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三目:闭眼无相忆念拜佛第三阶段:继续练习下去,忆佛的念比以前更清晰,妄想也不会出现,而发觉有比较细微的妄想,譬如弯腰拜佛,脸将临地面之际,地上若有毛发、灰尘、棉絮时,眼睛会去看它,这就是一个妄想,每一拜都会去瞄它一下,这种习气是有情众生无量劫来所养成的习惯,很难断除。这种妄想较轻微,但是很坚固,无法去对治它,所以要进入第二个阶段,将眼睛闭起来不让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就是有情众生的轮回生死,除了入涅槃以外,众生谁也不能得免。所以,佛弟子对于自己身后之事,并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忌讳不敢说,反而会在往生前就要懂得,要发愿往生善处,继续自己的道业。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不是长生不死,那是做不到的;而是应该安排好下一世的去处,以能够帮助自己的道业,能够迅速实证三乘菩提,当作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必须要事先决定下一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就是有情众生的轮回生死,除了入涅槃以外,众生谁也不能得免。所以,佛弟子对于自己身后之事,并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忌讳不敢说,反而会在往生前就要懂得,要发愿往生善处,继续自己的道业。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不是长生不死,那是做不到的;而是应该安排好下一世的去处,以能够帮助自己的道业,能够迅速实证三乘菩提,当作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必须要事先决定下一世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道不仅仅是在深山老林里,道就在日用中;法也不仅仅是在寺院里,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有情的生命,还是无情的草木,它们都无时不在说法。关键看我们的心是否在道上。若能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能做到心不离道、道不离心,那么,日常生活中,哪怕一个很平常的情景,都有可能成为你悟道的契机,就象宝积禅师那样。宝积禅师离开马祖后,即北上幽州,驻锡于盘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这个部分最难解释,很多人知道佛性的名义究竟是什么?可是却看不见,因为没有功夫与慧力,也欠缺福德;没有功夫的人,参破佛性的名义时,就会落到妄觉里面去,就是这样!可是佛性的本身并没有所住,没有所住之中又有祂的功能差别,那个功能差别又不能说祂完全无所住,如果说祂完全无所住,那不就跟木块、石头一样了吗?然而祂不是啊!祂是有情啊!所以佛性的无所住,应作如 | 三摩地 2018-07-19 |
![]() |
4431此处「真我」的意义是指第八识如来藏心是有情轮回生死的主体,真实而如如,迥异蕴处界我之无常、苦、无我,故称为真我。但此真我本质上仍然是无我性的,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心离见闻觉知而不自知有我,亦无蕴处界等我之我性,故为无我性之真我。32《大正藏》册2,页720,上28-中14。33释圣严著,《探索识界》,法鼓文化(台北),2001,页23。34同上注。35释圣严说「含藏着一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