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果这样的话,佛只要说这两蕴就好了,因为这两个都兜起来,为什么佛还要说受想行呢?为什么呢?那所以说这要观行,因为众生会把知见认为理所当然——因为佛有广大威德。所以这两者被撇开,就是说这个色和这个识被撇开以后,接下来他就想:反正我已经认为我是非我,这世间我非我、不是我,就这样啦!我已经断除我见。可是佛说:这样不成!你要去观察你的受、想、行, 三摩地

2018-07-23

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面向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来都愿意摄受了,何况是我们呢?何况是我们修行还不好的菩萨们呢?所以应当来想:能够让这些流布,阿弥陀佛的广大威德庄严能够体现于世间,这就是佛法于此末法世间应当作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当在菩萨戒的这种修学标准,是严格来要求自己,不是要家中的一家老小都来配合我们;乃至于对于,这个锅子煮素的、煮荤的,这个碗吃荤的、吃素的,作种种的规范,让大家都产生烦恼。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面向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生起菩萨性, 三摩地

2018-07-22

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六、出身不好的原因一者不知敬父。二者不知敬母。三者不知敬沙门。四者不知敬婆罗门。五者于诸尊长。而不敬仰。六者于诸师长。不奉迎供养。七者见诸尊长。不迎逆请坐。八者于父母所。不遵教诲。九者于贤圣所。亦不受教。十者轻蔑下族。七、贫穷的原因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五者于父母所。减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个大威德力是因为有道德,若是在出世间法中则是因为有大智慧,大家可以随从你而获得无上妙法,因为有这种智慧所以产生了威德力。如果有钱又有智慧,那就是最好了,这也是身具大力,能自利、他利。第四、要有好种姓。若不是国中的太子,至少也该是耕读世家、三宝弟子。在中国,儒家认为耕读传家是最好的,这也是好种姓。如果想要成佛,最少得要受生为太子:最后身菩萨降生时 三摩地

2018-07-22

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去生的业报是善还是恶,祂一样是平等来视之,不会有特别对于这个小孩,就认为他有以前的业种,所以他是不可治的众生,然后就放弃他;不会。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面向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复有奇特大威德力方广惣持大修多罗说。八十亿佛皆是一佛即是我身。如是广说。如是无量佛刹。如是无量如来如是如来色身无量无边。如来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云何当有若无常若疾病。如来常住无边之身。我今当复广说有根本。有因有缘。一切佛一切因。悉皆不乐生此世界。以此众生不可治故。以是义故。我于此世界治不可治众生。数数舍身故生不生身(次应实际身无作身)我于无量阿僧祇 三摩地

2018-07-22

如来所说有如是大威德。菩萨所行有如是大威德。文殊师利及央掘魔罗。有如是大威德。于此二龙发随喜心。能起菩萨无量之行。大王。汝当给养央掘魔母勿得遣忘。此央掘魔罗母。是我方便之所守护。尔时央掘魔罗母。身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说偈言。如来所变化众生悉不知如来所作幻众幻中之王大身方便身是则为如来说此偈已即没不现。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为幻耶。佛告大王。此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施用咒语呢?这个《大会经》里面有说:此四天王护持世者,有大威德,身放光明,来诣迦维林中。尔时,世尊欲降其幻伪虚妄之心,故结呪曰……。(《长阿含经》卷十二)后面就持咒。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持咒的目的是要除掉他们幻伪虚妄之心。也就是说,我们人对于我们觉知心的虚妄性、虚伪性,我们是不了解的;所以,在这个诸天鬼神他们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前面的 三摩地

2018-07-22

许多经典里面,除了开示道理之外,也常常开示有关诸佛菩萨的种种慈悲利益众生之行,以及无量无边的智慧与广大威德。因此常常读诵经典,就会在无形中受到佛菩萨的熏陶,让自己也能够发愿,生起菩萨性,行菩萨道,而希望效法诸佛菩萨成就大慈大悲之行。因此藉由诵经也能够逐渐让自己具足对于佛法僧的信心,以及发起菩萨大愿。单单从这个方面来看,如果能藉由读诵经典,发菩提心, 三摩地

2018-07-22

那因为三地的菩萨修了四禅八定而生起定力,所以能够证四无量心的境界,而获得了广大的福德,也能够得到大神通力而得广大威德,所以能够满足三地的境界。满足了三地的境界以后,因为佛子已具足定力的缘故,也就是说,三地菩萨因为满足了四禅八定的修学,所以具足了定力的缘故,慢慢的与慧根相应。而且,因为这样子与慧根相应,所以逐渐的生起于慧力,而能够得到知他心智,所以这 三摩地

2018-07-22

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称为“弊鬼”。 (原标题:六道差别) 三摩地

2018-07-22

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称为“弊鬼”。 鬼道分布正住边住有威德鬼忉利天有威德鬼有福有德为正神。如山神、海神、江神、河神、城隍、土 三摩地

2018-07-22

新翻译的婆沙论也说,四大天王天及三十三天(忉利天)中,只有大威德鬼。这些鬼替诸天众守门,防卫,巡逻,引导客人,或供给使唤等。也有的说,赡部洲的西边,有五百个小洲,饿鬼分两行住。在这两行小洲中,有五百座城,其中二百五十城是有威德鬼的住处,二百五十城是无威德鬼的住处。以前有位转轮王,名叫尔弥,他告诉车夫摩怛梨说:‘我想要四处游观一下,你驾车从这条 三摩地

2018-07-22

以修禅定故,渐次修证四禅八定而起定力,能证四无量心境界而得广大福德,能得大神通力而得广大威德,满足三地境界。佛子以具足定力故,而与慧根相应,起于慧力,能知他心——知三界九地一切有情众生、其心所住境界,是名知他心智,一切外道、凡夫、二乘无学,皆所不知,是名慧力。如是依大乘菩萨而略说五根、五力。七觉支——又名七等觉支、七觉分、七菩提 三摩地

2018-07-22

若依鬼的生活境遇贫富,大致可分为有威德鬼与无威德鬼两类;无威德鬼生活非常贫困,有威德鬼则非常富足,民间信仰所祭祀的鬼神,即多为此大威德鬼。《大智度论》也依福报的不同,将常受饥渴之苦的鬼称为「饿鬼」,有威德、能享受多乐的鬼则称为「弊鬼」。3、畜生道畜生道有情对人类而言,虽有可爱不可爱之分,或有所谓有害、有益之别,但整体而言,它们最主要的特质是苦多於乐 三摩地

2018-07-22

这观行是否能够真正地完全「认可」如来藏的广大威德、广大功德、广大宝藏,这是要经过日积月累的悟后发起观行,不断地「历缘对境」之中,还能够去思惟观行这于中的如来藏处,如是如是,更体触其所谓的和妄心的运作,如是发起诸多功德宝藏,如是而「知」真生我者,真成就我者,真依止处。当「我」悟后,曾有一阵子觉得这个「真心」就是如此,怎么会有需要一直观行再观行,对此非 三摩地

2018-07-22

以前的方式是怎么做呢?古人他有智慧,他知道佛有大威德力,佛可以庇佑、庇护一切众生,而且在佛的面前一切众生平等,祂不会计较这个人过去生的业报是善还是恶,祂一样是平等来视之,不会有特别对于这个小孩,就认为他有以前的业种,所以他是不可治的众生,然后就放弃他;不会。因此,以前的人就把孩子托到寺院里面出家,或是说以其他的方式,类似让佛陀来养育,后来这小孩就可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92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