波罗蜜多及诸摄事正勤修学。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倍。 (原标 三摩地

2018-07-22

」父母欢喜,还归其家,儿又启曰:「唯愿二亲,为我请佛及比丘。」父母告曰:「请佛及,当须供具,非卒可办。」儿又启曰:「但扫洒堂舍,庄严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饮食,当自然至。又我先身之母,今犹存在,居波罗奈国,为我唤之。」父母随语,使人乘象,驰奔召来。所以作三高座者:一为如来,二为本生母,三为今身母。佛与众,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饍美味,自在丰足!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23:「如来將诸比丘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於尘沙。奉上於佛。时。世尊记彼童子。於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於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在於中。而说偈曰。王於童子时以沙奉上佛佛记於王时我亦亲在中」(CBETA,T02,no.99,p.170,a12-20) (原标题:捧 三摩地

2018-07-22

法常义者即是常。是名依义不依语也。何等语言所不应依。所谓诸论绮饰文辞。如佛所说无量诸经。贪求无厌多奸谀谄。诈现亲附现相求利。经理白衣为其执役。又复唱言。佛听比丘畜诸奴婢不净之物。金银珍宝谷米仓库牛羊象马。贩卖求利于饥馑世怜愍子故。听诸比丘储贮陈宿手自作食不受而噉。如是等语所不应依 什么是依智不依识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二十九云何依智不依于 三摩地

2018-07-22

一、供佛1、上供净水、净香、净花、净果及其他清净食品和物品2、胡跪合掌、念诵供佛偈:愿此香花果遍满十法界供养佛法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南无韦陀尊天菩萨(三称)二、赎回上供净水、净花、净果及其他清净食品和物品1、胡跪、双手拈香或花、念诵赎果偈:愿此清静香,赎回供佛物,祈求佛加持,增长诸福慧,正法传十方,皆共成正觉。南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23:「如来將诸比丘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於尘沙。奉上於佛。时。世尊记彼童子。於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於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在於中。而说偈曰。王於童子时以沙奉上佛佛记於王时我亦亲在中」(CBETA,T02,no.99,p.170,a12-20)(原标题:捧沙供佛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一,是凡夫位的菩萨。就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而以同时所受的比丘、比丘尼戒作为别解脱戒,心存大乘法的出家人。他们虽然还没有证悟,仍然是菩萨,因为他们已经开始在熏习及长养菩萨性及大乘正见了。第二种是胜义菩萨,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 三摩地

2018-07-22

受三归五戒的前提,就是要信受敬重真实的佛法三宝,要知道说佛法三宝是清净,它是解脱的,它是不贪染世间的。那因为能够依止于真正的中的三宝来归依,同时也来受持五戒,受持五戒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说对这个五戒,了解这个内容以后,觉得说那我来受持,认真的受持五戒,可以得到二十五位善神的守护;这二十五位善神都是属于四天王天的善神,他们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三宝的这个宝,一定要持守他所受的这个戒法,如果他不持守这个戒法,乃至他破坏了三归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样不成为宝。所以说一切的戒,譬如说这个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 三摩地

2018-07-22

雪峰禅师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后如何辨别人?他如此不惜福,为什么要居山!入山后果然没有名。有人说:人生在世,应当好好享受,必须拥有豪宅名车、高档电器等,如果没有这些物质享受,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身为欲界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凡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看不起自己小小的一点作为,它可能只是一个起点,但所能引发的效应却很大;不要因为自己不能做得更好而自卑,至少在心中埋下的种子,总会有发芽的一天,就像是今天的我一样!于上所述布施之行,就狭义的十施具足而言,因不涉佛法之供养,故不论恭敬施及承事施。财、法、无畏三施中,只取零钱故为少分财施,因无言语关心之举,欠缺无畏施之作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古德有这么说:【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说佛之一字即是佛宝,如是一时及彼处即是法宝,我闻二字及比丘众即是宝,具陈三宝为显正矣。】(《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1)所以真正的最吉祥就是三宝。-----《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81集真吉祥》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真正的富贵与吉祥)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用不坚固的财,去赚取坚固的圣财,而且在未来世还会有很多不坚固的世间财让我们享受,何乐不为?这边佛陀很有方便善巧的说法,刚开始要给众生一点布施的动机,众生刚刚开始会想:我今天供养了三宝,这一位宝又是已经明心开悟的圣人,我未来世将会得到无量报。心中很欢喜。等他布施习惯了再告诉他:你不要只得到这一个福报,你还得要得功德。福德是一定跑不掉的,何必牵 三摩地

2018-07-22

为了超度他的皇后,他延请高写了《梁皇宝忏》,字词优美,至今仍然是佛门中最重要的忏本之一。他建了很多的寺庙,又印了很多的经典来弘扬佛法,也度了很多的人——那个时候呢很多人受到鼓励都出家,他就觉得自己的功德很大,非常的自傲。所以见到了菩提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他想跟祖师夸示,想要别人来赞叹他,所以他就问达摩祖师:朕作皇帝以来,建了很多寺庙,印 三摩地

2018-07-22

就因为佛讲对了,所以我们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因为只有佛能够告诉我们解脱的道理。三归之后,既然您三归是为了要解脱轮回,轮回不外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的,那必定不可能有人爬不上一楼,却说他能够爬到三楼的道理;换句话说,我们既然要解脱三界的烦恼,必定是从最底下的第一层楼的欲界烦恼先下手。那之前的单元我们也说过了,欲界的烦恼表现最浊重的,就是在哪 三摩地

2018-07-22

可以先从亲近佛教,闻熏因缘果报的正确观念开始,逐渐接受布施行善的人将来必定有人天善报,造作恶业的也必定会受到三恶道的果报;然后就可以归依佛法三宝,成为三宝。这时候如果因缘还不成熟,归依时受持的五戒是可以选择多分受或少分受,也就是可以先受其中的四戒、三戒乃至于一戒;甚至于可以只先受三归依,而不一并受持五戒。先发起对三宝的信心以及成就佛道的长远誓愿, 三摩地

2018-07-22

同样的道理,依于这种方式来求官的情形,一般而言都是粥少多,那么凭什么才能够取得这样的资格呢?正常的情况之下就是其文才或者说是头脑的好坏,文才高的、头脑好的,就可以拔得头筹。而某甲为什么今世才华就比别人出众呢?除了平日的一分努力之外,还是因为过去生有着这么一分福业在,甚至于说若是没有那一分的福业,有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然而古时候的考试跟现 三摩地

2018-07-22

这是真的!我们要相信佛语!《妙法莲华经》卷6〈随喜功德品〉: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只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只;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 三摩地

2018-07-22

盘特的哥哥也在团中出家,有一次哥哥就骂盘特,你再这样子愚昧,连戒的内容都背不起来,不如还俗回家去吧!盘特听到以后非常的难过,就靠在只园精舍的门口哭泣。刚好佛经过了就问:你为什么要哭啊?盘特说:哥哥讲我再不进步的话就要我还俗,佛就安慰他说:你跟着我出家,是依靠我——佛而得到成就,不是依靠哥哥。所以呢,佛就带他到一个安静的房间,拿了一支扫把 三摩地

2018-07-22

白话解释如下,佛陀说:摩纳!是什么因、什么缘,令男子或女人贫穷困乏?如果有男子或女人吝啬小器不肯布施,他(她)不肯惠施饮食、衣被、医药、房舍、床榻、明灯、仆役等等民生必需用品与伽、离欲清净的修行人、穷人、病人、孤苦无依的人、从远地方来的人等等,这样的人造作并累积了这样的恶业,死后便会往生贫瘠的地方,于地狱中再生,若转生到人间时,将贫穷潦倒。摩纳!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