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5]如来藏是缘起性空的必要前提表面看来《金刚经》似乎在阐述“空”,但是佛特别在此经强调并非断灭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经文如下:【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因为有如来藏的不生不灭,善恶业的种子才能带 admin

2018-12-27

html第01集学佛的目的(一)正源老师主讲第02集学佛的目的(二)正源老师主讲第03集佛法之实修与念佛正源老师主讲第04集略说各种念佛法门正源老师主讲第05集念佛法门之殊胜与禅净圆融正源老师主讲 第06集三资粮之信正礼老师主讲第07集三资粮之愿正礼老师主讲第08集积集世间福德之行正礼老师主讲第09集受持三归之行(一)正礼老师主讲第10集受持三归之行(二)正礼老师主讲 admin

2018-12-23

”   佛经这里说:【不会是菩提】,而一般我们【会】知道事情的这个见闻觉知的意识心,就一定不是这个【菩提心】。这个【会当下】明明白白的见闻心,其实也就是意识心,而这心就一定不是佛说的【菩提心】,这样说的人也一定是开【误】了,而不是开悟。   再给您举一个例子。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 admin

2018-08-20

如是第三灌顶之时,随力所能持菩提心,不能持时,徐徐放舍,从水生中持味取起,由真实见饮三昧耶自性大菩提心。”——宗喀巴法师《密宗道次第广论卷十四》,亥二断诤。那么,第三灌顶怎么灌?就是上师与女性交合后,让弟子再与上师结合一次。原文如下:“酉三慧智灌顶戌一明慧智灌顶“秘密灌顶之后,弟子先以〈菩提金刚〉等文,请白师长。师长次以前 三摩地

2018-08-16

反对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不提断我见,不提解脱道,不提如来藏法义,胡说其他法门都是杂行。稍有基本佛学知识的,都能看清日本真宗本愿法门是违背佛教经典的邪门外道。已给日本佛教带来不可挽回巨大灾难,如今又把祸水引向中国祸害更多人,而净空正是其忠实代理人。2、净空在视频中承认:他是一个天生的太监,而 佛陀明确开示此类人不准出家,要“灭摈”(发现 admin

2018-08-16

上次说到,菩萨具足福智庄严之后所生的七个法相中,谈到第五个法相:获菩提心。讲的是在亲证了佛菩提道的时候,也会分证解脱果,而这两者其实是汇归于唯一佛乘之中的。接下来谈谈第六个法相是:心不放逸。因为菩萨有了上次所说的自知罪过,一直到获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能够自我督促而继续地向前迈进。为什么这么说?当菩萨有了获菩提心的功德之后,他又看见了自己另外一方面的罪 admin

2018-08-15

但是我们不应该因此气馁,因为真正发菩提心而自他庄严的菩萨,是一直都会受到善知识乃至诸佛如来的眷顾,这真的是何其幸福哉啊!今天就说到这里。阿弥陀佛!(原标题:什么是“菩萨的庄严”) admin

2018-08-15

菩萨又如何发大愿才是有智慧的人呢?这边我们再看一下这一段经文,佛云:“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切共之。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谘问深法,受持不失。”(《优婆塞戒经》卷2)这一段经文佛开示了说:“大菩萨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身业、口业、意业都是要造善业,不可造恶业来损减福德;而他 admin

2018-08-15

受持三归依之后,并发起四宏誓愿,这是发世俗菩提心,因为初步的理解到,在佛门之中的菩萨修行,心中时时刻刻常生大乘善信,虽然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而诸佛是已成之佛,勇猛的发菩提心。菩萨心中琢磨著:自己如何能像佛一样,一切功德圆满,具足一切的福与慧的福慧两足尊呢?于是便发起了广大的誓愿,想要成就无上的佛道,断除无尽的烦恼,学习无量应学未学的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 三摩地

2018-08-10

】 9、《大方广佛华严经》【以不可尽诸方便  回向无尽如来藏发起无上菩提心一切世间无所依普至十方诸世界于一切众心无碍方便启导众生心悉令出生佛菩提…………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决定解知众生界。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界。本性无实。知一切众生界。悉入一众生身。知一切众生界。悉入菩萨身。知一切众生界。悉入如来藏。知一 admin

2018-08-09

第一世进入初住位,又称为初发心住,因为已经住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了;此后虽然每一世都有隔阴之迷,但一遇到佛法以后,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种子又会现行,而初发心住时的作意仍然会在,但已经不是初发心住了。乘着发菩提心求一切智的福德,再进一步外门修学六度,六住圆满之时,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参究而一念相应,就进入内门的七住位了;所以假如没有因为不退于发菩提心 admin

2018-08-09

《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卷上提到了: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世尊开示说:从初 admin

2018-08-08

」六入不会者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既然不会六入,当然就于六尘、定境法尘都是不知的,为何又说「知是菩提」?以意识之差别境界思惟揣测者,未亲证自心如来者,往往曲解真实意涵,或是不敢两者一起解说,而只能单取其一而说。以意识之一念不生心境视为悟者,就会说:一念不生之当下不了别五尘及五尘上面之法尘,所以当时六入不会;但是一念不生之当下却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又很灵 admin

2018-08-08

当这五心逐渐坚定,也就是相信依于自心如来藏,并且在诸佛菩萨的护念以及教导之下,确实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逐渐生起了大作用力;将来在十信位满心的时候,就能够初次的发起大菩提心,并且发愿朝向佛菩提道来迈进。譬如,世尊在《杂阿含经》当中有过这样子的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 admin

2018-08-07

《大方广佛华严经》当中有偈语说:“菩萨初发意,直心大功德,于佛及法僧,深起清净信,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我们曾在第一集当中说过,如果一位佛弟子,他能够勇于发大菩提心,乐于在三界火宅之中,以三大无量数劫的久远修行来自度度他,共同求得究竟圆满无上佛果的有情,我们就可以称他为菩萨。佛陀也在《优婆塞戒经》中说,&ldquo admin

2018-08-07

如果十信位修学圆满的话,就能够发起大菩提心,开始努力修学六度万行,发愿成佛,而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第十信位是愿心。愿意利益众生、愿意修集善法、愿意成就佛道等等。当愿心能够成就之后,就自然能够发起菩提心,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并且进入初住位,开始乐于行布施等菩萨行。例如,世尊在《菩萨善戒经》中说:“初发菩提心时,名发心发愿;为利众生生人天故, admin

2018-08-07

尤其像某个附佛法外道,以古代邪师所编纂的《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作为教材,号称是引用佛经以及诸大菩萨的论典所编辑而成的;但是他们否定了佛菩提的核心第八识如来藏是真实法,那么他们所说的菩提以及菩提心,早就已经成为空无实义的戏论了。他们的作为都是要把学佛人转入欲界五欲法当中,让人永远在三界火宅之中流转的邪法。古德有说:“邪人说正法,正 admin

2018-08-07

从近的因果来看呢,它是障碍受用人天妙乐果,因为十不善业所受的果报,它是在三恶道中;再看远一点,未来无量世,那就障碍有情长养善根,进而发菩提心修证无上菩提果。因为在三恶道中受的这个业,本身它只是受苦或是愚痴。为什么会不断地造作三恶道的业呢?也是因为贪、瞋、痴的烦恼深重,贪、瞋、痴的烦恼深重之所以会持续地长养、持续地熏习,主要是不能相信善因能够得到善的 admin

2018-08-05

因此菩萨们除了发菩提心,也应该以救护众生及住持如来正法为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不会辜负佛菩萨的教导与慈悲之护念。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36集 (原标题:正法的衰灭与久住) admin

2018-08-05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经中说这时大梵天王就起身合掌,恭敬地请求观世音菩萨开示这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的形貌状相。陀罗尼如果就只是咒语文字,怎么会有形貌状相?大梵天王的请问不是很奇怪吗?可是观世音菩萨却赞叹大梵天王,说他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并且详细为他开示:“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 admin

2018-08-04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