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换句话说,你就必定能够依于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而能够在观心无常阶段来实证断我见的功德。因为您已经在观身不净的部分,五根触五尘而产生五识的部分而产生五俱意识去了知,这样子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上面不管是给您苦受或乐受,都是无常虚妄,都是不净,都是无常、无我,都不值得我们去贪爱、攀缘。因为往外攀缘,所谓的著相就必定再衍生搜集后有轮回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在这四个阶段完成的时候,在南传的佛法当中,其实也就是属于四念住的成就;因为表示正念已经有它的稳定性,所以这四个阶段,可以说是我们在修学忆佛念的最初的阶段。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有妄想纷飞;有妄想纷飞的时候,我们刚刚有说,不用去管它,你只要轻轻地再提起来就好了,而不要想说自己要去另外起一个念,去压伏这个烦恼。再来下一步就是“调柔住” | admin 2018-08-06 |
![]() |
换句话说,你就必定能够依于四念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而能够在观心无常阶段来实证断我见的功德。因为您已经在观身不净的部分,五根触五尘而产生五识的部分而产生五俱意识去了知,这样子的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上面不管是给您苦受或乐受,都是无常虚妄,都是不净,都是无常、无我,都不值得我们去贪爱、攀缘。因为往外攀缘,所谓的著相就必定再衍生搜集后有轮回 | admin 2018-08-04 |
![]() |
如果在这四个阶段完成的时候,在南传的佛法当中,其实也就是属于四念住的成就;因为表示正念已经有它的稳定性,所以这四个阶段,可以说是我们在修学忆佛念的最初的阶段。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有妄想纷飞;有妄想纷飞的时候,我们刚刚有说,不用去管它,你只要轻轻地再提起来就好了,而不要想说自己要去另外起一个念,去压伏这个烦恼。再来下一步就是调柔住。因为我们忆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在这四个阶段完成的时候,在南传的佛法当中,其实也就是属于四念住的成就;因为表示正念已经有它的稳定性,所以这四个阶段,可以说是我们在修学忆佛念的最初的阶段。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有妄想纷飞;有妄想纷飞的时候,我们刚刚有说,不用去管它,你只要轻轻地再提起来就好了,而不要想说自己要去另外起一个念,去压伏这个烦恼。再来下一步就是“调柔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小乘的主要方法有四念住(也叫四念处)观和十二因缘观,都是针对世间法来进行观察的,以此止息对身心世间的贪恋和执着。1、身念住:观身不净。2、受念住:观受是苦。3、心念住:观心无常。4、法念住:观法无我。(二)再说大乘。大乘的主要方法有五位百法。对三科法要(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及十二因缘的观察,更加深细。不仅针对世间法来观察,更重要的是针对产生世间万法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慧学即数法(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翻译经论。他可说是“小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晚年的踪迹不详。其后约二百年鸠摩罗什菩萨年方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时,每天背诵的就是《阿毗昙经》。再说其二:“支娄迦谶& | admin 2018-07-22 |
![]() |
何谓四念处呢?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又叫作四念住。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以及法念处四种法。这四种法又称为……所谓的身念处就叫作身念住,身念处又叫作身念住,也就是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空相,以对治见颠倒。也就是说,透过身念处的观察来观身不净,观自身之相是不净之相;同时,透过这样子的观察,去观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所谓身念处,又称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受念处,又称受念住,即观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因,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心念处,又称心念住,即观能求之心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法念处,又称法念住,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此三十七法与前清净法宝而为方便。云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证彼清净法身。当知此即第二法宝。复次慈氏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妙法蕴。调伏纯熟有缘众生。而令阿难陀等诸大弟子。一闻于耳皆悉忆持。摄为五分。一素咀缆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四般若波罗蜜多五陀罗尼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定学依禅师僧伽罗刹的传承,用四念住贯穿五门(即五停心)而修习。慧学即数法(从《阿毗昙》的增一分别法门得名)谨守毗昙家的规模翻译经论。他可说是小乘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在华活动前后约三十年,晚年的踪迹不详。其后约二百年鸠摩罗什菩萨年方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时,每天背诵的就是《阿毗昙经》。再说其二:支娄迦谶(Lokaraksa,简称支谶),本是大月氏(中亚古国)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谓四念处呢?什么是四念处?四念处又叫作四念住。它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以及法念处四种法。这四种法又称为……所谓的身念处就叫作身念住,身念处又叫作身念住,也就是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空相,以对治见颠倒。也就是说,透过身念处的观察来观身不净,观自身之相是不净之相;同时,透过这样子的观察,去观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所谓身念处,又称身念住,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非常、苦、空、非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受念处,又称受念住,即观于欣求乐受中反生苦之原因,并观苦、空等共相,以对治乐颠倒。心念处,又称心念住,即观能求之心生灭无常,并观其共相,以对治常颠倒。法念处,又称法念住,即观一切法皆依因缘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教六度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圣谛、四念住、五蕴空、八识;还要消除性障、慢心、攀缘心……等,按部就班的教导我们。以前没有学过念佛修定,现在察觉:妄念真是多。为了培养定力,辞弃所有团体活动,用心提起忆佛的念,并每天定时拜佛,修无相念佛功夫。今年初,罗老师当我们的亲教师,他很慈悲,一直鼓励大家要用功,禅三只剩几个月,最好能在禅三前,参出一点总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