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优婆塞戒经》卷五)佛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念地藏菩萨来回向,有利于他们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如果我每天念地藏菩萨、拜地藏菩萨,将功德回向给他们时,请求他们听菩萨的话,念佛往生极乐,这样变通可以吗?如果为了怨亲债主的最大利益,我该念阿弥陀佛好呢还是地藏菩萨?答:我们随喜赞叹您发心忆念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而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若能忆念祂,必能蒙受菩萨加持而得利,祝愿您蒙佛菩萨显冥加持早日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其发心同等故世世共作因缘。今重相值。父母儿子大小一时悉受五戒。命终即生天上受福无量”上述一家人只因前世以水草做的羮汤供养出家人,只恨没有更好的东西供养,故得今世大富果报,可见布施不再多寡,在于心诚。你还在用什么黄水晶、貔貅、紫水晶洞、鱼缸、金钱树……等等旁门左道招财?或跑财神庙还是什么五鬼招财法的? -----微信公众号《阿里山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依这五根为基础,继续进修后面五信位的功德。如果没有修习这十信位功德的人,就是还没有发起菩萨种性的人。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我有一个亲戚,最初来学习无相念佛的时候,开始发心了,想要好好地学会无相念佛,于是就开始生病,又是住院、又是开刀,最后连课都没有办法来上。后来教她要向怨亲债主忏悔过去的罪业遮障,要在佛前发愿:生生世世护持正法,用所作的一切功德,回向这一些与她有情的众生。后来病好了以后,再来学无相念佛,就非常的顺利、一帆风顺。刚才所说的,也是次法的一部分。平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8〈4初分转生品〉说: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恒住施、戒波罗蜜多,于一切时不堕恶趣。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未得不退转地,常不舍离十善业道。复次,舍利子!有菩萨摩诃萨安住施、戒波罗蜜多,作转轮王成就七宝,以法教化不以非法,安立有情于十善道,亦以财宝施诸贫乏。在中佛陀的意思是说,开悟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种子又会现行,而初发心住时的作意仍然会在,但已经不是初发心住了。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求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种子又会现行,而初发心住时的作意仍然会在,但已经不是初发心住了。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求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见众生受诸恶报,饥渴难耐,衣不蔽体,亦无归处,无所依止,无所归趣,亦无住处,远离福业,因为这样便生殷切郑重的怜悯之心,而发心:「我今天应该为了受苦众生,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当以现有财物悉施与受此种种众苦之众生,制作衣服饮食令其饱满充足,乃至作为众生急难之倚靠归依,给予房舍作为遮覆的依止」,虽然能够作这样的布施,而心中不生一念:「我布施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盘。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见众生受诸恶报,饥渴难耐,衣不蔽体,亦无归处,无所依止,无所归趣,亦无住处,远离福业,因为这样便生殷切郑重的怜悯之心,而发心:「我今天应该为了受苦众生,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当以现有财物悉施与受此种种众苦之众生,制作衣服饮食令其饱满充足,乃至作为众生急难之倚靠归依,给予房舍作为遮覆的依止」,虽然能够作这样的布施,而心中不生一念:「我布施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见众生受诸恶报,饥渴难耐,衣不蔽体,亦无归处,无所依止,无所归趣,亦无住处,远离福业,因为这样便生殷切郑重的怜悯之心,而发心:「我今天应该为了受苦众生,而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我当以现有财物悉施与受此种种众苦之众生,制作衣服饮食令其饱满充足,乃至作为众生急难之倚靠归依,给予房舍作为遮覆的依止」,虽然能够作这样的布施,而心中不生一念:「我布施财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发心越六趣。二乘径趣无上菩提故。二发心胜。一念发大悲智之心。超过二乘境界。如昔有二沙弥。发菩提心。阿罗汉返生恭敬。担衣幞。让路而行等。三福田胜。假使供养满阎浮提内阿罗汉。不如一大鹏鸟。此鸟先来。受菩萨戒故。四功德胜。受菩萨戒。喻如日光。无所不照。受声闻戒。犹如萤火。其光甚微。不可相比故。五受罪轻微胜。受菩萨戒之后。设使破戒。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不得畜刀杖弓箭,贩卖轻秤小斗,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长养猫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诸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奴婢、八部鬼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虽复一时,以戒力故不得杀罪。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者,不名得斋。欲受斋者,先当宣令所属国境:我欲受斋,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大乘愿戒,不是二乘人所能发心的。当胜鬘夫人听到佛为她授记了以后,她恭敬而立,然后自动自发地接受这十种大愿的戒法。这是主动而受,不是别人施设了戒相以后,她再去斟酌能不能受。所以这个大愿就称为十大受,而且是主动而受;这只有久学菩萨才能做得到,新学菩萨是没办法主动发起这种大心的。这个十大受的内容,仍然是菩萨三聚净戒所函盖的,不外于菩萨所受的三聚净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学佛法最基本的行持就是信,信则能入,佛说那是菩萨因的初发心,能长养最胜智慧门,长养一切善根。我们对佛法僧要有信心,生活在这个五浊世间,不论遇到的是顺境、逆境,知道那都是本无今有,一时因缘假合相,不会对三宝的功德和真实义产生动摇,以佛法僧三宝为我们总持的戒体,这也是我们初学佛第一修学的戒行。因为深信三宝功德,则从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处何处发心悕取。则生彼。心取彼[12]心已。则生彼处。既生彼处。即于生时得地狱苦。即闻地狱自体恶声急恶苦恼。无异相似。不可譬喻。受大苦恼。既闻[13]恶声。心重破坏。受大苦恼。所谓铁山。名乌丘山。其山炎燃。其炎极高五千由旬。在虚空界。彼有铁树。树有铁乌。乌身炎然。满彼树上。彼山火然。间无空处。恶业力故。常有炎火。炽燃不灭。以恶业故。见莲花林。遍满彼山。彼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