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所以当佛陀每次遇到一个新接触佛法的人的时候,一定会为他开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然后入了佛门以后,又会依著戒定慧三学来为次第的教导。所以佛陀的开示,对于一个想要修定的学人曾经这样说:“察于躇步,知于施行,善恶所趣,求道用心,精进乐不?三月审察,志高行净,可众乃用作比丘。身既作比丘,当选耆旧明于法律,为之作师,授其十戒。奉戒三年,兢兢不亏,众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如何让戒、定、慧消失,酒是最主要的一个动力,所以酒会使我们的戒定慧消失。在佛世的时候,有一位长老莎伽陀,莎伽陀他当时就是因为喝酒,所以丧失了他的定力、还有慧力。这个长老莎伽陀是一个很有名的一个伏龙的一个比丘、一个伏龙阿罗汉,声名流布,伏龙的声名远播,很多人都想要供养他,所以到处有很多人就轮流着来请他去接受供养。这当中有一个贫女,有一个贫女敬信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璎珞经》及《菩萨璎珞本业经》都说菩萨璎珞庄严就是戒定慧三学的证量,以三学庄严作为璎珞;所以菩萨胸佩璎珞不是戴着好看的,其实它的实质意义是指三学庄严啊!你们看那些大菩萨们,头戴天冠、身穿宝衣、胸配璎珞,何等庄严!观世音菩萨不但如此,乃至一举足、一下足,都庄严的不得了,你们请《观经》读读看就知道了。这一些庄严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戒定慧三学的证量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上海开示菩萨戒:这个问题就是刚刚讲到「菩萨戒」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来之前,我就已经排好这个主题我今天要讲,也就是说,现在因为我们不能一直经常性来跟大家互动,刚刚有说只能看书啊!那怎么办呢?很多学习,像刚提到学习的方法,以及怎样知道对?要怎样修正?哪里错了?现在就是问题在这里,但是我们在学习菩萨的这个法,说让自己成为菩萨,学菩萨道的过程里面,不是只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璎珞经》及《菩萨璎珞本业经》都说菩萨璎珞庄严就是戒定慧三学的证量,以三学庄严作为璎珞;所以菩萨胸佩璎珞不是戴着好看的,其实它的实质意义是指三学庄严啊!你们看那些大菩萨们,头戴天冠、身穿宝衣、胸配璎珞,何等庄严!观世音菩萨不但如此,乃至一举足、一下足,都庄严的不得了,你们请《观经》读读看就知道了。这一些庄严是从哪里来的?都是从戒定慧三学的证量上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二法宝,则是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戒定慧诸妙功德。因为修学这些法,就可以证得第一法宝清净法身,所以才被称为第二法宝。第三法宝才是指诸佛菩萨所开示的经律论等。世尊又说,一切众生应当要归依如来藏,真如无为的第一法宝,因为如来藏真如无为,是一切法当中最尊、最胜的,没有其他法能够超越祂。由世尊在这部经中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义谛的究竟法宝指的还是有情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二法宝,则是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戒定慧诸妙功德。因为修学这些法,就可以证得第一法宝清净法身,所以才被称为第二法宝。第三法宝才是指诸佛菩萨所开示的经律论等。世尊又说,一切众生应当要归依如来藏,真如无为的第一法宝,因为如来藏真如无为,是一切法当中最尊、最胜的,没有其他法能够超越祂。由世尊在这部经中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义谛的究竟法宝指的还是有情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菩萨应该要以戒定慧、四正勤,来自摄独处而思惟,不应该在世俗五欲,烦恼事务上着墨,出家菩萨应该有这样的摄持自己的智慧,这叫自智。第六种众智,指的就是善于以四摄法摄受众生的智慧。第七种根智,指的就是要善于了知众生善根、不善根、信根、利根、钝根、有漏根,这样种种的轻重;以及说这个众生是可调伏,或不可调伏等差别的智慧。第八种就是分别智,指的就是要善于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昧是指种种的三昧,另有三种法,就是戒定慧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十一种空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等十一种空观,是属于般若系经典所讲的空观。十二缘智是依十因缘而说的十二因缘观的智慧。以及无量的禅定,无量的禅定主要指四无量心,当然还包括无量的禅定三昧所生的种种法。又“具足七智”,七智是:知法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昧是指种种的三昧,另有三种法,就是戒定慧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十一种空观是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无所得空……第一义空等十一种空观,是属于般若系经典所讲的空观。十二缘智是依十因缘而说的十二因缘观的智慧。以及无量的禅定,无量的禅定主要指四无量心,当然还包括无量的禅定三昧所生的种种法。又“具足七智”,七智是:知法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七是正念,就是专心忆念善法,比如说要思念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五停心观等助道之法。五停心观就是:心容易散乱的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就要修不净观,瞋恚心多的那就修慈悲观,如果愚痴无明多的就修因缘观,乃至于我见、我执障碍多的就要修界分别观,去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的虚幻不实。八正道的第八项就是正定,就是要离诸散乱,一心安住于真空之理,决定不移。从上面所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七是正念,就是专心忆念善法,比如说要思念戒定慧三无漏学以及五停心观等助道之法。五停心观就是:心容易散乱的就修数息观,贪欲心多的就要修不净观,瞋恚心多的那就修慈悲观,如果愚痴无明多的就修因缘观,乃至于我见、我执障碍多的就要修界分别观,去现观五阴十八界十二处我的虚幻不实。八正道的第八项就是正定,就是要离诸散乱,一心安住于真空之理,决定不移。从上面所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圣贤人戒定慧身即得成就。是故此法名为法身。是法者相摄不相离。不舍智非有解。是依是持是处。若法不相摄相离。舍智有解。亦是依是持是处。是故我说。一切法藏无变异故名为如如。无颠倒故名为实际。过一切相名为寂灭。圣人行处无分别智之境界故名第一义。阿难。是如来界。非有非无不染不净。自性无垢清净相应。汝当知。阿难。云何如来为界不可思议。阿难。是如来界在有垢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盗窃如来遗余善法若戒定慧。如彼诸贼劫掠群牛。诸凡夫人虽复得是戒定智慧。无有方便不能解说。以是义故不能获得常戒常定常慧解脱。如彼群贼不知方便丧失醍醐。亦如群贼为醍醐故加之以水。凡夫亦尔。为解脱故说我众生寿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尘世性。戒定智慧及与解脱。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实亦不得解脱涅槃。如彼群贼不得醍醐。是诸凡夫有少梵行供养父母。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道者修戒定慧。复次善男子。有漏法者有二种。有因有果。无漏法者亦有二种。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则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复次善男子。八相名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能生如是八苦法者。是名为因。无有如是八法之处。是名为灭。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悲。是名为道。善男子。生者出相。所谓五种。一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的境界;菩萨不但能像阿罗汉一样现观五蕴的缘起性空,并且能够亲证五蕴出生之根源所在——自心第八识如来藏,转依祂的清净体性,并且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逐渐转变七识心自身,将我见、我执、三界的贪爱断除成为菩萨阿罗汉,与此同时心无挂碍无所畏惧尽未来际常住世间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自度度人地地增上,这亦是《心经》中所说远离颠倒梦想的菩萨心,也是涵盖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欝头蓝弗因为是石头压草,没有真实断身见、我见,没有真实断贪瞋痴,他虽然证得了非想非非想定,可是很不幸的,他这一世现下还在非想非非想天,等他享完非想非非想天的愚痴的所谓的天福;因为在非想非非想当中既然没有色身,而意识也完全的住于这一个非想非非想定,这一个没有证自证分的定境法尘;他跟一切众生没有互动,他没有戒定慧的修行,他没有四摄六度可能的造作,他完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只是为了眷属欲而以证悟之法来聚集法眷属,违背佛的告诫,不观察因缘而滥传妙法,则已堕入我所之中,无法使自己的戒定慧学增上。八者、观察修学者是否依法不依人。对误导佛子的出家、在家人,是否存有乡愿心态?是否存有僧衣崇拜心态?若学人明知某大师所说法是误导众生(如藏密外道法、印顺法师的断见论、常见论、无因论等),自己无能力破斥,也不乐见善知识出面破斥。或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息恶品第十六【[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讲记(前略)......再来观察: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