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世尊!当云何修?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敌万八十伊罗缽那香象之力,众生乐见无有厌足,是名身胜。云何如法住胜?如来既自得利益已,复能怜悯救济利益无量众生,是名如法住胜。云何智胜?如来所有四无碍智,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 admin 2020-06-08 |
|
虽然仍只是凡夫僧,但你还是不能轻易的批评他,只能从法义上来讨论他的说法。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声闻僧呢?这是不受菩萨戒的声闻僧,我想应该是没有!因为佛门中的出家人都是兼受菩萨戒的,所以出家受戒时才会有三坛大戒嘛!可是这些已受菩萨戒的出家人中,心态确实已经落到声闻僧之中的人,其实并不少;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已经落入声闻僧的心态中,而且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声闻僧、 | admin 2020-06-08 |
|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为佛陀所宣讲的三法印,不论是大小乘佛法中的一切典籍或论著,如有违背此三法印,即不名佛法。佛陀所宣扬的大小乘法,无不是围绕着三法印来谈,从证悟的菩萨观之,原来本为一佛乘,无二亦无三,但因众生根机不一,故世尊分为三乘说法。有许多佛弟子错会三法印实际内涵,因此有必要说明。世尊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 | admin 2020-06-08 |
|
此为贪着及广修双身法的西藏密宗师徒,应该特别警惕的,因为藏密无上瑜伽双身法的三昧耶戒乃是藏密祖师自创的,不是佛戒。双身法的修习更是严重的破戒行为,乃是师徒乱伦、母子乱伦、父女乱伦、人兽乱伦的;p75已受声闻戒而与任何人合修双身法,或是已受菩萨戒而与配偶以外者合修双身法,死后必下无间地狱。二、贪习交计:贪求的习气不止而互相交错,彼此吸揽不止,就好像人的 | admin 2020-06-08 |
|
佛有应身化身,依有情得度之缘而现化身,或数分钟、或数小时而灭;有时示现应身,譬如卢舍那佛之示现释迦牟尼佛,与有情同现生死饮食之身,方便度入佛法,现入无余涅槃,故有八相成道以示人间,此等名为应化之身。化身佛者庄严报身及真如,为度众生而现色像,或数分钟或数小时数天而灭,唯是影像,无有形体。应身佛者为某界有情得度因缘成熟而示现受生成佛,说法涅槃,是名应身 | admin 2020-06-08 |
|
法身者,谓佛真如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法相应,不忘不愚一切法,能以无功用行而了一切有情心行。法身佛不说法,无色无相,唯佛与佛乃能具知,证悟之菩萨随其悟之深浅,知其多少。---------楞伽经详解第一辑p270智慧佛能说法度众,化身佛多示因缘,很少说法,不名智慧佛;应身佛多说二乘法,二乘法说已,复说大乘法之总相,少说一切种智;此是智慧佛,以应身住世时 | admin 2020-06-08 |
|
止就是心的决定性,这定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觉知心对于法决定不疑——心得决定,其二是觉知心降伏烦恼而能制心一处,住于一境之中而不动摇,这也叫作止;止,又名奢摩他。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经心得决定而不疑惑了,这就是依于观行 | admin 2020-06-08 |
|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知见二第16集佛法中之两大甘露法门(下)》张正圜主讲佛菩提具一切智及一切种智,至高无上,故名为大。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mdash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大乘菩萨他要证二乘人所证的这个三三昧以外,大乘菩萨还要亲证另外一种三三昧,仍然是称为空、无相、无愿三昧,这就是要再亲证如来藏;亲证以后观察如来藏的真如体性,看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是离见闻觉知,于一切法皆无所得;无形无相所以是空,空故无所得就是空三昧,既然空无所得,所以于一切法当中无相,既然无相,还需要再起心求愿吗?无愿而求,自然就不会起任何的希望, | admin 2020-06-08 |
|
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二乘三三昧)接下来我们就分别来看,大乘法中的这三种三昧:第一个空三昧,这个空 | admin 2020-06-08 |
|
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谓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虽然有无量的百千三昧,但是三三昧是趣向涅槃解脱,这里面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因此佛世尊特别要把它标示出来,而施设这个三三昧,目的是让修学者容易掌握重点。以上我们大致了解三三昧的定义跟目的之后,我们先来看二乘法中的三三昧:第一个就是二乘法 | admin 2020-06-08 |
|
那我们有六个识每个识各有六个身,所以总共就是六六,把这样的东西叫作六六身或者叫作六六法。这样的六六身它其实都落在觉与观的境界里面;一般的人心中所知、所觉、所显现出来的全部都是这样,都落在这样的六六身里面;而任何一个识祂都一定会跟意识相应,都是意识相应的境界;意识心的本身又是众缘和合而有,祂是意法为缘而生,意根触法尘生意识,这样的道理呢在《阿含经》( | admin 2020-06-08 |
|
又名:真如(《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宝积经》),法身(《华严经》《法华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宝积经》《增一阿含经》),为大乘第一义谛丶胜义谛之根本。念佛净土法门所说的自性弥陀丶自心如来,即是此如来藏,以如来藏中藏如来,能成就佛果故。在《阿含》诸经中,即是识入胎之识(《长阿含经》《中阿含经》)丶齐识而还之识(《杂阿含经》),以《阿含经 | admin 2020-06-08 |
|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狐疑断,于法僧狐疑断,是名比丘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诸圣弟子,皆悉不从向于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作苦后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小乘《杂阿含卷六,第一三六经》)略释:......【诸比丘们!色身是常?还是非常呢?答曰:色身是无常,世尊!佛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果报殊胜>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果报殊胜> | admin 2020-06-08 |
|
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所以这样的见解,也是落入了戒禁取见。还有一种人,他只坐,不躺下来睡觉,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不倒单;只坐不卧这种苦行,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施设了这样的戒禁,当然就是戒禁取见。再来说食自落果戒,有人认为:我只要这一辈子都不吃树上摘下来的水果,一定要吃从树上自己掉下的水果,这样吃一辈子,死后就可以得到解脱;这样的一个 | admin 2020-06-08 |
|
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此二种一阐提,何等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菩萨摩诃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舍一切善根阐提。何以故?大慧!彼舍一切善根阐提,若值诸佛善知识等,发菩提心,生诸善根,便证涅槃。何以故?大慧!诸佛如来不舍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大慧!菩萨一阐提,常不入涅槃。--------《入楞伽经(卷二)》<集一 | admin 2020-06-08 |
|
由于如来藏的这种异熟体性,不是现世就受报,所以致使少数性障深重、邪见深重的人,以为善恶因果、六道轮迴之说并不是真实存在,只是为了教化社会所假造出来威吓愚夫愚妇的说法,根本就没有善恶因、果报的存在;所以即使干了恶事,来世仍然会出生为人,所以他就勇敢的造作恶业。像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只为了眼前极短时间的小利,却要在未来世长劫在地狱受无量的苦果,这可以说 | admin 2020-06-08 |
|
可是声闻佛法所讲的慢,并不是这样子,声闻佛法讲的慢就是讲乐于自我存在,也就是说意识心乐于自我存在而不肯消失,导致轮回三界生死。那我们就以四空定来说明好了,譬如说你到了空无边处,也就是说你心能够觉知十方;既然能够觉知十方,代表你的意识心仍在,我慢也会存在;你要舍,否则无法转进;舍了以后就转进到识无边处。所谓识无边处就是发现到,过去的识种无边、现在的识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