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 admin 2018-07-21 |
|
|
一个方法来检验般若经典的解释,就是「是非即真」,如果解释中,没有说明真心,不去说明真心的体性,这样的解释,就是错的,因为佛陀所要开示的,就是「般若波罗蜜」,既然是真实的智慧,就是要因为发现实证这个真心,才能够生起般若,所以一定要说明真心,到底和现在这个「依他起」的心,有个什么不同,所以般若经典当然不离开这个开示,要因为这样的开示,而得以让这大众能够 | admin 2018-07-21 |
|
|
但是从这个平凡与实在之中却显现出无比的智慧,显现出真实的解脱,显现出究竟的涅槃,这才是禅。可是这样子讲的话,禅到底又是什么?从名相来说,禅就是“般若智慧”。但是禅除了明心开悟以外呢,还有重关的眼见佛性。这个见性,见得分明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觉受,是有境界的,当下会感受到很强烈的解脱的觉受。但是见性,有人只见得片段,也有人一念相应见得 | admin 2018-07-21 |
|
|
如《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菩萨进入第六住,修学般若空;如果悟后般若正观现前---般若就是如来藏的空性智慧---他要进入第七住时,如果没有诸佛菩萨或诸善知识的摄受,此人“若一劫,若二劫,乃至十劫,退失菩提心”,把所悟的真心又自我否定掉,退回外道常见中;所以我们要讲这些课程,摄受部份信力慧力较差的同修免于退转。于往昔学佛的过程中,在证果方面有一个疑 | admin 2018-07-21 |
|
|
所谓的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是菩萨成就佛道所必须经过的五十二阶位,这五十二阶位是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地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哪五十二阶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首先谈的是十信。十信就是十种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尤其是菩萨法,能长养学人迈向成佛之道。由于菩萨不断地 | admin 2018-07-21 |
|
|
在真见道位前,虽已圆满六住位应修之六度波罗蜜多,求入真见道位前仍有四加行必须修持;如是四加行,乃以二乘四圣谛观行所断我见为基础,接著应在大乘真见道前对二取皆属如来藏空性之正理有所认知,并须心得决定,方可成为比量观察能取、所取皆属空性如来藏之菩萨,始能名为四加行已经修证完成的菩萨,即是双观“能取所取空”;其后方能求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证真如,如 | admin 2018-07-21 |
|
|
真善知识也会观察这位七住菩萨是否具足菩萨种性,观察他的定力、福德、智慧是否具足。如果这位七住菩萨种种的因缘渐渐具足了,就会教导他去参禅,去寻找禅宗的本来面目;如果真善知识观察他的因缘不具足,便会放下,继续让他去圆满七住位的条件。为什么?就怕菩萨没有定力、慧力、福德来庄严,一旦明心了就会退转,再度转回六住位,乃至退回六住位以前。由于真善知识知道明心需 | admin 2018-07-21 |
|
|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中,佛有一段话说:“你们在这个地方行善布施、对人有恩,修学各种功德,能够不犯我所制定的各种禁戏、能够修忍辱行,能够修学以心禅定,能够修学般若智慧,互相辗转教化,这样努力修行而斋戒一日一夜的话,胜过在无量清净佛国修一百年。”请问:在极乐世界修行是不是很慢?是很慢。因为在莲花里面要住很久,花开见佛以后还不能了了分明,闻 | admin 2018-07-21 |
|
|
然于秽土行菩萨道也有积极的一面,秽土逆境多,有利于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资粮,故《佛说无量寿经》载,佛告弥勒言:“汝等于是(娑婆世界)广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是故于娑婆世界精进修积福慧资粮 | admin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者谓:修证法界实相之智慧,即是第二、三转法轮所说之般若也。般若分为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总相智及别相智即是大小品《般若经》及《金刚经、心经》所说之般若也,种智即是第三转法轮所说之八识心王一切法,即是唯识学也。首先我们来介绍解脱道的修行。什么是解脱道的修行呢?解脱道的意思就是断除我见和我执,也就是在声闻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断的烦恼。断除了这些烦恼 | admin 2018-07-21 |
|
|
他在《〈我有明珠一颗〉读后》一文中反驳说:人乘菩萨行,是以人乘善行为基而发菩提心的,随能力所及而努力于慈悲、智慧及利益众生的菩萨行。初发大心者的修行,不能误解为“菩萨道的本意”。“来世必能……继续修行,就是历劫在生死中修行。由初发心而到久发心,久发心而进入不退转,由不退转而成佛。菩萨越修功德越大,利济众生的功能也越大,菩 | admin 2018-07-21 |
|
|
正定:心得安住、或者藉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正法而安住,不掉乱也不散失,收摄自心止于正确的解脱智慧中而且心得决定,这就称为正定。(原标题:八正道义理) | admin 2018-07-21 |
|
|
再来说痴,痴的定义很广,就是无明,或者说没有智慧,但是在声闻解脱道当中的痴,指的就是没有断除烦恼的智慧。阿罗汉在具足十种断除烦恼的智慧以后,他就把痴结给断了;但是他还有佛菩提道的无明还没有断尽,所以阿罗汉并不是一个真正断痴的人。再来说慢,慢有七种;与人较量,高抬自己,就是慢(较量于他,令心高举)。但是还有一种慢,是阿罗汉必须断除的,就是我慢:把五阴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在佛教的修行之中,能够现世获得解脱的智慧,那么相对于其他比较简单的目标一定可以完成,而且如果说能够有解脱生死的智慧,那不管是命运是好是坏,或者是在人间,或者是在天上,都不妨碍他的最后解脱。譬如说声闻人,如果证得初果之后,他七次人天往返,他还是究竟解脱,那表示说,在人间或在天上,不管环境如何都不会影响他最后的解脱的境界!因为是 | admin 2018-07-21 |
|
|
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第八识如来藏所蕴藏的一切种子,了知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就叫作一切种智。修学一切种智而还没有圆满者,譬如初地到等觉菩萨所修就称之为“道种智”。简单的说,一切种智就是指“一切种子之智慧”。种子又叫作界,也叫作功能差别。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具有三种能变之功德,能够变现五阴世间以及能够辗转出 | admin 2018-07-21 |
|
|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悲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有许多佛弟子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等为信根?若圣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菩提具足正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总之,这都是因为在十信位的修学之中,所累积的善根以及福德智慧的种子已经成熟了,所以遇到各种的因缘,都有可能会发起菩提心的。如果过去世已经曾经发过菩提心,这一世再一次的发心,那么就叫作增发菩提心。就是因为众生的心性本来是不固定的,所以有时候会去当天人,有时候当人,有时候又堕落三恶道,有时又去当阿修罗;所以说,众生的心性基本上是不固定的。同样的道理,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们来探讨信到底有哪些?举例来讲,我们看有人说,我相信这个,我相信那个,甚至有的人说我不信,我什么都不信!可是我们来研究看看,我什么都不信的话,那到底他有没有相信呢?有智慧的人一听,一想:那他也有相信!虽然他什么都不信,可是他还是有相信!他相信什么呢?他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见解,相信自己的抉择。显然他一样有相信,只是他自己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陀教导我们说,如果能够以至诚心来修学念佛,当我们遭遇到种种恶劣不清净的因缘的时候,就能够远离这些境界,并且增长慈悲以及智慧。所以,我们在究竟成佛之前,都应该时时要记着念佛而不间断。有许多佛觉得,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非常的困难。在这方面,我会的善知识所倡导的无相念佛,有非常详细的修学次第,很容易就可以上手,而且能够让修学的人具备动中定的功夫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