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在定力还不太好的时候,心中的忆佛念常会被妄念打断,此时不须懊悔,再捡回来忆佛的念头就可以了。如此坚持锻炼,定力渐渐增强,心中趋于清净,不喜攀援,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听到口中的佛号声就会觉得是一种搅扰,此时便可以停止口中佛号的诵念,改为在心中持名念佛,不出声,这个阶段,叫做心念心听。同样,心念心听的时候,关键也在于一定要有忆佛的念在。如此继续锻炼,慢 三摩地

2018-07-23

过随的练习,妄想还是不起的话,这时就可以让心止住,也就是让心在清清明明,不打妄想的状态中保持下去,这就叫止。修止一段时间后,如果妄想还是不生,就可以开始观察无妄想的心中一些微细的境界,然后在一个微细的境界中安住,看住它,这就是观。观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有更微细的境界,我们就进一步去观这个境界,如此步步深入,微细再微细,就会从持身不动、心得粗住的欲 三摩地

2018-07-23

色界天人已断除欲界之贪欲,没有了男女欲和饮食等欲,但仍有色身,只不过色身没有男女之别,均为中性身,而且没有内脏器官。四空定定力与四空天相应,具备四空定定力且福报具足的人,死后可以分别往生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四空天属于无色界天,无色界天人不但离欲,而且由于其已断了身见,不再执着色身为我,敢于舍弃色身,所以没有色身,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些缺乏修定验的人会以为这种状态与修定差不多,甚至会以为如果能常保持在这种状态中定力就会得到提升。这种想法其实是种误解。看书的时候用心专注,虽然忽略了周围境界,但其意识心其实是在书中文字所描述的境界中念念变迁,攀援不定,这与修定时心定止于一念,不缘其他境界是完全不同的,仍是散乱心,不是定心。在这种状态下时间再久,也不可能锻炼出住心一处的定力,更 三摩地

2018-07-23

修除烦恼习气的方法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多读佛、多听法,多思维中所讲的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多思维贪嗔痴等烦恼习气的害处等等,然后对照这些去思维自己的各种习气是否正确,很多牵挂是否必要。慢慢地就可以吧一些烦恼放下,习气淡一点,定力也就容易进步,因为修定的时候心不那么散乱不定了。另外有些人,烦恼习气似乎也不重,定力也很强了,能够在未到地定中保持很 三摩地

2018-07-23

外道修行四禅八定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为目标,他们不修声闻的无漏空智,也不修缘觉的缘起智慧,更不修菩萨的大乘无生智,所以即使已修得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仍然不免要轮回生死。声闻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修四禅八定到了无色界顶的时候,他们依照所悟的声闻无漏的智慧而证入灭受想定,成为大阿罗汉。大乘法里面菩萨修行到了一定位次后也要修四禅八定,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解释是对禅定概念比较准确、全面的解释,但在长期的佛法传承中,禅定一词常被用作四禅八定的简称,或作为定学的代名词,所以延袭到今天,禅定的概念已基本偏于定的解释,而缺失了审虑的含义。但是,为了随顺大众的这种用语习惯,本文在讲到禅定一词的时候就专指单纯的修定之法(定学),而讲到禅宗的禅时,则用禅法禅悟禅慧等词语来表述,以示区别。(原标题:什么是禅 三摩地

2018-07-23

《占察善恶业报》中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有这样的开示: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 三摩地

2018-07-23

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就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心得决定而不疑惑了,这就是依于观行而产生的心得决定的定,也是三摩提——三昧。(原标题:三摩提_三昧)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或者犯瞋,这叫做行有退。行不退是说他修行的过程每天都不退失掉。一个人明心之后,断三缚结了,有的时候还会有行退的现象,但是他所证的果位一定不退。行不退之后如果再往上进修的话,就到念不退,那就难了。那就是说起心动念都是修行,念念不退。行不退的人有的时候还会起一个念:这么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或者犯瞋,这叫做行有退。行不退是说他修行的过程每天都不退失掉。一个人明心之后,断三缚结了,有的时候还会有行退的现象,但是他所证的果位一定不退。行不退之后如果再往上进修的话,就到念不退,那就难了。那就是说起心动念都是修行,念念不退。行不退的人有的时候还会起一个念:这么 三摩地

2018-07-23

修三摩地需要断夫妻正淫吗?亦即心与身俱不淫,如下列佛所说?或是需要某一更深阶段才要断?《大佛顶首楞严》卷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百千劫,只名热沙。………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妙悟、皆是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定力缺失之人心思粗糙,无法按照佛教论和善知识开示的知见去做各种深入的观行,无法深观,便难以真正理解和领受佛法中所蕴含的智慧,这种人学佛一场,最终只是积累了一些名相和佛法理论,无法借助定力进行深入的实修而获得智慧和解脱的大利益。并且,这类人往往自认为掌握了很多佛法知识,易升起大慢心,而对佛法做种种自以为是的意识情解,生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说法 三摩地

2018-07-23

楔子1、佛法中精进的定义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3、六度中的精进度4、善心所中的精进5、论语录中的精进事例6、精进辩与德乐止的故事7、难陀比丘速证圣果8、禅关策进中的祖师故事节录9、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10、铁山瑷禅师普说11、古拙禅师示众12、精进的义理辨析13、正精进与邪精进14、身精进与心精进15、精进的四句差别16、总结精进17、附录a、大乘百法明门论b、禅关策进节录--- 三摩地

2018-07-23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卷2中有开示:【复次,慈氏!当知即是菩萨摩诃萨修大乘行发五种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mdash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些人的福报好,是因为他前世已修了很多福德,所以他这一生就有很多很多的福报,即使他碰到一些问题或环节的时候,也会有贵人去帮他转折。但是我们就不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这时候,我们就要安住,不要把自己拉得太紧,当然也不能放得太松,藉由的正知正见,来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不应该自艾自怜,而应该把它化为动力,再持续精进。另外菩萨虽然不会爱惜自己的身命,因为我们都知道,我们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他在先前谤过,或者在过去世诽谤了,或者是曾动手、动口破坏,因此他一日一修学了义究竟法的时候,障碍就开始出现了;这就表示他的缘还不够,他还得在护持了义究竟正法上面,多作福德,得要向外人宣示了义究竟的胜妙,得要每天在佛形像前努力忏悔业障,求佛加持灭罪,才能免除重罪恶业的障碍而顺利的修习了义究竟。有的人则是由于福德不具足,也会产生障碍;有时候出现的 三摩地

2018-07-23

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法之一,精进的道理是要精勤地去断恶以及行善,也知道五根中的精进的道理,也知道六度中精进度的道理,我们通过精进的修学,而达到断除恶业以及染法,增长善业的修习,直到成佛而断尽恶业染法和善业的修习。精进的事例中,声闻法的难陀比丘的精进思惟修学,一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果,而菩萨法中大精进菩萨的事例则不相同,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卷11):“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 三摩地

2018-07-23

《增壹阿含》第三十八卷,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四十三之三:【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界,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至江水侧。尔时,世尊见江水中,有大材木为水所漂,即坐水侧一树下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木为水所漂乎?」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世尊告曰:「设当此木不着此岸,不着彼岸,又不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所捉,复非为非人所捉者,复非为水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