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此慢慢地,你退两步:一步代表你了解你的贪欲之火焰开始消退;另外一步是将这些法,布施给比你更需要的众生,这样真真实实地做到,如此慢慢的你退到最后的一个顺位上去。所以说,不是要你全部舍离世间法。是说你对于取的、有好处的,你要尽量给别人,尽量为众生来考虑,不是和众生来争夺,这样可以让你的愚痴和贪染也随之渐次消灭。因此如果你心里面产生了一个很细微的念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布施是所有修行的第一课呢?佛陀说,这是为了让我们远离贫穷的缘故,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毕定品〉当中,世尊开示说:应当要行布施,因为贫穷是苦恼法,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因此,你们应当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不要因为贫穷的缘故而互相的杀害、吃掉对方,因此而无法离开三恶道。正是因为不管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得福,诸天接待。万恶皆却,众魔尽除,无敢当者。懈怠之人,安隐谐偶,无精进心,一朝疾病。有不吉利,便欲烧香,方云作福,诸天未降。众魔故前,竞共娆触,作诸变怪。以是之故,常当精进,罪福随身,如影随形。植种福者,亦如尼拘类树,本种一核收子无限,施一得倍万,言不虚也。在《罪福报应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凡是修作功德,都必须亲身力为,如烧香、拜忏、斋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深重,总是不断地为自己在盘算,怎么样多得到一些财富;当听到别人要他布施就会生起烦恼,对于布施会有大福德也都狐疑不信,所以当听到佛陀说先要学布施,他就觉得很刺耳。当佛陀看到这个人听不进去,就知道他的善根微少,所以就只讲到布施为止,不再往下讲了。如果他乐于听受施论,那么就接着再为他讲戒论,说持戒的轨范以及持戒的利益,让他可以在下一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菩萨进入初地也以布施波罗蜜为主要修行法门,修福很重要。但是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观察我们所敦劝的对象,如果他已经进入到修慧的阶段,已经学会参禅的功夫,已经在参究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劝他再去修福。应该暂时放过他,让他专心去参禅或体究念佛。我们劝人修福应当要常劝,但是更应预防被魔所利用而耽误别人修慧、阻碍别人修慧。如果以修福的行为去缠绕一个已经找到无门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度集经》里面说到:世尊过去世为菩萨的时候,曾经是一位善于理财的长者,喜欢救济贫困、布施众生。有一次一位好友过世,好友的儿子放荡,败光了爸爸所留下来的家产;于是长者自己就拿出黄金千两给这个败家的儿子,教诲他说:理财啊!当以正道为先,你要走正路,未来的福报才能无穷。好友的儿子表面上虽然恭敬的说:我一定遵守伯父的教诲。但是一转身又挥霍如故,把这个千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又教导我们,布施就像种田一样,我们行善、修慧就好像农夫在田里种下种子,将来就能够得到福慧的果报,而且所作下的功劳少,所获得的果利却很大,所以就又把布施称为种福田。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布施都可以叫作种福田的。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说:「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的人在学佛的过程里面,布施、起造佛寺、供养三宝、救济、劝募,做各种的福业,一直都很顺利。当他有一天开始修禅的时候,种种的逆境就出现了,家庭、事业、人际关系,都出现问题。这就表示这个人修学第一义的福报还不够,必须还要再去修各种福业,然后才可以来修禅。一个人如果接触到真正的禅法,也能够学会参禅的功夫,在这些过程里面,并没有什么障碍,那就表示这个人有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六度中,从布施到持戒、到忍辱,这样来精进修学以后,心性调柔了,就能够让心静下来,来进行禅定的修学,所谓的禅定又叫作静虑。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换句话说,我们经常说三界相应于贪瞋痴,又特别讲说四空定相应于痴,这样子的没有意识清楚地与外界的沟通,当然他的智慧没办法增长,他也没有办法布施,他也没有持戒可言。他的修行因为不相应三乘菩提,因为不以断身见、我见为根本,所以他的修行,这一世就是现前当下,他在非想非非想天;可是很不幸地,当在非想非非想天这一个十万大劫过去之后,他终究要堕落到人间,而成为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再者,我们在诵经的时候,也会有有缘的鬼神在旁边听经,因此诵经也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方式,也是属于法布施,对于我们在修行上,有很大的利益。因为除了让鬼神有机会藉由我们诵经而听闻经典之外,我们也应该会想到,鬼神他们是会知道我们的行为,因此如果我们认真精进修行,鬼神看了之后,对于经典就会非常信受,鬼神就会确信:依据佛法修行是可以真实成就,等于我们也在验证经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乘修行者在外门所修的菩萨六度,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虽然修行的过程中是六度同时兼修,缺一不可,但在修习的次第上仍有先后之别。前五度被称为福业,第六度般若是慧业,般若慧的获得是以福业的具足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如果前五度中的任何一度没有修到必须的程度,是无法真正获得般若智慧的。无法获得般若智慧,不能明心见性,便无法成为实义菩萨,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精进一词,是梵语毗梨耶(Virya)的意译,有时也译为勤,意为勤修佛法,即毫不懈怠地修善止恶利益众生,是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五力中的进根与进力,也是大乘佛法菩萨六度大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中的一度,更是唯识百法明门中善十一心所法(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中的一法。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通常所说的五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39集菩萨布施无畏惧》高正国老师(原标题:如何能在菩萨道上精进修行,勇猛不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对父母不肯孝养,对父母讲话恶行恶状、恶口恶语,背后常常说父母的闲话,不能孝顺,却说要去利益有情众生,那都是假布施,我们无法认同这样的布施。他们说要去学做人,我赞成,本来就应该这样嘛!好好的先学习怎样作人家的子女、媳妇,把这个学好了、做成功了,才有资格去谈怎么学作人。对父母不好,而去对众生行善、学作人,那叫做伪善,不是真正的善行;所以说善品法的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精进四句差别」的小节中所说:又如声闻缘觉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及其余的善法,也都叫作非精进、非波罗蜜,因为没有努力在修;如果有努力修,就会破参;因为没有努力修,所以无法破参,所以凡夫所修的五度及般若波罗蜜,都叫作非精进、非波罗蜜。声闻缘觉也是一样,他们纵使在世时精进修五度至修智慧,也只是声闻法中的智慧,所以不是精进也不是波罗蜜。,亦即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古往今后,都没有不摄受众生而能成就佛土的佛,因为当你发了大愿、行菩萨道、事事利乐众生,以利乐众生来摄受众生,这些众生从物质的布施以及从佛法的布施当中,得到你给他们的利益;当你给他们这些利益以后,众生的如来藏就会流注与你相应的种子出来,以后就会一世又一世不断的追随你。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语译: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就先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己。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违背这样的自我要求,这个人就具备微妙智慧的因缘了,未来一定会证得微妙的智慧。这种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解怎么样修精进行?前面修过布施、持戒以及修忍,接下来就得要修精进度,才能进入十住位中的第四住位。精进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布施、持戒、无生忍这三度,都得要精进修行了,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随缘而修了。修精进行,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要修学各种的善法行,无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种善行与善法,而且还要永远心不懈退呀!如果心懈怠了、退失了,那就不叫精进。换句话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接下来讲羼提波罗蜜,羼提就是忍。佛法中常常讲无生忍、无生法忍。无生忍,在三贤位的菩萨七住位开始就有无生忍了,二乘圣人也有无生忍,可是无生法忍只有诸地菩萨才证,也就是有了道种智才算是。忍的意思就是能接受、能安住,佛法的忍(安住)要透过精进修行才能得到。若是能安忍于真正的佛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