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假使帮助他明心了,他却这样子想:这不可能是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而又不作主,你们认这个心作为开悟,就是大妄语。那他就不是实义菩萨了。甚至于后来谤法的说法被破斥以后,于己身生轻想,就说:我现在全部归零,以前在正觉所悟的智慧境界我仍然不承认是真的开悟。我将在一大阿僧祇劫以后才会证得初地真如。那也不能算是实义菩萨。因为明明已经证得如来藏了,却妄自否定,而又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不能弃舍三界境界,当然就有一个三界中的我存在;有我,就有了对境界的觉知性、了知性在,就是六识中眼识见色、耳识闻声、鼻识嗅香、舌识尝味、身识觉触及意识知法的见闻觉知性;这六个了知性,在三界中或者具有全部——如欲界,或者只有一部分乃至少部分。如色界初禅等持位虽然仍有全部六种觉知,但二禅以上等至位中离五尘觉观而仅剩意识,等持位中也无鼻、舌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于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心可于死后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此即欲界有情之身见我见,亦是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也。三缚结所断之疑见,乃是因于已断欲界身我见故,对于欲界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无复生疑,故名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七住菩萨是站在真如的角度来看待色身、来看待见闻觉知心、来看待时间空间,七住菩萨所观察的一切事、一切物,都会跟苦、空、无常、无我相应。因为照见自性真如,它的真实、恒常不变,再来对照色身和受想行识,就会发现:识阴的七识心——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全部都是虚妄;有念的觉知心如幻,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离于我过就是说,如来藏的自身虽然能够变现我们的色身和七转识,使得我们具备见性、闻性、觉性、知性及处处作主性;但是如来藏自身从来都不返观祂自己的存在,不起六尘中的证自证分,不觉得有自我存在,完全无我性,离于六尘的见闻觉知故离于我性。而祂也不贪着自己所变现的六尘中的一切法,从来不曾落到我所里面。所以祂是离于我与我所的实相心,当然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八个兄弟共一胎指的就是八个识;一个伶俐一个呆,伶俐指的就是第七识,呆的就是指第八识,祂离见闻觉知;五个门前作买卖指的就是前五识,祂在现前境界作分别;一个家里把帐开指的就是意识啊。菩萨明心后,对禅宗的公案、二转、三转法轮的经典渐渐看得懂了,然后以真见道的总相智为基础,深入相见道的别相智,于别相智,深入诸地修道种智,最后圆成一切种智的究竟佛。然而,坦特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七转识是心,非形非色,既无物质,云何能触外相分之物质五尘境?故必须由心所变之内相分,似有形色,七转识见闻觉知、了了常知之心,方能接触。由此知必有如来藏。人在世间生活必然有见闻觉知之心,有了了常知之心……,种种名相所指的心皆不离知、觉、观、照,这些心在佛法中名为见分,即是七转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末那识)。因能知、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无明,所以众生不知道自我的虚幻性,不知道这个我是依赖各种因缘和合而有,总以为自己的这个色身,或以为自己的这个见闻觉知心就是真实的我,如是我见使得众生对自我非常得执着。这种自我的执着,又使众生不停地贪着世间的六尘万法,不停地造业。众生的这种自我的执着性以及生前所造的善、恶业、无记业的业种,就会产生后有,使人死了以后又去投胎。解脱道的修证就是要实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无余涅槃其实是灭尽十八界,使如来藏单独存在而没有意识存在了,全无见闻觉知了,是绝对的寂灭而不再有生死的轮回。所有阿罗汉们都是知道这一点的,这在北传、南传的阿含诸经中都还可以找到明文证据的;问题只是:不回心的阿罗汉们并不晓得自己的如来藏在哪里啊!而这个道理,其实在北传的四阿含中早就讲过了,并不是在大乘经中才讲的。这是因为阿罗汉们在世时也与菩萨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有情是有八个心识,所以他能够见闻觉知、思惟、分析、比较;当听闻到佛法正知正见以后能够思惟、分析、比较,原来这个生死之苦确实是这样子。自己能够从现量中来了解解脱是什么意涵,也能够从佛法正知正见中了解。这样子的过程,在这个见闻觉知、思惟、分析、比较过程里面,是因为有情他有自我存在的意识,自我存在的意识就会知道说,原来是我在生死轮回、我在受苦;那要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所说的三乘菩提都在说无我,大乘般若诸经中,则说之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说如是之心是实相心;说如是心从无始劫来,不曾暂起一念、不曾念一切法、不住一切法,不曾示现见闻觉知心相,说如是心乃是非心之心。在般若诸经中,佛也广说如是心之中道性。又说此心于三界六道一切法中皆是无所着心,说此心即是涅槃实相,说此心不受生于三界六道就无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很多法师、居士们解释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其实他们误会了,而且误会得很严重!《心经》所说的观自在菩萨,是指已经建立真心本来自在正知见的菩萨,因为他遇到真善知识为他开导、为他建立正知见,譬如:真心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真心本来就自在;菩萨认同及接受真善知识的教导,建立真心本来就自在的正知见去参禅。所以观自在菩萨的真实意思,就是指真善知识为菩萨建立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我们这个聪明伶俐的意识心当死后再去投胎时就会永远消失,不能到未来世,所以来世是另一个全新意识心的你,既如此,那我们在这个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上下再大的功夫又有何用?佛为一大事因缘化现于世,告诉我们生命的秘密;在一切众生的色身中不仅有乖巧伶俐能够思维的妄心,更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得以延续,乃是赖有真心如来藏的执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般人因为不明此理,所以常常以为能见闻觉知的心就是做主的心,是同一个,所以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会常常这样不能自控,不能依据自己的意愿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末那识时时攀缘处处做主,决定取舍的依据是我执习气,也就是依照过去生、今生所养成的我执习气(习性、习惯)来做决定,由于末那识能往来三世而不断灭,所以在过去无量生中养成的习气会延续到今生。因为熏习的时间如此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时七识心虽仍维持见闻觉知之功能体性(八识心王各有功能差别,不是一念不生或是将粗显意识修行成细意识乃至极细意识就可变成真心),却已了知自身之虚妄、生灭无常,本是如来藏所出生的万法中之一部分,恰如大海之一小沤而已。七识心开悟后虽仍能经验客尘,却不会产生深刻之执著与沾黏,而自然稳定地转依于真心,使自己安住于真心的清净体性上。唯有提升观照的层次而出生更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佛法所说的这个心,不光光是指我们平常最熟悉的这个见闻觉知心,更包括出生一切万法的我们的第八识如来藏心,和那个处处为我们做主的第七识心意根,人对世间一切万法乃至回归到对人自身的透彻了解,其实都更离不开对这第七、第八两个心识的了解和体认,因为它们才是出生你和这个世间的根源和动力。对于这些,你若不来佛法中了解一番,怎能知道?只有妄受因果,随性造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能被烦恼无明所遮障的心,佛法中称之为妄心,也就是你的见闻觉知心和你处处做主的意根(类似心理学界有关潜意识心的描述),你的见闻觉知心为你精细的分别筹谋,你的意根时时刻刻想要在三界保有存在感,所以执着的带着真正的你轮回六道,苦乐更迭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你所要守护的自己,所渴求被人认同、被人爱的自己。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你无常虚妄,无常所以苦,无常所以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八识在显现梦境内相分的同时,它还是继续在显示外相分的五尘境,让末那识继续接触外相分的五尘境,只是见闻觉知心不知道而已,便以为此时没有外相分五尘境。当你正在美梦当中享受美景良辰的时候,如果突然有人因为紧急事情必须唤醒你,因而摇动你的身体;这个时候,末那识在这个大力摇动的触尘所产生的法尘上,感觉它的变动太大,必须加以分别了知,可是自己的分别能力太差,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我们这个聪明伶俐的意识心当死后再去投胎时就会永远消失,不能到未来世,所以来世是另一个全新意识心的你,既如此,那我们在这个见闻觉知的意识心上下再大的功夫又有何用?佛为一大事因缘化现于世,告诉我们生命的秘密;在一切众生的色身中不仅有乖巧伶俐能够思维的妄心,更有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我们的生命之所以得以延续,乃是赖有真心如来藏的执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再举一个过失,经典里面都说真心是无分别心;既然是无分别心,祂怎么能够清楚明白六尘呢?再来说真心离诸觉观,离六尘的觉观,怎么可能清楚明白六尘呢?再来说法离见闻觉知,既然离见闻觉知,又怎么能够清楚明白六尘呢?所以只要说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是真心,这样子就违背了圣教。简单的例举两点,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一定不是真心,它一定是识阴!既然把识阴、想阴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