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但是世尊从不曾说无义语![4]如果没有先正确地修习十因缘观而如理作意地深入思维,只是单修十二因缘观,知见就会产生偏差,结果将会同于断见外道所堕的一切法空断灭境界……成为外于常住的入胎识(如来藏)而说一切法空的断灭见者。[4]若否定如来藏,则涅槃亦无人可证,因为于内有恐怖故。若无如来藏摄持,则胎儿在脑部胜义根发育成熟之前,此时无意识心现起,名色 admin

2020-06-08

  若至今仍然无法自行证取解脱果,何妨依平实此书诸辑所说法义,如理作意思惟以后,自行现前观察而证取之?--------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七章第六节<我与我所俱断方名解脱>  admin

2020-06-08

  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因而引生七转识不断出生,由七转识现起种种不如理作意的分别而生执着,续造诸业行;复由阿赖耶识收藏诸业行种子,如此种子生现行,现行再回熏种子,交互影响,因此后有不断。阿赖耶识本体是无记性,而所含藏的业种亦属无记性,一旦现行时就会有善恶性;当因缘会遇导致业种成熟时,阿赖耶识便依此诸业种,透过 admin

2020-06-08

  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心为常不坏之我,执着这个恶见,住于这种错误的见解之中,在这个境界中安住,名为见一处住之地。第二个烦恼名为「欲界爱住地」,就是贪着欲界的五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而以贪着男女欲为主要。第三个烦恼名为「色界爱住地」,就是贪着色界的境 admin

2020-06-08

  外道不知解脱道之正理,误会解脱之修行理论,所以有种种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因于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遂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建立,以及种种与解脱无关之禁忌施设。如是种种不如理作意所生之虚妄想,名为戒禁取见;由戒禁取之邪见,故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及禁忌之施设;如是戒禁取之邪见,初果须陀洹人已知已见,已如实知故,名为已断戒禁取见者。《甘露法雨》 admin

2020-06-08

  四预流支,这些文字稍微有所不同,不过基本上它精神是相似的;四预流支的话,它是亲近善士,然后一样是听闻正法,第三个叫作如理作意,第四个就是法随法行。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我们经常听闻到经论里面会去看到的,那您这样子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跟小乘的经论相比对,大概就会知道那一个法随法行,还有这样子的如理作意的意义,是什么样子的一个解说了。我们讲完了这样 admin

2020-06-08

  四预流支,这些文字稍微有所不同,不过基本上它精神是相似的;四预流支的话,它是亲近善士,然后一样是听闻正法,第三个叫作如理作意,第四个就是法随法行。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是我们经常听闻到经论里面会去看到的,那您这样子的《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跟小乘的经论相比对,大概就会知道那一个法随法行,还有这样子的如理作意的意义,是什么样子的一个解说了。我们讲完了这样 admin

2020-06-08

  所以,菩萨行者本身的如理作意,以及有过失忏悔后改往修来的身口意行,这才是修行成就一分清净功德很重要的要领。但是,很多的学佛人,却是对于忏悔以及改过回向的真实义理有所误会。而真正的忏悔功德是要能够善净意乐,却犯已还净,后无违犯。菩萨行者实践忏悔这些善法的时候,还要以这个忏悔的功德来回向给对方,祈愿双方能够解冤释结,同样趣向佛道。所以,佛教乃是相信忏悔 admin

2020-06-08

千万别只是听闻他人所说就直接信受了,这样就是没有智慧;必须要听闻以后,确实加以深入地理解以后,再作正确的判断--如理作意地去思议来判断,否则那个后果一定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这个道理,各位如果有详细深入地去思惟这个情执深重、以及我所之间的关系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了知当中的道理。既然修行是想要求证于解脱,那当然是要遵循、遵照佛陀的教诲,而远离邪见,远离错 admin

2020-04-07

什么叫报恩想呢?就是有世间的众生,因此我们知道种种的这些不如理作意,我们就可以亲近三宝,我们就可以调柔自己的心;而且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可以让所有的有情都能够安住在佛法之中,让过去的一切就泯去所有的恩仇,这样不是很好吗?不然你父母如果还有欠对方什么,将来继续再以命来纠缠,再以这生死的冤仇、血海深仇,继续只会让他下一世来痛苦;所以你应该就在佛前好好地祝 admin

2020-02-21

意思是说,除了对五阴的我所虚妄有如理作意的认知以外,还要对五阴的具足内涵与虚妄有如理作意的现观,这样才叫作离虚妄。也就是说,这个离虚妄就是远离我见、远离我执。什么是我见?就是错认五阴,特别是错认意识为真实我;什么是我执?包括欲界的贪爱,也就是对欲界中的自己有所贪、有所执著,然后再对未来色界中的自己、无色界中的自己也产生执著,因此具足了五个下分结以及 admin

2020-02-21

我们如果想要实证解脱果,一定要透过如理作意的观察以及思惟,来确定五阴十八界都是因缘所生法,将来也必定会随着因缘而坏灭,要能够把这种以五阴为我的错误见解给断除了,并且心得决定而没有疑惑,能够如实安住在五阴十八界非真实我的正见当中,才能够成为解脱道中的初果人。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如果断了我见、疑见以及戒禁取见等三缚结,成了初果人之后,即使还没办法像三果 admin

2020-02-21

与此相违,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便能领受明触所生诸受差别,受此受时便有清净所摄二谛。】(《瑜伽师地论》卷89)也就是说:因为知见上的不同,因而造成对于境界有不同的领受,一者是因为非理作意而引生之无明触所生受,属于与染污烦恼相应;而另一个是因为如理作意而引生之明触所生受,属于与清净法相应。因此菩萨们因为正知见的关系,以及常有慈悲作意就能够对于境界生 admin

2020-02-21

】(《瑜伽师地论》卷53)这里开示的范围已经是非常广,其中想倒指的就是对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种种法,因为无明、不如理作意的关系误认为是常、乐、我、净,因此被这些境界所迷惑,这是一般众生的普遍现象。接下来,心倒就是因为对于境界没有正确的了知而产生了执著,因此引生种种烦恼,譬如对于想要获得的五欲产生贪爱而被束缚,即使已经获得了,仍然觉得不足而继续还要无 admin

2020-02-21

当识阴特别是意识觉知心,接受自己必须断灭才能取证阿含道的极果,而得解脱生死的正理,必须是在如理作意的情况下,闻熏、思惟、观行而证实,心里面不能有一点点的怀疑,意根才会接受,才能灭除我执,死时才不会再有中阴身继续出现,因此取证现般涅槃,才不会再度受生于三界九地中。也就是说,当识阴六识----特别是意识心----确认自己及意根都是生灭法、都是可灭法,也确认识阴 admin

2020-02-21

假使气氛使他觉得不愉快,性情不好的人若受制于气氛时往往造下大恶业,杀人放火无所不造,都是受制于识阴所领受的境界,都是识阴的集苦的法相;因为他们的所思所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识阴的习性,不断在识阴相应的熏习上增长用心,于是他们识阴种子的力量不断被滋润而增长广大,于是识阴会一再地执着自己相应的外境我所而难以了断,更何况是要将识阴自己断灭呢?另有一类 admin

2020-02-21

佛经上又告诉我们说,如来会让这一位有情知道他过去生的因缘是怎样修学佛法的,不会让他平白无故地继续只是在人世中出生,而不了解过去生自己是一位学佛的菩萨;而这个菩萨在经过佛力加持,知道过去宿世的因缘以后,就会在佛前继续地认真来修学,能够忏悔诸等的业报,能够知道以前这种种法是不如理作意的,而能够真实精进来平等修集应有的福德以及应有的智慧。如是的修学就是我 admin

2020-02-21

断除瞋恚是如理作意的,是知道有出世间法、知道有世间法,两边都可以兼顾;所以菩萨可以知道对方发起瞋恚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呢?还是因为种种状态?菩萨虽然不介入人世的这些种种是非相,但是并不代表菩萨于过程中完全不知道,只是说菩萨在这过程中,很清楚地不要去说别人的是非;但是对于是非之所来龙去脉,菩萨是有少分乃至多分了知,而能够方便断除自己的瞋恚,甚至可以因此 admin

2020-02-21

另外,我们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当中,在因地所行的菩萨行当中,多有种种的杂染,因此对于自己一些不如理作意的身口意行,偶尔会犯一些过失;但是菩萨于犯了过失之后,能够改往修来的改正,因为有惭愧心所生起的原因,菩萨能够生起惭愧心所的善根,因此而发起了忏悔之心。这样透过如法、如理、如戒的忏悔行,来成就七种圣财当中的惭财与愧财的增广。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七种圣财 admin

2020-02-21

换句话说,由于对五阴、十八界起不如理作意,认为五阴、十八界的全部或局部,是真实常住的不坏我;尤其是把识阴中的意识离念灵知心,当作是真实常住法,这就是我见。所以若有人说时时刻刻要作自己,要把握自己,那就是标准的我见。有时候与人起争执,是因为不能接受自己这个五阴被毁谤、被殴打或被羞辱,误认为五阴是真实有,尤其是误认为我这个觉知心,是真实常住的真我,所以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