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就是因为有这样子的一个这个中道观,所以能够发起般若中观空有不二的这样子的一个智慧。那也必须要有这样子的大乘唯识,才能够大乘一切种智的修学。如果没有唯识妙义,那大乘菩萨悟了如来藏以后,所要修学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法呢?如果没有唯识含藏一切种子,让我们修断一切染污习气,乃至于修断习气种子随眠,乃至于成就一切种智到佛地究竟,那这样子悟后不是就是已经成佛了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语心品之四〉里面也这么说:【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心为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切种智是指有关八识心王的一切种子的功能差别的智慧,一切种智的修证过程,是在触证如来藏的基础上,循序修学,通过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种智——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的修学,最后断尽变易生死而成佛道。佛地真如唯带旧种,究竟清净,故成佛后不受熏习。菩提道依一切种智别于通教之外建立五十二阶位:十信心:即信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七住菩萨证悟第八识之后,方能现起中观智慧,住于中道观行之境。然中观并非大乘佛法修行的顶点,中观乃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所含摄,此后尚需进修唯识种智。七位菩萨证悟自心藏识,起中道观行以后,复于内门广修六度万行而起胜解与胜行,复进修十行、十回向位,熏修三转唯识经已,发起少分道种智,如此才能进入初地。菩萨入地后,进入修道位,始修地上菩萨应修之唯识种智,初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佛言:我法身者,清净无比,种种妙相,无量智慧,无量自在,无量功德,难可思议,一切众生,皆蒙利益,百千万劫,说不能尽。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一切诸法不摄法身。《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从理体上来讲的,也就是站在第八识的角度来看,蕴处界等一切法皆因第八识而有,从属于第八识,且第八识和蕴处界诸法非一非异,故名一切法皆是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一个懂得依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一定常对于自身智慧之不足而深感惭愧,且一定会谨遵佛诫,绝不会轻贱般若之体──阿赖耶识,也不敢稍稍轻慢于活我法身慧命之恩师。更不会如2003年退转于阿赖耶识的人,轻贱禅三所发起的般若实相智之功德而说出「般若实相智可以从观看Discovery中获得」之痴话。诚然,对悟后依阿赖耶识「如理作意」的人来说,Discovery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应酬式的微笑」虽然是社交的微笑,不是全然发至内心的微笑,是意识伪装的,但它仍然有助于人际互动的润滑,当我们经常微笑,意根的思心所是会改变的,到最后我们的微笑不但会变成「真正的微笑」,它也会是一个慈悲的微笑,也会是一个智慧的微笑,这是透过意识的「别境慧」所转化而来的。我们应该善用意根的特性来修行,从所谓的「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观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且一般西医熏习西方医学久了以后,往往有职业傲慢,对于佛教的教理不乐信受,关闭了另一扇生命智慧之门。但是,意识是否真的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只依头脑的存在而存在?事实并非如此:先回到断灭论来讲,断灭论是无法成立的,因为一直都有修行人在禅定中见到自己或他人的前世;也有人在被深度催眠时,可以回忆过去世的情景,这都证明确有过去世的存在。又从许多事相中,譬如出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疏:《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根据经中世尊的开示,虽是五逆十恶之人,只要他临命终的时候,因为过去世种过善因,今生能遇到善知识教他忏悔念佛,还是有机会得蒙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以及无尽的智慧,摄受往生极乐世界下品下生,因此得脱离三界轮回之苦;然而这样的下品下生者,需于莲花中住十二大劫(极乐世界每日相当于娑婆世界之一大劫)才可出离莲花,然后再继续修学菩萨法道;因此往生极乐世界虽然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证悟法身,即可现观如来藏不离烦恼而自体清净,这就是有关空性的智慧。再如《金光明最胜王经》(义净三藏译)卷一载,尔时佛告妙幢菩萨及诸大众言: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梵网经古迹记》卷上,太贤法师亦如是说:一心者名如来藏,谓众生心似生无生之性寥为一心之海,似生之相流成六道之波。……然色声等唯如梦尘,除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想(由受生想)思(想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精进的功能义理就是要断除恶业、修集善业,而明心亲证如来藏之功德,正是大善业,不单能够令人断除三缚结成就初果解脱的功德;同时能够令人生起般若实相智慧,非凡夫、声闻罗汉所能够了知和想像,依止此般若实相智慧可进修而成就佛道;也能够依于亲证如来藏的智慧而救度众生一起修行此大乘胜妙法,住持佛陀之而不被佛门凡夫、外道所破坏,由是之故,必须精进求证如来藏之明心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二乘圣人所证得二种涅盘之本质,既然仍是大乘法中所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仍以本来性净涅盘为体,而此涅盘复是阿赖耶丶异熟识性所显,当知二乘圣人所入无馀涅盘境界,其实仍然是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只是二乘圣人不能证得第八识,是故不能了知何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是故不能了知无馀涅盘中之实际境界,是故不知法界之实相,不能通达般若智慧,不知菩萨智慧。由是缘故,说阿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为了救护被邪见所误导的众生,以无比的悲心和深妙的智慧,撰写《宗通与说通》,来阐述世尊所说成佛之道的正义,普愿善根福德具足的菩萨们,都能因此书而离开邪见罗网的笼罩,大步的迈向成佛的康庄大道。末学很高兴能够再次的在这里和大家见面。在前面的一个讲次里,由本会郭正益老师为大家讲述弘法与——从宗出教单元。今天我们要从第五章为大家宣说三界唯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力,互相配合,然后才能进入三果或四果境界。要进入三果断五下分结的时候,有他的次第在。断五下分结是说断三缚结后继续再断贪欲,后断瞋恚,连同前面三缚结,总共是五个结。三缚结断了之后,再断贪欲、瞋恚,就是三果人。断贪欲而不断瞋恚,或者断瞋恚而不断贪欲就不是三果人,只能称 | admin 2018-07-21 |
|
|
这就是说你要有智慧去观察:什么人是习种性人?什么人离开习种性而进入性种性了?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就说:「开悟了,当然就是圣人嘛!」这是从外道的境界上来讲:明心的人就是圣人。从一般佛门中的凡夫来讲,明心的人也当然是圣人;但是在大乘别教里面来说,明心以后仍然还是凡夫,叫做「内凡位中的贤人」,还不是圣人,因为仍只是三贤位的贤人,还没有进到初地圣位。如果这样 | admin 2018-07-21 |
|
|
在上一集由正纬老师解说了十信位的修证,菩萨修集满足了信位的福德以后,进入十住位来修证;十住位,按照次第从初住位到六住位,菩萨所应修学的内容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密多。要修学这六度波罗密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饶益诸有情,第二个是要对治诸烦恼。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 | admin 2018-07-21 |
|
|
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可以获得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住位的智慧与解脱功德受用。根据平实导师书中所开示,已入地菩萨所悟的佛性功德,在初地满心时可以亲见自己所看见的六尘境界,全都是由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现,所见的六尘境界都不是外相分的六尘,只是看到自己的如来藏以佛性显示出来的六尘,不是真的看到身外的六尘境界。犹如镜子面对色尘 | admin 2018-07-21 |
|
|
然于秽土行菩萨道也有积极的一面,秽土逆境多,有利于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资粮,故《佛说无量寿经》载,佛告弥勒言:“汝等于是(娑婆世界)广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是故于娑婆世界精进修积福慧资粮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