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那么其中的观行与实证的内容在前面的几集节目中,几位老师已经详细地解说了。佛法中最基本的轨则,也就是因缘法,例如《杂阿含经》中:有婆罗门请问世尊,至世尊所,问讯安不,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何论何说?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又白佛言:云何论因?云何说因?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 | admin 2020-02-18 |
![]() |
一切的这个行苦是:您只要有察觉到说我们五阴在三界世间里面在运行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一种苦啊!那么这种苦跟我们前面讲说,基于我们自己的立场,去观行眼前境界的无常变坏的这件事情来讲,您是不是觉得说,这里面没有办法把它接轨起来一起来看呢?是的!因为刚才所讲的对治坏苦这些状况,始终把能够感觉境界苦的那个我,跟境界本身的变坏,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个体去看;那你每 | admin 2020-02-18 |
![]() |
出离观即是观察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是佛门中极重要的观行,许多人学佛都知道十二因缘法,可是却极少有人能够从十二因缘法中得到出离观与安隐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认为十二因缘法不是很深,看不出有何胜妙之处?这是没有用十因缘法去配合观行。《长阿含经》说甚深因缘法,不是凡愚所能及,尚未断我见的凡夫称为凡,愚则是说二乘圣人愚于法界实相----法界实相讲的就是第 | admin 2020-02-18 |
![]() |
出离观就是以十二因缘支来仔细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不实,断除我见、我执的现行,因此而得以离开三界生死;或是以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为行门,依此四圣谛而作观行,观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的我,是虚妄不实而断我见、断三缚结,然后依照八正道来修行,断除我所的贪爱,因此而得出离三界轮回生死。蕴处界就是现象界,我们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是有为生灭法,有生之法将来必定会灭,不 | admin 2020-02-18 |
![]() |
佛法的本身是很清净、很单纯的,它刚开始入门的时候,就是要从我们身体、我们自己的行住坐卧里面,要从我们的蕴处界里面去观行,然后破除对我相的执着,接下来再进一步寻求开悟明心,这个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如果谈到菩萨的忍陀罗尼这件事情的话,因为弥勒菩萨讲到的是安住于法的实相,所以对于一切还没有开悟的菩萨们来讲,您是不会知道如何安住于法的实相;但是在您还没有 | admin 2020-02-18 |
![]() |
那,要具备哪些因缘条件呢?譬如说要请善知识教导基本的定力,教导三乘菩提的正知正见,教导断我见的观行,教导如何修集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教导第一义的知见,教导参禅的知见,然后等待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修行人一念相应,触证了法界实相,证得如来藏,能够现观这个如来藏确实就是经典里面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根本心;这个法界实相、这个如来藏跟世间的一切 | admin 2020-02-18 |
![]() |
在《阿含经》中,佛一再地交代佛弟子们要观行一切法无常、苦、空、非身,所以无我。但是这样子的叮咛,却被大部分的法师给破坏了。现在的法师们或者说:意识心可去至下一世而常住不坏。或者说:要保持禅定之中的一心,来了生脱死。等而下之者,有佛教的法师学外道说,说:虚空中的能量是不坏之法。再等而下之者,干脆学起了印度教性力派,说:修学男女双身乐空双运之中,来体会 | admin 2020-02-18 |
![]() |
那些作意观行可离欲贪?9.什么是我,为何有我,什么是无我,为何无我,如何无我?10.什么叫作一念相应慧,般若正观现在前?11.何谓声闻见道、缘觉见道、菩萨见道?12.何谓真见道,相见道?13.何谓声闻修道、缘觉修道、菩萨修道?14.何谓般若根本智,后得智,如何修学?15.何谓生忍、法忍、无生忍、无生法忍,如何证?16.何谓菩提,菩提有几种,如何得?17.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萨 | admin 2020-02-18 |
![]() |
一般来说三昧可以概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属于禅定的境界,第二种是属于观行以后产生的智慧境界。今天我们要谈的主要是智慧三昧的部分,也就是说,对于这个观行的内容能够心得决定,使得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而不退转。我们先来看这个三三昧的意思:三三昧包括空三昧、无相三昧,还有无愿三昧。三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在《长阿含经》卷10中的开示:云何三法趣向涅槃? | admin 2020-02-18 |
![]() |
也就是,缘觉是经过了断我见、我执的过程,藉由十因缘的观行跟十二因缘的观行,然后把我见、我执灭了以后,他的苦就灭了。也就是说,声闻灭苦的方法,就是把五阴灭掉入无余涅槃;缘觉灭苦的方法,也是把五阴灭掉入无余涅槃。但是大乘菩萨灭苦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大乘菩萨怎么灭苦?我们来看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的第一段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 | admin 2020-02-18 |
![]() |
有的人会说,那我自己读书就好,自己拜佛就好,为什么我们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呢?其实善友的摄受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自己,都是局限于个人的了解;所以菩萨法不能以声闻心态来学,声闻心态会说,我自己学,自己打坐,自己断我见,观行除我执就可以了,可是菩萨法就是要跟道友一起,互相摄受;但是在互相摄受当中,不能求好为人师,不能求说,我比较行,我出来当老师,这又增长自 | admin 2020-02-18 |
![]() |
其内涵不只烦恼障见惑、思惑现行的断除观行,还有烦恼障所摄习气种子的观行灭除,因为此诸内涵甚深极甚深,与二乘声闻所说的四圣谛内涵不可相提并论。故事内容,《杂阿含经》卷15经文是这么说的: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猕猴池侧重阁讲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 | admin 2020-02-18 |
![]() |
迥异于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这个识,十二因缘里面所说的识,是在指我们众生的六识;那是因为有如来藏,储存了过去世所造作的无明,所留下的身口意行的业种,以及六识的业种,所以才会有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十二因缘法的这样子的观行;所以十二因缘法的观行,必须要依止着十因缘法:识缘名色这样子的如来藏的教示,才能够确立十二因缘法。这一部分,如果 | admin 2020-02-18 |
![]() |
实修涅槃之方法论,已经散见于拙著诸书之中,是故二乘法中之四念处观、七觉支、五阴之无常、苦、无我等观行内容,六念、五停心观、一切处观……等,皆不在此书中说,唯直述涅槃之理,令得远离邪见、导归正道。读者若欲深入了解实修之法者,应当另于《阿含正义》、《识蕴真义》、《心经密意》与《宗门正眼》等公案拈提诸书,及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 | admin 2019-11-22 |
![]() |
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终能具足现观非安立谛三品心而至十回向位满心,方始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相见道位功德至此圆满,然犹未入地。此时思 | 三摩地 2019-11-22 |
![]() |
此七住位菩萨所证的无我观,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 七住菩萨却是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它的常住而不曾剎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我性;由这个实相心,再来返观六识与 | admin 2019-11-03 |
![]() |
于是,在不断地弘传解说下,密意尽洩而众生在没有观行体验之下,最后也不信密意的真实性,没有人愿意参禅体验而使得佛法灭绝,是为正法灭尽之原因。众生为什么不愿参禅体验呢?就是因为没有菩萨种性,对于三宝的淨信不足,不愿意单纯地信受三宝是清淨无欺的,不顾意单纯地相信确实有如来藏可以实证而真诚修行,也不愿意修正自己原来自私染污的心性。因此,真正利益众生,就是要 | admin 2019-09-13 |
![]() |
如果众生没有先对五阴作观行,没有先断除我见,没有参究的过程以及领受真如自性的体验,加上多世所熏习的善根慧力,而只是经由别人来明说如来藏的密意,那么听闻以后,由于没有功德受用,不能够生起现观,也不能改变心性,往往不但会不信受佛戒,甚至不信因果而欺师灭祖无恶不作;因为只看重佛法密意的内容而不重心性的转善,所以缺乏解脱功德而仍然看重世间的名闻利养;因为只 | admin 2019-09-13 |
![]() |
讲深法可以带来巨大的名利,正觉的实证观行方法都是秘密,可以换钱的。在正觉学过的刘灿梁出来开班,每人收2.8万。他并没有加入正觉,正觉毫无办法,只能批判刘灿梁盗法,批判他讲的法义。 生如,惟护,花某山那帮孙子就以为导师批评乱讲深法是出于私心垄断佛法。这些傻X不知道乱讲意根深法会害死人的,讲错了是有大罪过的。当然正觉萧导师也没敢讲的太多,怕因缘不 | admin 2019-09-09 |
![]() |
正信的佛弟子都应该要知道,二乘行者因为深信佛语的缘故,知有涅槃本际常住不坏,所以依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法,于蕴处界等生灭无常的世俗法上观行,是故二乘圣者唯证诸法生灭之空相,实证蕴处界等法皆是无常故苦、空、无我;其中最重要的是,确认觉知心意识无常故空,永不再认取觉知心意识为真实我(诸法之本源),如是方能断我见;复又进观处处作主之意根第七识 | admin 2019-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