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也就是说,会于所发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无法心得决定了,那就进不了初住位,更谈不上开始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过程。所以受净三归依的福德,是很殊胜的;而自坏三归依,坏他净三归依的果报,相对而言就可以明白会是怎么样一个状况。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33集无常品》章正钧老师 (原标题:玉皇大帝(释提桓因)也不能出离六道轮回!)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如来藏才是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的所依,所以如来藏法就是诸佛。如果有人破坏如来藏这个释迦世尊的,例如: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说如来藏是外道梵我、神我思想的复辟,就是告诉大家,如来藏是不可知、不可证的虚妄法;那么学佛人听了之后,对于学佛首要,就是悟入第八识如来藏就会产生怀疑,甚至连佛陀开示如来藏妙义的真实都不信受,不能心得决定,就不愿意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这个时候所得的福德,已经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够理解的了;然而菩萨从初住位开始,一直到圆成佛道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每往上进一个阶位,所应修的福德就越来越深广;同时还有一种状况,就是说一世又一世所修的福德,刚开始多分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越到后面,反而是多分为了众生,乃至是完全为了众生。这就好像民间一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试着想想看:若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这个时候所得的福德,已经不是一般人之所能够理解的了;然而菩萨从初住位开始,一直到圆成佛道的三大阿僧祇劫之中,每往上进一个阶位,所应修的福德就越来越深广;同时还有一种状况,就是说一世又一世所修的福德,刚开始多分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越到后面,反而是多分为了众生,乃至是完全为了众生。这就好像民间一般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试着想想看:若不是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修福还是不够的,到了等觉位中还要整整一百劫来修相好:专门修内财与外财的布施。等觉菩萨都还要修施,我们能不修吗?连世尊成佛以后都还在修施,所以佛陀有一次还为阿那律尊者缝衣服呢!阿那律尊者不是眼睛瞎了吗?他的衣服破了,没办法缝,就大呼:“哪一位比丘要修福德?来帮我把僧伽梨缝一缝啊!”佛听了就说:“我来帮你缝吧!” 三摩地

2018-07-22

菩萨戒者,谓在家或出家修习佛菩提道者,为求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成佛菩提果,究竟成佛,是故受持菩萨戒,一受永受,尽未来际。声闻戒唯受一世,戒体不至后世;若到后世时,必须重受方能重获戒体;菩萨戒则是有受无舍,一受永受,随于菩萨尽未来际,是故寿终后戒体不失,穷未来世直至成佛。菩萨戒者少诸戒相,不类声闻戒之繁琐,重在心地戒之受持;即使身口无犯,若是心中犯者即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说解脱道的主要范围就是出离三界生死,它的果德就是到解脱果——阿罗汉解脱果;佛菩提道的主要范围,它是要最后成就佛道,它要历经三大阿僧祇劫,要历经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一一修学,最重要实证是要实证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这样的范围就是所谓的法本身的主要的梗概内——容,这个是第一个法智的部分。第二种义智,也就是譬如说解脱道以及 三摩地

2018-07-22

如世亲菩萨于论中说: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属福德资粮所摄,般若属智慧资粮所摄,精进则划归福慧二种资粮所摄;因为福慧二足是成佛绝对的具足要件,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故摄属精进度;同理,禅定之证得亦须长远时间方能成就。学人于事相上当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累积许多的福德资粮,当修证大乘般若的时候,才有因缘遇见真正的善知识。然末法时代真善知识难寻难觅,凡夫众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祂必须先把比较简单的二乘法拿出来说,因为二乘法只要一辈子努力去做就可以修成,但是大乘佛法,他必须走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为了要让大家信受祂所说的法的缘故,必须把二乘法先提出来说。那当祂把二乘法提出来讲的时候,这些外道他听了佛所说的法以后,他可以实证;因为他可以实证的关系,所以他就相信佛所说的这个法,确实是真实的,是可以亲证的,所以他就相信佛所说的 三摩地

2018-07-21

三大阿僧祇劫。无量时。无量月。无量半月。无量夜。无量昼日。无量念。无量刹那。无量无睺多。无量罗婆劫。断彼诸过。应知。观世自在菩萨白佛言。世尊。此诸地中诸菩萨烦恼有何等相。有何功德。愿为我说。而我应知。佛言。观世自在。无有染相生诸烦恼。无量功德生诸烦恼。应知。何以故。菩萨于初地中自性。证于一切法界。善能觉知一切法界。是故菩萨如实能知。生诸烦恼非为不知 三摩地

2018-07-21

由此可知,)佛菩提乃是菩萨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从菩萨最基本的七住明心开始,了知万法都是从这个真心出生,不能外于这个真心而有一切法出现;如是次第经历将近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后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从上面分析可知:《心经》所说的真实内涵,不离《心经》所说的心,这个心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包括了蕴处界及诸法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证此无所得心,并转依真心无所得体性,在佛菩提道路上继续用功修行,虽然示现有所得,可是仍然是无所得;最后,穷尽三大阿僧祇劫以后,得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09集《心经》到底在说什么?(四)>游正光老师 (原标题:《心经》解读之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三摩地

2018-07-21

这个三昧胜过菩萨以前所修学的种种三昧,因此菩萨乐于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因而转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于八地能够于相于土自在,于九地有四无碍,也就是有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得无量无边陀罗尼门,演说妙法无有穷尽,于九地后转入十地修行。于十地快满心时,大宝莲华王宫殿自然现前,十地菩萨进入大宝莲华王宫殿放光照耀十方世界,并从十方诸佛脚下进入。十方 三摩地

2018-07-21

由此可知,佛菩提乃是菩萨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从菩萨最基本七住明心开始,了知万法都是从这个真心出生,不能外于这个真心而有一切法出现;如是次第修行,经历将近三大阿僧祇劫,最后证得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从上面分析可知:《心经》所说的真实内涵,不离《心经》所说的心,这个心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包括了蕴处界及诸法等法 三摩地

2018-07-21

由此可知,证悟如来藏阿赖耶识,对于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历程来说,只是一个起步,何足称奇!但祂却又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是步入相见道的唯一基础,故五祖弘忍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也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所以从学佛的基础来看证悟阿赖耶识这件事,却又是弥足珍贵。------《正觉电子报009期》<从微笑浅谈末那与意识之奥妙>余瑞文 (原标题:从微笑浅谈末那与意识 三摩地

2018-07-21

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可以藉助于佛法的渐次修行,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后成就究竟佛果,所以叫作如来藏。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如来藏中,本来就已经含藏着未来成就如来果德的一切种子。佛地的无垢识真如,就是因地的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所以在明心开悟以后,还要继续悟后起修,要断尽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在断尽这二障随眠以后,所转的名称本来就是同一个第八识心体,只是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三世因果从佛菩提道来讲,它是要有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修道,当然里面有所修的因、所呈现的果报;那么所修的因、所呈现的果报,一定是自己努力所修来的这些善因,自己努力所断除的这些烦恼因,所以能呈现这样未来这种可爱的异熟果报,以及这种解脱的果报,以及最后这个成佛的果德。你如果不能深信三世因果,对于这个修证的部分,未来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什么要讲解这个主题?因为一个学佛人,如果说他修学的方式是要把妄心变成真心,或者是说他直接把妄心当成真心,用这样的修学方式不要说修上三大阿僧祇劫,即使修上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也不可能开悟,更不要说是成佛!但是很多学佛人,他其实是落入这样的状态,但事实上他并不知道,因此努力修学了一辈子,但是却一无所获。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讲这个主题。那么其实想要把妄心变成真 三摩地

2018-07-21

」,这是用心之处啊!而才会有点答案要说,便被说不是,所以这样才是参学,众菩萨何不想想,如果您真的有答案,为何一下光景,便被遮止而说不是,机锋不是以伶俐心去猜测的,那种有何受用啊!所以真正破参而了解机锋的人,是因为他很早就生起疑情,只不过模模糊糊,不怎么清楚,等到那个时节因缘到了,就都知道了,这下子的深刻和理悟会很彻底,到了以后,随时随地都会想起来当 三摩地

2018-07-21

 «上一页   1   2   …   3   4   5   6   7   8   …   9   10   下一页»   共194条/10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