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于《辩中边论》中,弥勒菩萨并非如宗喀巴所曲解的一般“为了破除外境而建立阿赖耶识”,而是申辩阿赖耶识心体之中道性,以及不能见此如来藏真实法者之虚妄分别性内涵,亦开示已见真实者如何了知此虚妄分别性而修道对治烦恼障与所知障。恭录部分论颂如下,以举发应成派中观攀缘附会及扭曲之伎俩:【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别性,由此 admin

2020-07-02

  这方法有的人是从九想的“不净观”来除掉烦恼,因为他贪欲特重;有的人是因为他的瞋心很重,必须要修“慈心观”,烦恼就不会再生起,心就容易得定;有的人心中很掉散,他的攀缘非常重,妄想一大堆,心定不下来,就叫他修“数息观”;那有的人是愚痴,放不下烦恼,就叫他修“因缘观”来对治烦恼;我们会里则是运用“念佛观” admin

2020-06-20

  而为什么修行人要对治烦恼障呢?只要是三界烦恼所系,障碍出离三界,这个烦恼障就无法让我们顺利地实证解脱果。在二乘法中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以及五下分结的修除;五下分结的修除,就是三缚结的修除,加上贪与瞋。以及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第一个就是色界爱,虽然没有了欲界杂染粗重的贪爱,但是上妙的五欲还是会取着,而受到色界爱的烦恼系缚;第二 admin

2020-06-08

之所以要谈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项内容,最主要是希望让大家透过这个五项内容,更精确掌握什么叫作我;如果我们一旦掌握了什么叫作我之后,我们就有机会能够真正的对治烦恼、减轻烦恼,或是到最后究竟解脱于烦恼。所以对于这个五项内容,我们在了解的时候,除了要了解每一项的意思是什么之外,并且最好各位观众在听的时候,听了之后最好能够自己反覆的思惟:我们是不是有执 admin

2020-02-21

因为这里面所谓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都只是在事情表面的层次在处理,没有办法深入到事情的核心;这个所谓的核心就是烦恼的本源,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只能说这个部分它没有触及到烦恼的核心,所以当然不能够真成为对治烦恼、导致解脱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才会跟大家说,我们把这个方法,把它归类成是世间用来对治性障的方法。但是,佛陀所讲的解脱道就不 admin

2020-02-21

依于这样的定力生起,所以面对生活当中有恶来、有恶口来、有恶身行来、有恶业现前的时候,你能够忍住不报,你住在清净忆佛念;住在清净忆佛念以后,不能只住于清净忆佛念,因为您是菩萨,你要有定慧等持来对治烦恼。您不是外道以定为禅,住在清净的一个禅定相应的定境法尘,就以为涅槃、寂静、清凉了;不可以这样子变成修学菩萨道成为一个外道,不可落于五现见涅槃的邪见境界。 admin

2020-02-20

所以这样子一个引导的方式,先让他知道定这件事情(就是定力这件事情),对于一个人面对烦恼的时候是有显著的帮助的;同时也要告诉学人:修学定力它的这个好处,也不仅仅只是对治烦恼而已,实际上当我们的心行常常处在定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您会发现,您对事情的专注力会增强了许多许多。由此我们在读经、诵经的时候,对于经文经义的了解,也都会随之增强许多;并且对于这些所学 admin

2020-02-20

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内 admin

2020-02-20

依于这样的定力生起,所以面对生活当中有恶来、有恶口来、有恶身行来、有恶业现前的时候,你能够忍住不报,你住在清净忆佛念;住在清净忆佛念以后,不能只住于清净忆佛念,因为您是菩萨,你要有定慧等持来对治烦恼。您不是外道以定为禅,住在清净的一个禅定相应的定境法尘,就以为涅槃、寂静、清凉了;不可以这样子变成修学菩萨道成为一个外道,不可落于五现见涅槃的邪见境界。 admin

2020-02-19

简单跟大家说,解脱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对治烦恼,佛菩提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开悟----明心见性,然后于诸法能够真正得到自在。最后跟大家分享,前人梁启超曾经在《学问之趣味》一文说,他说在寒冬里面晒太阳的滋味非常的舒服,但是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这就是所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学佛过来的人,我们都知道,学佛对我们的人生真的帮助太大了;甚 admin

2020-02-18

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内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辜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 admin

2018-07-23

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内 三摩地

2018-07-23

阿含中说世界成住坏空,是世界悉檀;般若诸经、唯识诸经说法界实相,是第一义悉檀;解脱道中为不同根性者,各说不同之解脱相与行门,是各各为人悉檀;三乘经中所说种种对治烦恼之法,譬如五停心观等,是对治悉檀。律下亦有如是四种悉檀,您所说的《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是为人悉檀,也是对治悉檀;譬如皇帝对诸臣言:「天子犯法,与民同罪。」然而天子治理国家时,终不犯罪,除 三摩地

2018-07-23

是故宜应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如珠被濯,悬在高幢。洞达光明,映蔽一切;可谓不孤佛化,不负己灵。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 三摩地

2018-07-23

而为什么修行人要对治烦恼障呢?只要是三界烦恼所系,障碍出离三界,这个烦恼障就无法让我们顺利地实证解脱果。在二乘法中就是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以及五下分结的修除;五下分结的修除,就是三缚结的修除,加上贪与瞋。以及五上分结,五上分结第一个就是色界爱,虽然没有了欲界杂染粗重的贪爱,但是上妙的五欲还是会取着,而受到色界爱的烦恼系缚;第二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如果了解到说,我们是为了要对治烦恼,所以才要降伏的话,那么对于男女之间的事情的分寸的拿捏,也就能够了然于心了;不必刻意去排除所有男女的感情,只要他继续能够符合在菩萨道上修行的原则跟修行的这些目标的话,那么男女之间照样也可以有感情的。再来,关于亲子之间的话,既然在家的话,选择在家修行的方式的话,既然也有了眷属了,亲子之间的这些感情是必然会有的事情 三摩地

2018-07-22

所有的修行其实如果从解脱的立场来看,不外乎是要排除烦恼、对治烦恼,那么烦恼有许多时候都是由于贪欲所引起;所以,其实在世间的许多的宗教,只要谈到所谓的烦恼这些事情的时候,也都是以贪欲作为要对治的目标。比方说一神教来讲,比方说教、天主教。他们也在教信徒,希望信徒不要完全着重在世间的这些荣华富贵,而是要把天上所谓的上帝身边的这些荣华富贵,当成真正的荣华富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菩萨懂得是为了要对治烦恼,才要降伏,所以对于男女之间相处分寸的拿捏,也能够了然于心,不必刻意去排除所有男女的感情,只要他继续能够符合在菩萨道上修行的原则跟修行的目标,那么男女之间照样也可以有感情的。既然有眷属,亲子之间的感情也是必然会有,并且亲子之间的照料,也是本来就应该要做的事情。所以,只要知道在家菩萨的修行所为何来,把这一点原则把握清楚之后 三摩地

2018-07-22

简单跟大家说,解脱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对治烦恼,佛菩提道就是教大家如何开悟——明心见性,然后于诸法能够真正得到自在。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01集何谓佛教?>正纬老师(原标题:佛法的内容是什么?)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29条/2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