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知前三饶益有情。后三对治一切烦恼。前三饶益诸有情者。谓诸菩萨由布施故。摄受资具饶益有情。由持戒故不行损害逼迫恼乱饶益有情。由忍辱故于彼损害逼迫恼乱。堪能忍受饶益有情。后三对治诸烦恼者。谓诸菩萨由精进故。虽未永伏一切烦恼。亦未永害一切随眠。而能勇猛修诸善品。彼诸烦恼不能倾动善品加行。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从饶益有情、对治烦恼中,来修集见道所需要的福德资粮,在十住位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真实善知识,接受真实善知识的教导。对于因果的内容,除了于信位信受三宝、信受因果以外,在住位更要能够了解因果内容的差异,例如布施所种的福田及果报的差别,会因为是贫穷田、或者是报恩田、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世间法的田、或者是出世间法的田而有所差异!所以菩萨在住位所修集的布施内 | admin 2018-07-21 |
![]() |
克勤圜悟禅师多有此类开示于学人者:既得旨(证真如妙旨)之后,绵绵相续管带,令无间断,长养圣胎;纵逢境界恶缘,能以正知见定力融摄之,打成一片……当平持此心,无我人、无爱憎、无取舍、无得失,渐渐长养三十、二十年,逢顺违境得不退转,到生死之际自然翛然,无诸怖畏,所谓‘理须顿悟,事要渐修’……却须先悟了本来,明见‘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菩萨戒可概括为三聚净戒: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摄律仪戒),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摄善法戒),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饶益有情戒)。故菩萨戒函盖而又超胜于声闻戒。大乘出家学人虽兼持声闻戒,然应以菩萨戒为最终依止。《大唐西域记》卷四载,德光论师面见弥勒菩萨,自恃是出家比丘,坚执声闻戒,不肯礼拜现在家相的弥勒菩萨,由此失去了闻法证果的机会,学人不可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我们才要发四弘誓愿,才要持守三聚净戒: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四弘誓愿;还有三聚净戒----饶益有情戒,然后摄善法戒,摄律仪戒。这些都是为了成佛而准备。所以说,这时候还要将一切的功德回向愿求极乐佛国,这个回向发愿的这个功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要养成习惯,就是说我们在平常有所做的少善根福德,就要回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既微细难防,复于摄善中尝行于少分,况饶益有情乎?且世间泡幻,身命何可留恋哉!”[意思是说,菩萨戒中的摄律仪戒,与我过去所受的声闻戒,都是讲止、持、作、犯,但是在篇幅长短、戒条增减、支(枝末)本(根本)通(相同)别(差别)、制戒用意等方面,颇多不同。既然摄律仪戒中的这些复杂的规定细微难防,加上摄善法戒中的种种要求,能实行的也很少,更何况修持饶益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饶益有情去也。卓一下召大众云。一尘已破。大经卷已出。有顿有渐。有权有实。有半有满。有中有边。有理有事。有果有因。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尽在里许。诸人还信得及么。若信得及。出三界越苦海。尽未来际悉得受用。若信不及。释迦老子却入拄杖里去也。乃举起云。若唤作释迦老子。又是拄杖。若唤作拄杖。又是释迦老子。释迦老子穿过拄杖。拄杖穿过释迦老子。正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