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花儿、牛奶瓶都是无情,所谓无情就是无心,无心所以不会分别人我,不会因人我的分别而产生计较和情绪,所有的计较都是有情与有情之间的计较,是每一个被无明和贪欲烦恼所遮障的心与心之间的计较。这个能被烦恼无明所遮障的心,佛法中称之为妄心,也就是你的见闻觉知心和你处处做主的意根(类似心理学界有关潜意识心的描述),你的见闻觉知心为你精细的分别筹谋,你的意根时时刻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五蕴、十二处或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众生的身心,只是法的分类粗细有别而已,总而言之,还是指众生的虚妄我。五蕴就是虚妄的众生「我」,「我」者五蕴身,「我」就是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有这个「我」中的任何一蕴、一处、一界存在,就无法成就无余涅盘,因此无余涅盘中,无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以真实无我。众生的五蕴身中,色蕴以四大──地、水、火、风组成,都是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在七日内没有他适合的因缘出现,那现在这个阶段的中阴身在七日内就会灭去,而出生下一个中阴身;但是有情最多只能有七次的中阴身机会,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一定会出生到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因此除了入无余涅槃的定性声闻之外,其余有情皆会出生到下一世去。因此大家就可以了解,虽然有些中阴身会投生至鬼道,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可能性而已。而出生在鬼道的时候,也已经是出生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当我们受快乐或痛苦的果报时,如来藏只是执行者,祂完全是无我性,依照我们的业而出生我们未来的果报;我们的身心与果报都是从祂而来的,祂是有情众生的身心本源,因此如来藏又称为自心如来。但众生或外道没办法觉悟到此自心如来在哪里,因此就猜想说有个造物主存在,那就是因为不了解实相而自己猜想创造出来的想法。而我们都可以发现我们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心是无常的,在死 三摩地

2018-07-22

异熟果是有情造善恶业以后所感得的果报;譬如菩萨造净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亦如有情造恶业而感得后世不可爱正报身,或造善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众生如何因善恶业而招感下一生的异熟果报呢?经论中曾有细说,现以《楞严经》来说明。《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 三摩地

2018-07-22

异熟果是有情造善恶业以后所感得的果报;譬如菩萨造净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亦如有情造恶业而感得后世不可爱正报身,或造善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众生如何因善恶业而招感下一生的异熟果报呢?经论中曾有细说,现以《楞严经》来说明。《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 三摩地

2018-07-22

异熟果是有情造善恶业以后所感得的果报;譬如菩萨造净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亦如有情造恶业而感得后世不可爱正报身,或造善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众生如何因善恶业而招感下一生的异熟果报呢?经论中曾有细说,现以《楞严经》来说明。《楞严经》卷8佛说: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 三摩地

2018-07-22

稳坐自心如来藏,试看天下谁能敌?其次我们明白,冤亲债主也是有情众生,也有如来藏和第七识末那识,所以有一定认知能力,而且和我们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否则它为什么找你不去找别人?既然是有情众生,我们就应当有慈悲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想它也够可怜的,连个人身都没混上,怎么能听闻佛法?好容易等了千年万载,认识的人当中才出现了你这么个大乘佛子,赶紧跑来让你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释迦牟尼佛为鹿子母说:‘善女人啊!假使娑罗树也能受八戒斋的话,它一样可以得人天之乐乃至无上乐,何况是有情受持八戒斋法呢!意思就是说:八戒斋法是庄严无上菩提的璎珞。《菩萨璎珞经》及《菩萨璎珞本业经》都说菩萨璎珞庄严就是戒定慧三学的证量,以三学庄严作为璎珞;所以菩萨胸佩璎珞不是戴着好看的,其实它的实质意义是指三学庄严啊!你们看 三摩地

2018-07-22

1、杀生戒不杀生戒相,生是有情的生命,杀是用刀枪木石毒药等东西,断绝有情的生命。这是一种残忍的罪恶行动。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佛法僧的慈悲本怀的,所以应当戒杀。这杀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时候,有可以忏悔和不可以忏悔的差别,假若杀的是一个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杀的地实有的人;由于烦恼相应,内心里发起了断绝他生 三摩地

2018-07-22

1杀生戒不杀生戒相,生是有情的生命,杀是用刀枪木石毒药等东西,断绝有情的生命。这是一种残忍的罪恶行动。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佛法僧的慈悲本怀的,所以应当戒杀。这杀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时候,有可以忏悔和不可以忏悔的差别,假若杀的是一个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杀的地实有的人;由于烦恼相应,内心里发起了断绝他生命 三摩地

2018-07-22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三摩地

2018-07-22

1、杀生戒不杀生戒相,生是有情的生命,杀是用刀枪木石毒药等东西,断绝有情的生命。这是一种残忍的罪恶行动。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佛法僧的慈悲本怀的,所以应当戒杀。这杀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时候,有可以忏悔和不可以忏悔的差别,假若杀的是一个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杀的地实有的人;由于烦恼相应,内心里发起了断绝他生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释迦牟尼佛为鹿子母说:‘善女人啊!假使娑罗树也能受八戒斋的话,它一样可以得人天之乐乃至无上乐,何况是有情受持八戒斋法呢!”意思就是说:八戒斋法是庄严无上菩提的璎珞。《菩萨璎珞经》及《菩萨璎珞本业经》都说菩萨璎珞庄严就是戒定慧三学的证量,以三学庄严作为璎珞;所以菩萨胸佩璎珞不是戴着好看的,其实它的实质意义是指三学庄严啊! 三摩地

2018-07-22

由世尊在这部经中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义谛的究竟法宝指的还是有情众生的本心如来藏。世尊所开示的三乘经典中,都是同一种说法,只是应听法者的因缘方便,用不同的名相来说明祂的体性;因为第一义谛真理只会有一个,不会有互相矛盾的两种以上的说法,佛说诸法无二、法界无二,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因为一切诸法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因此如来藏能够摄持一切诸法,所以我们说 三摩地

2018-07-22

由世尊在这部经中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义谛的究竟法宝指的还是有情众生的本心如来藏。世尊所开示的三乘经典中,都是同一种说法,只是应听法者的因缘方便,用不同的名相来说明祂的体性;因为第一义谛真理只会有一个,不会有互相矛盾的两种以上的说法,佛说诸法无二、法界无二,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因为一切诸法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因此如来藏能够摄持一切诸法,所以我们说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佛要这样来区分呢?因为这样才能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有情?因为在佛陀的境界来说,可以把这个有情的真正最后所成就的境界,能够让众生了解。所以我们要来简单说明一下佛的三身。譬如佛的“法身”,法身所指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真心。这个法身是一切众生也都有,所以佛陀常常依于自己的法身跟众生的法身是完全相同,所以祂会说:心、佛、众生是相同的;心、佛 三摩地

2018-07-22

以上五种,都是有情内身上所具的相,故名内。依外五种是:1、大师,即值遇大师出世。2、世俗施设,即佛正演说,依世俗相安立十二分教法。3、胜义随转,即依大师开示的修行,于沙门果证得。4、正行不灭,即世尊虽已入般涅槃,世俗未灭,可依之修行正行。5、随顺资缘,即依修行,有信心善士奉施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资生之具。十义,如《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卷广说。二、于邪 三摩地

2018-07-22

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如是菩萨普缘一切有苦有情,发起除苦增上意乐,修悲俱心,即是有情缘悲。唯住唯法想,修悲俱心,即法缘悲,若不起法想,住于无相,修悲俱心,即无缘大悲。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四梵行品说:“慈之所缘一切众生,如缘父母妻子亲属;如是义故,名众生慈。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无缘者,不住法相及众生相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6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