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547,b4-5)瑜伽师地论说爱语是四摄法中最殊胜的,四摄法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爱语就是为众生说法或布施时要和颜悦色,不要老是板著脸孔看不起人;而且说话要柔软,要慈爱,这就是爱语。因为「齐人不食嗟来之食」,在春秋时代的齐国有一个富有人家在布施饮食给飢饿的穷人们,他有一次要布施饮食给一个人,但是他布施时对那个人的口气很不好,说:「喂!拿去吃吧!」对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上一集我们解说了(初住位到五住位)菩萨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这一集我们要继续解说的是菩萨修集见道所需要的智慧资粮的内容。菩萨因为调柔心性以后,并能接受善知识的教导,来听闻菩萨藏妙法,能够缘于菩萨藏妙法,善于修学来引发静虑的功德,发起出世间的智慧。那么在六住位菩萨所修学智慧的内容,是以熏习相似般若为主,来熏习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上一集由正纬老师解说了十信位的修证,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当我们福报很好的时候一定也要努力积极地行布施和持戒,因为如果不趁早累积福德,也许有一天风水轮流转,换我们受苦了。所以不管修到什么阶层,福报好不好,就像佛陀说的:「修福是不嫌多的。」继续努力行菩萨道广度众生就对了。电视弘法第十九集讲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出生下来就非常的苦命,都没有吃过一餐饱饭,后来也出家了,即使他后来证了阿罗汉也是非常命苦!正伟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我们要想说刚刚我这样布施有没有什么地方做不好或讲不好的?该怎么改进呢?这就是加行净的思惟。再来我们要检讨自己的动机有没有清净,是否为了世间利益或是想要得到对方的好感呢?这就是根本净的思惟。如果是因为想要展现自己很厉害那就是根本不清净了!而「后起净」就是我们之后为对方所做的事情,有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世间利益,还是完全是为了对方。「非寻所害」就是说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物净什么是物净呢?物净是指所布施的食物、财物都应该清净。佛陀在《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第十一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CBETA,T24,no.1488,p.1044,b26-29)。分别解释如下:非偷盗物。你所布施的财物,不是偷来的,不是抢劫得来的。若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施时亦复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菩萨起心动念想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六度的。所以菩萨一念欲施之时具足十二因缘,也具足六度。菩萨一念心起想要布施,在这一念施心中就已经把悭心布施出去了,布施到解脱的彼岸,这布施度已经成就了。能起这个心念去布施,是奉持佛所开示、传授的菩萨戒来利乐有情,所以在这一念之中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夫婿以那时遮阻妻子修行布施的缘故,恒常贫穷;由于后来还是听妻子劝告的缘故,今世要依靠这位妻子,才能得享大富贵;当他若是没有了这位妻子时,以后还得遭受贫贱的果报。善恶业种子追随一切人,从来未曾违背或错乱过!」国王听完佛陀的解说以后,深深通达身口意行的业报可畏,不敢再骄矜待人、自我夸大,由衷的深信佛语,对于因果报应有所了悟,欢喜的离去!(原标题:佛子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社会上,不论是田间、商店、工厂……中,都有同一事务的人;如学佛者能成为同事中的优良工作者,知识与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德性,不只为自己,更能关怀他人;有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表现,那一定能引化有缘的同事,归向佛道的。又如做医师的,为病人服务,治疗身病、心病,更为病人说到身心苦恼根源的烦恼病,根治烦恼病的佛道,从自己所知所行而引人学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论持戒论布施论生天论。若众乐浅。为说深不乐听闻。不求受解。不益前人。是名恶说。浅者为说浅法利益故。名为善说。(毗尼母经)时,婆罗门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世尊即为婆罗门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演布清净。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已调柔、清净、无垢,堪受道教,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时,婆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行人这一世是否能有福德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要看过去世是否曾经努力布施,是否曾与正法结过善缘乃至护持正法,是否曾经抵制正法、诽谤正法等,相关的因缘与障难甚为复杂,难以一概而论。一般而言,若这一世能有因缘修学了义究竟正法,能够安住于正法中修学,福德通常不会过于贫乏,因为菩萨必有可爱的异熟果报。若是福德仍不具足者,还须为生活、为三餐奔忙而无闲暇,这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住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她的十地是什么地呢?当然都是凡夫的十地了!她光教人修布施行,就想进入十地境界;但是今天被人检验以后,证明都只是凡夫妄想的十地境界,连大乘的见道都没有,乃至连二乘解脱道的见道都没有,因为她至今仍然未断身见、未断三缚结。所以不能像她一样光修布施波罗蜜——而且她的布施也都没有波罗蜜——只有布施而无波罗蜜,这在后面经文中,佛将会为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具足信分的五门行,应当如何修行呢?首先宣讲布施行的修法,马鸣菩萨说:论文:〖云何修施门?谓若见众生来从乞求,以己资财随力施与,舍自悭着,令其欢喜。若见众生危难逼迫,方便救济令无怖畏。若有众生而来求法,以己所解随宜为说。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着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解这部《大乘起信论》很奇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要能够自利他利,才可能迅速成佛;可是自利他利得要有这八个条件,并不容易具足,那该怎么修呢?佛就告诉我们能够成就自他庄严的布施因果,就可以成就这八法具足,可以迅速成佛。这八法是怎么修成的?主要都是在布施行上面成就的,但是想要修布施之前,应该先了知布施的因和果。善男子!你想要得寿命长远吗?你每一世都要修集慈心。慈就是爱护众生,给予众生快乐;悲则是拔除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导师曾在书上说,布施以后有福德,如果不执着未来世的果报,就有解脱的功德。又说「功,是说能够自利及利他;德,是说它有真实的作用。」功德是自受用的法,布施以后一点儿都不觉得心疼,都没有罣碍,这也是解脱功德的一种--解脱于我所。因此福德应是指未来世会有福报,而功德是指解脱上方面的受用。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你要尽力的摄受,尽力摄受不是说要把他当作老太爷或是什么,而是说你要用,然后呢,用菩萨所说的四件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他。好,简单一句,就是让他至少接受你的存在,让他接受你要讲的话,他不能接受的话呢,他至少不会反对。如果你反过来说「我不要这样作,我一定要把抬出来,我说的,你反对也没关系。」不要,千万不要这样!你这样叫做很不随顺他人。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者是说,你开始转变这心态,知道你不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我所,不是扩大自己的我见的势力范围,而是单纯地为了修行自己的道业,因此虽然还是取用这世间,可是许多的地方,你的顺位调整了,你可以权当布施而给予别人;有的地方,你可以晚一点再来受用;有的地方,你可以受用世间人所认为的比较低劣的东西;乃至有的地方,你根本无有心思来受用。在许多的层面上,你也会去注意到: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