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只有名(就是我们有佛法的名相)是没有用的,因为不知道它详细的内容,还是不能了解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要进行观行,也就是要对于佛法中的名相,能够在现象界里面、在生命里面详细地观察它的内容,这个详细观察它的内容而能够了知,就是了知到它的义;然后了知它的义之后,还要知道它的自性,每一个名相它的自性是什么?然后它的差别相是什么?所以形成了名、义、自性、差别 admin

2020-07-17

  例如:刚开始修学无相忆佛的时候,很怕忆佛的念会掉,于是把忆佛的念抓得很紧,抓得很重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忆佛的念无法持久,也会把自己硬撑得很累;因此如何忆佛能够非常的轻松,又能够随着忆佛的功夫提升,或内摄、或外放得以自由的运转,乃至转为看话头、参话头,五蕴十八界的种种观行,四寻思、四圣谛的观行,或者对治自己的习气性障等等,所以如何提升自己无相忆佛的功夫 admin

2020-06-08

  三缚结应依前说的四加行来断之,依四寻思修四如实智,实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由煖位、顶位、忍位而世第一法,如此断除三缚结,就成为大乘别教中的六住位贤人,也是声闻教中的初果圣人,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得证解脱果。然而二乘圣人已证得解脱,为何还是被佛称为愚人?因为,不知不证空性心如来藏——涅槃本际,般若智慧无法生起与开展故。所以,必须发起 admin

2020-06-08

所以只有名(就是我们有佛法的名相)是没有用的,因为不知道它详细的内容,还是不能了解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要进行观行,也就是要对于佛法中的名相,能够在现象界里面、在生命里面详细地观察它的内容,这个详细观察它的内容而能够了知,就是了知到它的义;然后了知它的义之后,还要知道它的自性,每一个名相它的自性是什么?然后它的差别相是什么?所以形成了名、义、自性、差别 三摩地

2018-08-16

所以我们在上一节有介绍到,我们用四寻思的方式,来对五阴进行寻思;可是在寻思的过程里面,有所谓属于它的自性,还有自性的差别,种种的分辨。可是不是只有这个部分。譬如说,我们也举例,我们要去寻思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什么是善行的自性,什么是恶行的自性,还有它种种的差别。可是不是只有如此,我们还要寻思:当我们在观察所谓的善恶行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善行、恶行 admin

2018-08-10

二取谓能取与所取,所取谓六尘万法,能取谓七转识(眼等六识及意根末那识);学人由修四寻思故,证得四如实智,起暖法证所取空,起顶法重观所证所取空;依前暖顶法所证所取空,而观能取心亦空,印前所取空及顺后能取空,立印顺名,能忍境识皆空,故名为忍。由如是现观而发如实智,双印能取所取空;从此起,心心无间,必入二乘真见道(断我见);于凡夫位及三界世间中,此为最胜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我们在上一节有介绍到,我们用四寻思的方式,来对五阴进行寻思;可是在寻思的过程里面,有所谓属于它的自性,还有自性的差别,种种的分辨。可是不是只有这个部分。譬如说,我们也举例,我们要去寻思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什么是善行的自性,什么是恶行的自性,还有它种种的差别。可是不是只有如此,我们还要寻思:当我们在观察所谓的善恶行的时候,我们所谓的善行、恶行 三摩地

2018-07-23

有关四加行的现证,是依四寻思、四如实智的观行而立名。而四寻思者,是行者寻思「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寻思这四法是假有虚幻,无真实有。然后再现观:「若是离开能取的识--意识及前五识--则没有这四法;而这四法所依的能取识也是非真实有的。」如是现前观察,心得决定发起「明得定」而发「下寻思」,现观所取空,建立此位寻思之果为「暖」位。再作寻思而发起「 三摩地

2018-07-23

三缚结应依前说的四加行来断之,依四寻思修四如实智,实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相,由煖位、顶位、忍位而世第一法,如此断除三缚结,就成为大乘别教中的六住位贤人,也是声闻教中的初果圣人,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得证解脱果。然而二乘圣人已证得解脱,为何还是被佛称为愚人?因为,不知不证空性心如来藏——涅槃本际,般若智慧无法生起与开展故。所以,必须发起 三摩地

2018-07-22

煖等四法依四寻思四如实智初后位立,四寻思者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如实遍知此四离识及识非有,名如实智。名义相异,故别寻求;二二相同,故合思察。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煖位。谓此位中创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煖。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 三摩地

2018-07-21

于蕴处界空相上起四寻思——名、义、自性、差别(藉意识思惟与观行,以了解及实证名、名义、名义自性、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之假有实无)而证得四如实智。暖、顶、忍、世第一法,分别是四加行的四种修学位次。前二位创观、重观于蕴处界法无所取,做寻思观行,因尚无忍无智,故心尚未得安住;后二位于蕴处界法无所取、无能取,二空双印,有忍有智,心得安住,从此无间,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