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优婆塞戒经》云:〖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如来所行与如来的戒定慧,全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来行一切行、如来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都不曾有过一念是为自己而修的。如果心中想着:我修增上慧学、增上 三摩地

2018-07-21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如来行一切行、修戒定慧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都不曾有过一念是为自己而修的。如来世尊都是以很长久的时间,在不可计算的一世又一世中, 三摩地

2018-07-21

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优婆塞戒经》云:〖“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如来所行与如来的戒定慧,全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来行一切行、如来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利益众生,都不曾有过一念是为自己而修的。如果心中想着:&ldq 三摩地

2018-07-21

〖“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讲记除了以十号对佛观行之外,如果想要让自己的戒行清净,还有另外的方法,就是观察:如来所行与如来的戒定慧,全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如来行一切行、如来修三种增上学,都是为了 三摩地

2018-07-21

(戒律是佛法根基,戒定慧三学中的第一条。释伽牟尼佛临终咐嘱:以戒为师。什么人劝人不必理会戒律,不管处于什么理由,绝对是违反大乘根本重罪的行为。)复次善男子。初发心菩萨语余人言。汝今不应听受读诵声闻经典。汝当覆蔽声闻经典。声闻法中无大果报。不能断除结使烦恼。汝当听受读诵清净大乘甚深经典。又能消除诸不善业。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此说已有信受者。二人 三摩地

2018-07-21

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 三摩地

2018-07-20

如果这个善知识,他根本不信受阿弥陀佛,甚至说阿弥陀佛是太阳神崇拜,他怎么可能说阿弥陀佛有这些无量的功德、威德的光明神力呢?所以说善知识是非常重要!那一样的道理,他因为听闻善知识说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乃至听闻了以后他信受,而听闻以后信受理解,虽然他有恶业缠身,可是因为他信受,这时候因为这么小小的这个功德,他的地狱重罪就消除了大半,而且是去除了八 三摩地

2018-07-20

那第三点说念佛可以具足戒定慧的这三无漏学。首先来讲这个戒学:一般人受戒的时候通常都是有戒相,譬如说受戒的时候向你说有十重戒----不可以杀生啊、不可以邪淫啊、不可以偷盗啊、不可以妄语啊、不可以喝酒啊……不管是这个十重戒或是五戒,这个都是有戒相的,所以它是属于相戒。不管是修习有相念佛或者是无相念佛,如果能够念佛到达事一心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前 三摩地

2018-07-20

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 三摩地

2018-07-20

”禅宗门下参禅者,竟然以定为禅,不知参禅直接悟得般若智慧,般若慧一开,戒定慧同时现起,何必舍本逐末、追求定境?一九九九年四月,全家返回台南定居,打开电视,发现弘法节目都是言不及义--所说不及第一义;诽谤三宝,莫此为甚。佛陀,被说成“世俗无常”的缘起性空庸法,那些邪见和解脱道有何相干?这岂是佛陀出世本怀?见佛教衰落到如此地步,心中甚感悲 三摩地

2018-07-20

”六祖道:“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志诚禅师道:“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六祖道:“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城禅师道:“戒定慧 三摩地

2018-07-20

在阅藏的过程中,他曾就六处疑问,请问六祖,六祖一一为他作了解答:第一问,关于“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六祖答道:“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无义,真似骑驴更觅驴。”六祖答道:“前念恶业本无, 三摩地

2018-07-20

”过了一会儿,李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药山禅师道:“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翱听了这古怪的回答,茫然莫测其旨。药山禅师接着开示他道:“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ge)中物捨不得便为渗漏(闺阁中的男女之情若不能放下,对于修行来说,便是一种有漏)。”太和九年(835),李翱调任检校户部尚书、 三摩地

2018-07-20

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今浙江嘉兴一带)华亭见船子和尚,得以发明心要。其悟道因缘颇富戏剧性。在介绍夹山禅师的悟道因缘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船子德诚和尚。德诚和尚,药山惟俨禅师之入室,其节操高邈,度量不群,与道吾宗智、云岩昙晟二禅师为同门师兄,关系非 三摩地

2018-07-20

他曾经对同学讲:“古德云,白四羯磨后,全体戒定慧,岂准绳而可拘也!”于是,便杖锡云游,遍扣禅关。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强记一些大德的语言开示,沉溺于文字知解之中,而于自己的心地并未发明。后因参礼雪峰义存禅师,始契心印。一天,神晏禅师入室参雪峰,雪峰禅师知其缘熟,突然站起身来,一把揪住他,大声喝问:“是甚么!”神晏禅师当即释然了悟,并 三摩地

2018-07-20

”问:“如何是戒定慧?”师曰:“破家具。”问:“如何是和尚四无量心?”师曰:“放火杀人。”曰:“慈悲何在?”师曰:“遇明眼人举似。”问:“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未审在甚么处?”师曰:“南斗六,北斗七。”这数则语录,每一则落处都是出入即离二边,解粘去缚。 ( 三摩地

2018-07-20

是是非非别人嘴中搬来弄去,我何必那么认真?那么计较?所以没有用的人就不会处理环境、处理垃圾,甚至把家里弄得很混乱;有用的人他就会处理是非,解除烦恼,像贪瞋痴慢疑邪见,只要用教里面所谓“戒定慧”,三学四无量心都可以化解的。》(台视文化公司《禅诗偈语》页102~103)平实云:佛光山若要继续维持大格局,依星云自语,可得有包容心,要能容纳别人。如今平 三摩地

2018-07-20

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 admin

2018-07-19

如来身色威相性大戒定慧解度知见事。力无所畏及佛法慈悲护安。受行寿量说法度人。是故名为等正觉。名为如来。名为佛。此三句者其义甚广。使吾以劫之寿。未能周竟三千大千申畅其义。以知众生之意。上智多闻得念总持。为一切人说此三句之义。穷劫未能竟。此为等正觉为如来为佛者也。是故阿难。佛道无量如来智辩不可思议。阿难白佛。愿今已后无称我为上智多闻。佛言。阿难。汝起疲 admin

2018-07-19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4条/7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