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我们说在出家之前,并不是成天过着一般世俗人的生活而已;其实当有萌生了出家之意,要追求更远大的道业的时候,当你有这个发心起来的时候,哪怕您那个时候还在家,也应该要逐步先调伏自己的心行,这样子才能够符合出家的真义。------《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083集在家出家增上和合(一)>叶正纬老师(原标题:出家所为何来?佛陀为什么要制订戒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十信位满足,愿意发起菩提心,修学六度万行直至成佛,那么这就称为初发心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我们可以称为贤位菩萨。而初地以上,则称为圣位菩萨,或者是菩萨摩诃萨。而在一直到初住位——发心住之前的十信位中,也就是对佛教三宝的清净信心还没有具足之前,则都称为是凡夫菩萨、假名菩萨,或者是名字菩萨。另外还有所谓的实义菩萨,则是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才刚进入初信位,仍然贪著世间五欲之乐的假名菩萨,和经过一劫乃至万劫努力修学,十信位具足、不贪著世间乐,已经能深心发意的初发心菩萨,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的大了。例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云何名新发意?答曰:新学菩萨有二种:一者、深心著世间乐,软心发意;二者、深心发意,不著世间乐。软心发意者,佛不以为发心;深心发意者,乃名为发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就赞叹他们求法的心以及发心,并且说:善来,比丘!所以这些外道师徒立刻就现了清净的比丘相,跟著佛陀修学,没有多久他们也证得阿罗汉果;这时候在旁边一起听的人,也都能够领悟了佛法大意,而能够得到眼藏。但是在这个地方,我们继续稍微来了解一下,我们看到佛陀在讲到说什么是真吉祥呢,我们可以看到真吉祥不是在攀缘世俗的这些事,或者是六尘诸法。我们看到有许多的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相反地,假如这个人此世行不杀行,乃至说也是吃素的话,因为不杀的缘故,远离了一分贪、瞋性,再加上吃素的条件,所以身体健康、容貌也庄严,这就是为此世顺益;因为不杀的业因,又发心护生吃素的缘故,所以也是行无畏施,那就有一分福业可以带到下一世,或者是生天界享福,或者在人间受得安乐,这就是为他世顺益。而现在所谓的动物保护团体,虽然是很有善心,可是要说他只是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我们透过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事迹,让我们了解到佛菩萨无量无边的慈悲智慧,同时也让大家能够大略了解如何让自己的悲心逐渐生起及增广的要点;而且透过上述五种发心的说明与修学,让我们的菩萨道能够精进不退。希望诸位菩萨都能够了解及经由实际的利乐众生之行,而得到功德受用;当然我们也要发起菩萨大愿救护众生,有了正确的目标,配合慈悲与智能的力量,就可以勇猛精进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佛道的修证,最终成佛。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说一下,这个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行:最开始的十个阶位叫十信位。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头,最困难的是信心的建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意思是说要进入佛法的大海,信是最根本也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十信位满足,愿意发起菩提心,修学六度万行直至成佛,那么这就称为初发心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十个阶位,我们可以称为贤位菩萨。而初地以上,则称为圣位菩萨,或者是菩萨摩诃萨。而在一直到初住位——发心住之前的十信位中,也就是对佛教三宝的清净信心还没有具足之前,则都称为是凡夫菩萨、假名菩萨,或者是名字菩萨。另外还有所谓的实义菩萨,则是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种是发了菩提心——也就是发四宏誓愿——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发心之后,当他开始修学佛法时,听到开示说:想要成佛,得要无量数劫苦行来修道,才能获得佛果。他听了,脚底凉了:那还行吗?人生已经够苦了,还要去修苦行?苦上加苦,我才不要呢!闻已生悔。虽然他仍然在佛门中继续修行佛道,可是他心中已经不太真实修证佛道了;只是应付应付,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需要提醒菩萨一点的是:四宏誓愿几乎是每个学佛的人都会发,可是他却不一定知道这个四宏誓愿已经蕴含了我们从菩萨发心,乃至成就佛地果位所需要具足的全部的ㄧ个大纲要领。我们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信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信受一切众生依于如来藏有无量无边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五蕴所造作的身、口、意行而往生于或者是无色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您发心要作四种修,您要欲施,您要供养三宝,您要修学坐禅,您要修学诸多的善法,您要读经增长知见,您要供养父母增益福德,这个时候您要先“立制”。立制这个“制”虽然不是志气的志,可是这个制还是有类似的,就是要自誓作约——要自已发下誓愿、要自己给自己设下一个制约,这个制约就是“我若不作,要自克罚。”这个精神就是属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也可以再从道理上思惟:“自己是自愿受戒的,也发心要在戒法及佛道上能够成就,而自己也是深信因果的。那如果犯戒作恶,岂不是将来要去承受恶业的果报,或者落入三恶道中;那与自己当初设定要成就佛菩提的目标,岂不是违背了吗?”因此有智慧的人,不应该去作这种矛盾的行为;当然,如果欺骗自己,以为犯戒造恶不会有恶业的果报,那是更愚痴的行为。因此在平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种是发了菩提心——也就是发四宏誓愿——想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发心之后,当他开始修学佛法时,听到开示说:想要成佛,得要无量数劫苦行来修道,才能获得佛果。他听了,脚底凉了:那还行吗?人生已经够苦了,还要去修苦行?苦上加苦,我才不要呢!闻已生悔。虽然他仍然在佛门中继续修行佛道,可是他心中已经不太真实修证佛道了;只是应付应付,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圣教:【云何众生缘慈?若初发心,遍观有情,起大慈心。】就是这个意思。中说初发心,它的真义是说:菩萨最初真见道,发明也就是发现明了众生真实之心,也就是悟明实相心如来藏,而不是最初归依三宝所发的菩提心。因为最初归依时,尚不具三乘菩提的正知见,更谈不上二乘菩提,乃至大乘菩提的见道,这时的慈悲心与一般人并无不同。法缘慈悲佛法中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依着真如如来藏自性功能差别,更依着佛地不可思议的种种智慧、威德与无法思量的神通游戏,完整地说出了佛地的境界,也就是究竟的法教;大畅佛之本怀,说众生一发心就已经到佛地等等;更演示出了诸方佛土无量菩萨,以及文佛殊胜三身事业等等。所以听到这个地方,有增上慢的二乘人,也就是未悟言悟、未证言证,这一些怀着慢心的佛弟子们,有五千人当场退席不肯听受;而世尊也默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着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2,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3,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当如果这三界中也伴随着实相,这「不相在」的真理存在时候,为什么要趋疾入灭呢?不能因为自己无法读懂书籍,就说没有书籍上面所说的道理,这中之捡择,实在是清楚不过;乃至说自己无法修证,就说这中间没有实相存在,这是小孩子都知道荒谬不实的说法,何可为实!小乘人因为对于拯度有情,没有很大的兴趣,乃至可以说其对于是否有实相的存在也不关心,对于蕴处界的无常,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往往我们有对一个人好的发心,可是所采用的方式,所达到的效果,也许并没有真正让那个人好。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自己的感受、所喜欢的方式、所崇尚的观点来要求对方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当对方无法欣然接受的时候,我们便感觉受伤,或者感觉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问题是,你是真的在为对方着想,还只是想用控制对方顺从己意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或者是用为对方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