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有人是努力修行而把六度万行确实加以实行,可是实行的过程中,由于证与不证而有差别;在般若的亲证上面无法确实取证,就是有修而无证,就入不了七住位,最多仍只是信不退的贤人而已,仍无法如实的安住——不能起忍——不能证得阿赖耶识,也不能生起本来无生之忍,还是属于信不退的贤人而已。第七住位的菩萨们都能认定阿赖耶识是常住法,不会再有怀疑、有所 | admin 2020-06-08 |
|
一般人学大乘法的状况都是有退的,所以有许多人第一年学佛很欢喜,每周休假日就往寺院里跑,真的是精进;两年后则是一个月去一遍,三年后就不想再去了,已经完全回到世间法去了。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以前是多么精进,真是想不到;这就是还没有具足信不退,对三宝的信心忽然间就全部退失了。到了下辈子,遇到了佛法时又会努力精进个几年,然后又会退失了,这就是信不退的修行还没 | admin 2020-06-08 |
|
譬如离念灵知心喜欢长住于定境中,一直都想要住于定境中,这就是别境心所有法的「欲」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于定境中时,对定中境界能了知,也了知这境界与以往曾经进入的定境相同,这就是别境心所有法的「胜解」心所。又譬如定中的离念灵知心往往忽然想起某件事,所以会打妄想,这就是别境心所有法的「念」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在初禅定境中时,忽然忆起曾经常常住在此 | admin 2020-06-08 |
|
八解脱又名九证法,八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贪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 | admin 2020-06-08 |
|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的心中,这六尘、六入就会产生六识出现。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这十八界法、十二处法、五蕴的法、六入的法都是虚妄性;在小乘法中,佛所说的是十八界空相(不是空性),为什么讲空相?因为这十八界法都是无常败坏之法 | admin 2020-06-08 |
|
大妄语故,诽谤真善知识正法故,便成就无择地狱重罪,佛子慎之!慎之!真如非虚空中之能量,亦非众生共有虚空之能量--------平实导师《生命实相之辨正》 | admin 2020-06-08 |
|
大妄语故,诽谤真善知识正法故,便成就无择地狱重罪,佛子慎之!慎之!真如非虚空中之能量,亦非众生共有虚空之能量《生命实相之辨正》禅宗的公案,就是要让人证悟真心的最直接的法门;把祖师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或是祖师帮助别人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禅宗的公案。我们先来说明:禅宗的公案是从哪里来的?首先要讲娑婆世界的第一则公案:有一天,佛上了座,刚好有梵天供 | admin 2020-06-08 |
|
二乘人取无余涅盘,是把色法灭尽,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世的色身;但是菩萨、诸佛修证佛菩提而证得解脱的色身--有色法,但是这个色法也是解脱的。他不灭尽色法,他将有为的色法转变成为无漏的有为法,以无漏有为法继续修行菩萨道,最后成就究竟佛道。成佛以后也不灭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来度化众生,直到众生全部都出离生死,然后自己才会进入无余涅盘--永灭未来色。而这种色身 | admin 2020-06-08 |
|
法无碍要怎么修?有很多人持咒,咒又叫陀罗尼,陀罗尼叫做总持,总持就是要让你修学诸法而不漏失——念不忘失,所以持咒时要了知它的意思。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 | admin 2020-06-08 |
|
法无碍的修学之后,你还要知道这些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如实的证解,如实的了知,这样就是义无碍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大乘无我观》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的方便善巧与名相及修辞,具足显示出这些法以及法的正义,这样就是词无碍。词无碍的修学,主要是在因明学:宗、因、喻、破、结语等五个法上来建立,也可以再加以细分而更细腻。破外道的时候以宗因喻等方法来破他:你这个法不对!再举出 | admin 2020-06-08 |
|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圆敎天台宗对如何是佛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天台宗对于佛有六即佛的说法。所谓的六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以及究竟即佛。在说明理即佛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什么叫作名字即佛。譬如当大家开始学习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说我们每个人身中都有真如,也有佛性,所以在理上来说,我们跟佛是一样的。当我们听说自己身中也有未来的成 | admin 2020-06-08 |
|
诸位来到这里,我看你们的真如佛性,了然清楚;我们看那些俗人们,连听都没有听过佛法的人,他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他们在理上也是佛——是因地的佛,也有这个理体,所以叫做「理即佛」。《大乘无我观》理即佛者:涅盘即生死,菩提即烦恼。谓众生身中本有涅盘法性---如来藏不生不灭,而众生不知;众生身中自有本觉,离见闻觉知,本性清净,而众生不知;烦恼客尘染 | admin 2020-06-08 |
|
悟前这个阶段是在唯识五位的成佛之道当中的资粮位与加行位;在你还没有接触到能使人证悟的法门以前,都是在资粮位里面修集资粮,虽然也说是菩萨六度万行,其实所行的六度,都是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大乘无我观》 | admin 2020-06-08 |
|
悟前这个阶段是在唯识五位的成佛之道当中的资粮位与加行位;在你还没有接触到能使人证悟的法门以前,都是在资粮位里面修集资粮,虽然也说是菩萨六度万行,其实所行的六度,都是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然后你把这个加行位,也就是我们所教的正知见都熏习了解了,你可以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 | admin 2020-06-08 |
|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大乘无我观》《瑜伽师地论》卷81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 | admin 2020-06-08 |
|
当你以七住十住的如幻观,以及十行位所成就的阳焰观,你再进一步来修学观察,如实的去观察:能取的我、所取的境,就是「我」的全部了;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人,在人间全部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离不开这六种,无法超出这六种;而这六种法当中,就是我们能取境的心,在这六尘万法里面混来混去;乃至我以这个如幻观、以这个阳焰观,在修菩萨六度万行的时候,其实 | admin 2020-06-08 |
|
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法才以及王子舍利弗,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曾明心过,因为没有善知识摄受,遇到恶因缘,退失佛菩提,落入凡夫不善恶中,所以不名习种性人。由此可知,明心的菩萨仍然会退失的,无法成为七住满心菩萨。如果有人 | admin 2020-06-08 |
|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但是先要有一个条件——如梦观的现观。因为你要发起道种性,如果没有如梦观的成 | admin 2020-06-08 |
|
解脱道中狭义的心解脱,是於佛法生起净信而断我见、三缚结,并且经过了二果的薄贪嗔痴境界,再努力修断欲界爱,已经解脱於五欲缠缚而发起初禅了,已经解脱於五欲的系缚而远离欲界的受生,是三果的实证。慧解脱,是进而断除全部我执的无明,证得慧解脱的解脱功德,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广义的心解脱之中,又有数种差别:一者正智心解脱,二者净信心解脱,三者无碍心解脱,四者漏尽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