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缘起性空是在说一切诸法的空相,也就是说,我们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它是暂时有,不是真实有,你可以体认它现前存在,但它不是永远存在,不是永远不坏的我,所以依世间法假名为「我」,但不是有情众生真正的「我」。佛所说「真实的我」真实的我是恒常不灭的,而且是无始无终、离苦离乐的,那才是真实不坏的我。原始佛教的四阿含诸经中,也处处说「我」。这样的「我」或说之为 三摩地

2018-07-23

由世尊在这部经中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义谛的究竟法宝指的还是有情众生的本心如来藏。世尊所开示的三乘经典中,都是同一种说法,只是应听法者的因缘方便,用不同的名相来说明祂的体性;因为第一义谛真理只会有一个,不会有互相矛盾的两种以上的说法,佛说「诸法无二、法界无二」,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因为一切诸法都是由如来藏所出生,因此如来藏能够摄持一切诸法,所以我 三摩地

2018-07-23

不管你说是有情或是无情,你都是以这五种取来作为目标的,那现在就把它开始转变过来。可是菩萨总是会想,这些境界法要舍弃,真的是很难,而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心舍,不是身舍。我们可以讲白一点,释迦如来现在也有在注意你,但是我们不说是监视你,如来是很关心你。所有全部的如来都很关心你,因为佛佛道同。那你知道全部的如来有多少?经典说是无量无边的阿僧祇的数量那么多, 三摩地

2018-07-23

阴者遮覆明性(明性非是藏密所说觉知心之了别性),令住于暗昧之中;色受想行识即是有情,此五遮蔽一切有情之心,令起无明,犹如阴盖,故名五阴。既有五阴则有往来,生时于人间四方往来,勤苦一世而无止息,至死方休。死后于三界六道往来,无量劫来或生天道、或生人间,或生饿鬼、或生地狱,或受苦楚或受天乐,往来反复永无止息。若灭五阴则无往来,无往来者名为解脱涅槃,以无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三摩地

2018-07-23

1、杀生戒不杀生戒相,生是有情的生命,杀是用刀枪木石毒药等东西,断绝有情的生命。这是一种残忍的罪恶行动。佛法以慈悲为根本,杀害有情的生命,是违反佛法僧的慈悲本怀的,所以应当戒杀。这杀罪在受持五戒的人犯了的时候,有可以忏悔和不可以忏悔的差别,假若杀的是一个人,或人胎,而自己的精神又是清醒地知道自己所要杀的地实有的人;由于烦恼相应,内心里发起了断绝他生 三摩地

2018-07-23

关于菩萨戒的受持,只要是有情愿意持守菩萨戒,并能理解传戒师对戒相说明之言语,对于戒相的内涵已然理解而不误会,亦无障戒因缘而遮止受戒,都可以受持菩萨戒的;但欲受菩萨戒者,必先具足三皈依,所以您欲受菩萨戒,得先于佛教团体中受三皈依戒,具三皈依者再视各人因缘而求受菩萨戒。目前大多传授梵网、地持、瑜伽菩萨戒,极少传授优婆塞菩萨戒,通常受优婆塞菩萨戒者乃是为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菩萨的全名就是菩提萨埵,菩提就是觉悟,这里的菩提指的是大菩提,也就是佛菩提,佛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那么萨埵就是有情,所以菩萨就是说具有佛菩提性的有情,我们就说他是菩萨;也可以这样子说了,发大菩提心想要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人就称他作菩萨。所以当一个人在三皈依的时候,他发了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 三摩地

2018-07-23

4431此处「真我」的意义是指第八识如来藏心是有情轮回生死的主体,真实而如如,迥异蕴处界我之无常、苦、无我,故称为真我。但此真我本质上仍然是无我性的,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心离见闻觉知而不自知有我,亦无蕴处界等我之我性,故为无我性之真我。32《大正藏》册2,页720,上28-中14。33释圣严著,《探索识界》,法鼓文化(台北),2001,页23。34同上注。35释圣严说「含藏着一 三摩地

2018-07-23

凡是会于六尘中生起见闻觉知等自性的心,会于六尘起能所、起觉观者,正是意识觉知心;若是意识觉知心,则于闷绝等五位中必定断灭而不会现行,是生灭法,不是证严法师讲的不灭法,祂也正是有情无始劫以来轮回生死的根本,正是自性见外道所执着不生灭的见闻知觉性,同于自性见外道之所「悟」。唯有本来离能所、本来离觉观的第八识如来藏,唯有能出生意识觉知心的如来藏,才是佛所 三摩地

2018-07-23

稳坐自心如来藏,试看天下谁能敌?其次我们明白,冤亲债主也是有情众生,也有如来藏和第七识末那识,所以有一定认知能力,而且和我们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否则它为什么找你不去找别人?既然是有情众生,我们就应当有慈悲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想它也够可怜的,连个人身都没混上,怎么能听闻佛法?好容易等了千年万载,认识的人当中才出现了你这么个大乘佛子,赶紧跑来让你 三摩地

2018-07-22

世间有五阴世间及器世间,五阴世间又称为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包括了人、天、鬼道、畜生道、阿修罗、地狱道等三界六道有情;器世间指的是有情所居住的山河大地等处所,包括了无色界四空天。有情世间在三界中生死轮回,无论苦与乐,不能出离生死本身那就是苦。那么有情世间的苦,菩萨怎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所说:若诸有情十资身具之所摄养,无所匮乏,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有情众生的轮回生死,除了入涅槃以外,众生谁也不能得免。所以,佛对于自己身后之事,并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忌讳不敢说,反而会在往生前就懂得,要发愿往生善处,继续自己的道业。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不是长生不死,那是做不到的;而是应该安排好下一世的去处,把能够帮助自己的道业,能够迅速实证三乘菩提,当作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必须要事先决定下一世,到底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是有情,然后再加上他能够了知或所能够证知的法义是有所差别,所以才会产生所谓的厌世或出世的问题。然而佛法二字,是因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差别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学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学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够受学到了义的法,更何况能够进一步去亲证祂。所以才会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那么为什么要问说,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为一般人总觉得说 三摩地

2018-07-22

扶尘根是有情外观可见可对的五色根,说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五胜义根的话,则是不可见而可对的,就是外观上虽然不能见,但能以意识觉知它的性用存在;五胜义根聚集在头部,就是我们的大脑。这两种五根都是由阿赖耶识藉着意根、无明以及父母四大为缘所变生出来的,是阿赖耶识的所缘境。阿赖耶识藉着五扶尘根来触外五尘,然后在五胜义根处变现出犹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人和动物等其他有情是有情识的,也都是有第八识如来藏——真如佛性,所以说一切众生将来都可以成佛,因此称为有情众生;而植物是无情生,因为没有情识,当然也没有第八识如来藏,只是像山河大地一样,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所共同创造的环境或产物,不会转生投胎更不可能成佛!因此,当人和动物等其他有情死了以后,还是会继续投胎轮回生死,所以如果杀了人或动物,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在七日内没有他适合的因缘出现,那现在这个阶段的中阴身在七日内就会灭去,而出生下一个中阴身;但是有情最多只能有七次的中阴身机会,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一定会出生到六道中的其中一道。因此除了入无余涅槃的定性声闻之外,其余有情皆会出生到下一世去。因此大家就可以了解,虽然有些中阴身会投生至鬼道,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可能性而已。而出生在鬼道的时候,也已经是出生 三摩地

2018-07-22

关于菩萨戒的受持,只要是有情愿意持守菩萨戒,并能理解传戒师对戒相说明之言语,对于戒相的内涵已然理解而不误会,亦无障戒因缘而遮止受戒,都可以受持菩萨戒的;但欲受菩萨戒者,必先具足三皈依,所以您欲受菩萨戒,得先于佛教团体中受三皈依戒,具三皈依者再视各人因缘而求受菩萨戒。目前大多传授梵网、地持、瑜伽菩萨戒,极少传授优婆塞菩萨戒,通常受优婆塞菩萨戒者乃是为 三摩地

2018-07-22

然于地上菩萨之无生法忍道种智观之,亦言可通;谓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乃是有情共业种子所变现者,既如是,则圆成一切种智之究竟佛,于其示现成佛之世界,其中所有山河大地与草木,亦有一分是其自心真如所变相分;则彼世尊成佛时,其真如所现之一分山河大地草木亦得言同圆种智,此相分亦是彼世尊之自心一分故。然究竟而言,一切种智乃依究竟佛之八识心王而有、而显、而起用,其自心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有人问说:现在生物科技很进步,将来万一有复制人类,请问此复制人有无灵性?答案当然是确定的!因为复制人也是有情众生,而一切有情生命的根本,同样都是永不生灭、平等无差的如来藏,都能出生五蕴十八界的,所以当然也同样是有灵性的。另外从基因来看,所谓的复制人和被复制人之间,其实就像是双胞胎一样,差别只是在于一般的同卵双胞胎,是相同的基因自然复制出来的;而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6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