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为什么佛要这样来区分呢?因为这样才能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有情?因为在佛陀的境界来说,可以把这个有情的真正最后所成就的境界,能够让众生了解。所以我们要来简单说明一下佛的三身。譬如佛的“法身”,法身所指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真心。这个法身是一切众生也都有,所以佛陀常常依于自己的法身跟众生的法身是完全相同,所以祂会说:心、佛、众生是相同的;心、佛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希望这位恶道有情,期望您的弟子,昭慧法师也有一点勇气,要嘛!就是佛前忏悔,归顺正法;不然,就是干脆著书立说,来被菩萨们破斥,像现在这样,毫无勇气面对自己的平生所知所见,真的是令人看不下去,如是骑墙,遇到自认为是导师的人被破斥地体无完肤,而自己还可以不出书立说,以图挽救,或是规劝其师,了解正法;竟然直至其师亡故,都无有所作,实在是令人浩叹!当知如 三摩地

2018-07-22

植物为何不是有情初学佛的同修往往会有这个疑惑:六道轮回中为何没有植物道?植物到底是不是众生?佛在《大般涅槃经》中明明白白地开示:谷米草木无命无我,非众生数。然而,不少同修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确实,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尤其是从细胞水平来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从结构到功能都非常相似,为何厚此薄彼呢?事实上,判断植物是不是众生,不是看它有没有核酸、蛋 三摩地

2018-07-21

那个统摄五尘境界相的心就是意识,祂是有情心理活动的综合中心,有情的思考、判断、记忆、逻辑、推理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作用,都是意识的功能。前五识各有其所依之根,第六识也是依根而起。前五识是依于清净四大所组成的净色根,是色法之根;第六识则是依于第七末那识,是心法之根。前五识缘色声香味触等色法;第六识则是缘于法尘境,所以是心法。前五识只能了别自己界限以内的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有情的数量是固定的,它不是一个,任何众生都是有情;当然,这中间你要对于会产生意生身的,然后变化身的,你要作一些扣除。所以我们来看,说外道神我这样的见解来比喻如来藏,这是不正确的说法。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三乘菩提概说第47集小乘法与如来藏》正益老师开示 (原标题:小乘法与如来藏) 三摩地

2018-07-21

那另外我们从这个小故事里面也可以学到的所谓的神通,当有人说这个比丘的神通是由某一个咒语而来的时候,显然就构成了毁谤那位比丘了;所以这个表示什么?这个表示就是说真正的神验,仍然是有情本身的神力而来的。如果是从其他的神奇的咒语或章句而得来的力量的话,那毕竟就不是那个当事人本身所拥有的力量,而是借助其他的有情,甚至借助其他鬼神的力量所展现的神通,之所以能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有情的色身——不论天人之高大色身,还是病毒之微小色身,以及他们的见闻觉知心,都是有情的藏识藉缘所生。内界(色身)如是由藏识所造,众生所居之外界(器世间)亦复如是由藏识所造。以共业众生之藏识中有断截色妄想大种,故于虚空中团聚微尘以形成星球、大地、山石等;以共业众生藏识中有津润妄想大种,故山河大地有种种水生,滋润草木;由共业众生藏识中有 三摩地

2018-07-21

眼、耳、鼻、舌、身是五种感觉器官,合称前五识;意识称为第六识,是我人心理活动的的综合中心;末那识称第七识,是有情‘自我意识’的中心,阿赖耶识称第八识。它含藏‘万法种子’,是生起宇宙万法的本源。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阿赖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 三摩地

2018-07-21

各位菩萨,由这段中可以证明,确实有一个无始来就有的心体存在,可以作为一切法的所依,这个心体同时也是有情众生流转生死和趣向涅槃的依持,祂就是阿赖耶识。第三,《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云:【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 三摩地

2018-07-21

但是这个部分最难解释,很多人知道佛性的名义究竟是什么?可是却看不见,因为没有功夫与慧力,也欠缺福德;没有功夫的人,参破佛性的名义时,就会落到妄觉里面去,就是这样!可是佛性的本身并没有所住,没有所住之中又有祂的功能差别,那个功能差别又不能说祂完全无所住,如果说祂完全无所住,那不就跟木块、石头一样了吗?然而祂不是啊!祂是有情啊!所以佛性的无所住,应作如 admin

2018-07-21

意根从无始以来,除非入了无余涅槃,否则都是一直相续不断;即使在正死位中等五位也都一样,虽然这时候意识断了,但是意根仍然不断,才能在正死位中现起中阴身,又继续投胎到下一世去;所以说,意根是有情众生轮回生死的罪魁祸首。相反的,如果没有意根,那众生也成不了佛;菩萨在证悟之后,发起无尽之受生愿,故意保留一分我执不断,生生世世留惑润生,自度度他直到成佛,都要 admin

2018-07-21

凡是会于六尘中生起见闻觉知等自性的心,会于六尘起能所、起觉观者,正是意识觉知心;若是意识觉知心,则于闷绝等五位中必定断灭而不会现行,是生灭法,不是证严法师讲的不灭法,祂也正是有情无始劫以来轮回生死的根本,正是自性见外道所执着不生灭的见闻知觉性,同于自性见外道之所「悟」。唯有本来离能所、本来离觉观的第八识如来藏,唯有能出生意识觉知心的如来藏,才是佛所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五蕴、十二处或十八界指的都是有情众生的身心,只是法的分类粗细有别而已,总而言之,还是指众生的虚妄我。五蕴就是虚妄的众生「我」,「我」者五蕴身,「我」就是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有这个「我」中的任何一蕴、一处、一界存在,就无法成就无余涅盘,因此无余涅盘中,无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所以真实无我。众生的五蕴身中,色蕴以四大──地、水、火、风组成,都是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什么佛要这样来区分呢?因为这样才能够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有情?因为在佛陀的境界来说,可以把这个有情的真正最后所成就的境界,能够让众生了解。所以我们要来简单说明一下佛的三身。譬如佛的法身,法身所指的就是第八识如来藏这个真心。这个法身是一切众生也都有,所以佛陀常常依于自己的法身跟众生的法身是完全相同,所以祂会说:心、佛、众生是相同的;心、佛、众生是不二的 三摩地

2018-07-21

所以若是有情可以为义,则必至此「本际」,方为可说;否则终究必至断灭,如同依附此器世间的植物,必至坏灭,以阿罗汉果成就,灰身灭智故。所以既然不当成理,则因「本际」方说有情,以别于一切无情生,所以「本际」才可说为「真我」。以「本际」于涅盘位中独自显现,所以说「本际」,然毕竟无有小乘人可以入,可以证,「入」与「证」皆是方便而说,所以如何知道有「本际」?以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那什么叫做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即法界根源)的证知;生命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嗎?為什么他們不属于佛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 三摩地

2018-07-21

什么是解脱道?解脱道就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那什么叫做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即法界根源)的证知;生命的实相讲的就是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有些人也许想:二乘人不是也有菩提嗎?為什么他們不属于佛菩提道呢?这就是说,菩提有三乘的差别: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声闻菩提以及缘觉菩提完全是讲解脱道,也就是说,它告诉我们如何把三界 三摩地

2018-07-21

缘觉乘与声闻乘的修法,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去修无我观,这无我是人的无我,人泛指有情,所以人无我即是有情的无我,因此说二乘人所证的解脱果是人我空。3、佛菩提概说佛菩提亦名大乘菩提,或名大菩提。以之能成佛,故名佛菩提;亦因成佛时劫久远,长劫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故名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故名大菩提;所证涵盖二乘菩提 三摩地

2018-07-21

那三界六道的苦报,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就是去了知我们这个三界六道的苦报,都是因为由于有情的这个世间还有器世间,都是由业烦恼的势力所生,因为业烦恼的势力所起;那这个世间就是受苦的地方,这个世间完全都是苦性,所以就叫作苦,就叫作苦谛。那苦圣谛的内涵有哪一些呢?这些因为三界六道,因为有情世间、器世间,由业烦恼所感生的六道的苦报,最主要有哪些内涵呢?这些 三摩地

2018-07-21

二者,声闻戒的受戒有的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不是有情都能受的,比如黄门不能受具足戒;菩萨戒受戒条件则要宽泛得多,菩萨戒除了地狱有情以外,天人、人、阿修罗、饿鬼,乃至畜生都可以受。三者,声闻戒是别戒,七众各别而受,所受的戒律也有所不同;菩萨戒是通戒,菩萨所受的菩萨戒都是一致的。四者,声闻戒的获得有的要从出家僧宝领受,如八关斋戒;菩萨戒则有三种受戒方式&mda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6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