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唯有勤修戒定慧才能够帮助我们去除贪嗔痴。人有业障就是贪嗔痴所至,因有贪嗔痴才产生无明,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对治法就是放下,但是放下不是逃避,逃避也不是放下,而是承担,这个承担就是对治。我们知道戒定慧是三无漏学,而贪嗔痴是三毒,我们观察众生就是有三毒,有贪有嗔有痴。戒定慧是圣人的果德,叫做三无漏学,就是说他无漏于三界的系 | admin 2020-02-18 |
![]() |
从正受三归,五戒,菩萨戒,学习六度波罗蜜,戒定慧三学,以这样的次第来学习,来长养守护你的善根。因为善根是要守护的!要怎么守护----不允许恶知识、恶缘来误导我们。如果有人觉得说,有的人也在讲开悟,而且说三个月就可以开悟,很快;既然我们这边也是讲开悟,那我就去跟他学。这样的话就会毁坏自己的善根;因为你对于佛所说的,应该次第修学上来,这一点你不信!你前面具 | admin 2020-02-18 |
![]() |
”“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 | 三摩地 2019-07-20 |
![]() |
当时长安有法常、僧辩两位大德,都是精通大小二乘及戒定慧三学的高僧,也是京城的法匠,为道俗四众所共同宗仰。奘师虽然研究过大小乘佛经,也讲过摄大乘论,但是自己仍觉得有疑问,因此决定继续向二位大师求学。“玄奘学得真快,理解力已经到了一点就通的地步。”两位大师不约而同的称赞玄奘,并且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还说:“你真是佛门的千里驹,将来佛教的 | admin 2019-04-29 |
![]() |
七了知习学戒定慧三有益无益。八了知檀信施衣有益无益。九了知持钵里巷之中有益无益。十了知受用卧具汤药。乃至命终已来有益无益。如此了知。获如是等十种胜报。尔时佛告输迦长者子言。业因业生业因业灭。业有前后引满差别。报乃高低愚智悬隔。说此法时。于是输迦长者白佛言。世尊。此舍卫国坞播塞迦族性之中。及余一切刹帝利婆罗门等族姓之中。闻皆欢喜忆念受持。我等眷属皆悉 | admin 2019-04-18 |
![]()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讽诵宣传,功德无量,当见礼侍贤劫千佛,奉侍供养,不堕三涂八难之处,得戒定慧。佛说经竟。五百比丘,漏尽意解。七百比丘尼,得须陀洹道。八百罗汉,得菩萨道。诸天龙神,是时树下,清信士万二千人,清信女六千人,悉履道迹。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得阿那含道。天龙鬼神,世间人民,闻佛说法,皆言善哉。即起作礼,遶佛三匝,欢喜而去。】(《 | admin 2019-04-18 |
![]() |
(《宝云经》卷5)”因为未开悟佛法智慧之前,一切在戒定慧或六度之上的修行,都只是外门修行,甚至是表相佛法。由于有情本身宿世善根的原因,以及与佛门三宝的善缘,这一世便会仰信三宝的清净与无上殊胜功德,于是就跟著大家依止佛门。但大多数人所学的只是世间的善法,虽然努力布施护持,为道场付出心力、时间来当义工,还去救济贫苦、关怀弱势的慈济大众的事,但这一些只能 | 三摩地 2018-08-10 |
![]() |
三昧是指种种的三昧,另有三种法,就是戒定慧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十一种空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等十一种空观,是属于般若系经典所讲的空观。十二缘智是依十因缘而说的十二因缘观的智慧。以及无量的禅定,无量的禅定主要指四无量心,当然还包括无量的禅定三昧所生的种种法。又“具足七智”,七智是:知法智 | admin 2018-08-09 |
![]() |
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圆满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 | admin 2018-08-07 |
![]() |
学人欲解脱生死,须闻思佛法,勤修戒定慧,如是才可以解脱生死。舍此之外,并无捷径可走。至于消业,佛经皆言:“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违犯重戒者,须至心忏悔多时,见到好相,戒罪方灭,即便如此,性罪不灭。如杀人者,后世仍偿命。哪有只转动转经轮就能消业的道理?这种不负责任的外道邪见,不仅会使学 | admin 2018-07-23 |
![]() |
(星云大师著,《人间佛教的戒定慧》,台北,香海文化,2007,页318)星云清楚地知道:佛陀一再强调,世间一切都是‘四大’所成,‘五蕴’和合而有,但是佛陀如此一再强调四大所成、五蕴和合的目的,是要强调和合精神吗?难道星云不清楚四大所成、五蕴和合的佛法意义在于世间的无常、不可执着吗?所以出家僧人所为之事,至少是求取解脱智慧,不贪爱世间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昧是指种种的三昧,另有三种法,就是戒定慧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十一种空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等十一种空观,是属于般若系经典所讲的空观。十二缘智是依十因缘而说的十二因缘观的智慧。以及无量的禅定,无量的禅定主要指四无量心,当然还包括无量的禅定三昧所生的种种法。又“具足七智”,七智是:知法智 | admin 2018-07-23 |
![]() |
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959年9月10日下午,老和尚向大众作最后开示及遗嘱,老和尚说:『我的最后遗言只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过一会儿又说:『要以正念正心,培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老人训诫我们要好好持戒修行。1959年9月12日中午十二时,老和尚对侍者说:『我刚才在睡梦中,见到一头牛踏断了佛印桥的石板,又见到碧溪的水流间断了。』随即闭目不语。直至十二点半,老和尚唤侍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法宝,则是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戒定慧诸妙功德。因为修学这些法,就可以证得第一法宝清净法身,所以才被称为第二法宝。第三法宝才是指诸佛菩萨所开示的经律论等。世尊又说,一切众生应当要归依如来藏,真如无为的第一法宝,因为如来藏真如无为,是一切法当中最尊、最胜的,没有其他法能够超越祂。由世尊在这部经中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义谛的究竟法宝指的还是有情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七是正念,就是专心忆念善法,比如说要思念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五停心观等助道之法。五停心观就是:心容易散乱的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就要修不净观,嗔恚心多的那就修慈悲观,如果愚痴无明多的就修因缘观,乃至于我见、我执障碍多的就要修界分别观,去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的虚幻不实。八正道的第八项就是正定,就是要离诸散乱,一心安住于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摘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地前菩萨的修行内容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欝头蓝弗因为是石头压草,没有真实断身见、我见,没有真实断贪瞋痴,他虽然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定,可是很不幸的,他这一世现下还在非想非非想天,等他享完非想非非想天的愚痴的所谓的天福;因为在非想非非想当中既然没有色身,而意识也完全的住于这一个非想非非想定,这一个没有证自证分的定境法尘;他跟一切众生没有互动,他没有戒定慧的修行,他没有四摄六度可能的造作,他完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海开示菩萨戒:这个问题就是刚刚讲到「菩萨戒」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来之前,我就已经排好这个主题我今天要讲,也就是说,现在因为我们不能一直经常性来跟大家互动,刚刚有说只能看书啊!那怎么办呢?很多学习,像刚提到学习的方法,以及怎样知道对?要怎样修正?哪里错了?现在就是问题在这里,但是我们在学习菩萨的这个法,说让自己成为菩萨,学菩萨道的过程里面,不是只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只是为了眷属欲而以证悟之法来聚集法眷属,违背佛的告诫,不观察因缘而滥传妙法,则已堕入我所之中,无法使自己的戒定慧学增上。(原标题:开悟须具备之因缘条件)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