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通讯报名自誓三归依仪轨 2021年01月修订归依程序(请于佛前自誓):一、礼佛请师(上香)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二、香赞(合掌)性觉灵明寂照眞常昔迷今悟露堂堂三宝是慈航一瓣心香归礼法中王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合掌念诵一卷》四、顶礼证明归依胜义菩萨僧上平下实菩萨《三拜》《长跪合掌念诵》祈请大德:慈愍弟子○○○( | admin 2021-06-08 |
|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菩萨戒三聚淨戒持一切淨戒,无有一淨戒不持修一切善法,无有一善法不修度一切众生,无有一众生不度竭诚邀请每年在台北正觉讲堂皆举办「三归依暨五戒」上品戒大典,归依大乘菩萨胜义僧平实导师;受持戒律生大福德,竭诚欢迎十方佛子参加,开启成佛之道的殊胜法缘。正觉同修会依据佛的开示:「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 | admin 2021-01-18 |
|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躄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 | admin 2020-07-30 |
|
![]() |
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佛陀开示说:现在十方诸善逝,具修三聚净戒因,永断生死苦轮回,得证三身菩提果,超越生死深大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另外,像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莲修起信录》卷六)或者说:欲知过去因,当观现在果;欲知未来果,当观现在因。(《法苑珠林》卷五十六)以上这些古德劝化信众深信三世因果的偈 | admin 2020-07-23 |
在修行的部分,是分别依:取相戒、十无尽戒以及三聚净戒来持戒。什么叫三聚净戒呢?三聚净戒就是修一切善法戒、摄一切律仪以及饶益一切有情戒。也就是说他要修一切善法,所有善法都要修;而且要摄一切律仪,所以会遵守佛的戒律,因而不会造作诸恶;另外还要饶益一切有情,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所以他是从自利利他,一直到成佛;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佛一定要受菩萨戒的道理 | admin 2020-07-06 |
|
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戒相虽因依据经论而有小别,然依精神主旨而论则无差别,故可归纳为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尽未来际受持十重戒,永无违犯;二、摄善法戒——尽未来际修学一切善法,于一切深经及所未闻法,无所畏惧,无有一善法不修学者;三、饶益有情戒——以四摄法饶益有情,救度有情置于佛法之中。若有佛子欲求成佛而 | admin 2020-06-08 |
|
![]() |
”因为菩萨有种种根器的差异,也有种种相应的无明烦恼,修证上也有种种层次的差别,因此需要以种种善法来摄受众生;包括以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来接引初学佛者;乃至以三十七道品、各种三昧、六度法门等,来教导各类有缘佛子,这样才能摄受广大佛土,也才能吻合菩萨三聚净戒的摄善法戒,也就是应修学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学。菩萨因为这样的关系,就能够快速庄严菩提 | admin 2020-02-20 |
![]() |
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不是四归依。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观经》所讲的观想念佛,只是一个工具,并不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佛陀开示说:现在十方诸善逝,具修三聚净戒因,永断生死苦轮回,得证三身菩提果,超越生死深大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另外,像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莲修起信录》卷6)或者说:欲知过去因,当观现在果;欲知未来果,当观现在因。(《法苑珠林》卷56)以上这些古德劝化信众深信三世因果的偈语,相 | admin 2020-02-20 |
![]() |
为什么这么说?假如是可以每隔一周熏习一些正知见,然后回到家里面以后,思惟它的意涵、开遮等等;并进一步观察说,是不是可能在生活上产生一些影响,包括自己能不能真正的受持,自己受持以后,对家里面的人影响又是怎么样?乃至如何是不侵扰众生,哪里又是对众生是有益的?进一步说,三聚净戒为什么又称为净戒?这样等等的都思惟下来以后,乃至熏习了三、四个月以后,不但因为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戒又名三聚净戒,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持这三聚净戒呢?第一,对于律仪戒来说,我们要用持一切净戒,无有一净戒不持的精神来持。譬如说,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对于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违犯;因为法律是生长在同一国土里面的众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菩萨怎么可以去犯这种大家所能接受的低水准的行为呢?再来说,你也不可以做违反道德的事情,譬如说随地 | admin 2020-02-19 |
![]() |
实践这三者的同时,依然是不离开原来的发心,甚至是更加坚定,然而随顺一世世菩萨的因缘,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的区分,也是随菩萨示现而施设;就这样圆满三聚净戒,圆满了在家戒、出家戒,其最终的果证就是成佛,此时当然就是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完成了。最后还是要借着世尊所说的:汝观我形,不奉我戒,虽云见我,我不见汝也;去我万里、奉行经戒,此人则为 | admin 2020-02-19 |
![]() |
佛教所讲的四不坏信戒是说,佛弟子应当:归依十方一切世尊,归依诸佛了义究竟正法,归依十方大乘贤圣菩萨僧,归依菩萨三聚十重戒;也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以及受持菩萨戒。所以佛教有四不坏信与四不坏净,也就是佛弟子对佛法僧戒的四种坚固信心,不是四归依。也许有人要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的观想念佛,是观想成佛吗?不是!《观经》所讲的观想念佛,只是一个工具,并不 | admin 2020-02-18 |
![]() |
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为慈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善 | 三摩地 2019-07-20 |
![]() |
但菩萨修行不仅止于如阿罗汉修证解脱道之只断烦恼现行,还要断尽烦恼之随眠种子;更主要是在修学佛菩提道,求证大菩提果,故在世时不全在断烦恼取证“有余涅槃”上用心,也不许断尽思惑,而是一边修学道种智,一边修学三聚净戒,自度度他,累积福德,故不一定已证“有余涅槃”;但在死后出现中阴时,有能力可以取证“中般涅槃”入“无余涅 | admin 2019-06-19 |
![]() |
(拜)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大小二乘,毗尼律藏,五篇三聚,解脱木叉,十二分经,权实教典,离欲清静,甚深法宝,谨运一心,归命顶礼。(拜)弟子某甲一心奉请: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贤护,清静海众,诸大菩萨,律藏会上优波离尊者,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传南山宗诸大律师,唯愿不违本誓,降临法坛,证明受戒。(拜)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光明会上,寄位诸天,梵释四王,天龙八部 | admin 2019-05-05 |
![]() |
为什么这么说?假如是可以每隔一周熏习一些正知见,然后回到家里面以后,思惟它的意涵、开遮等等;并进一步观察说,是不是可能在生活上产生一些影响,包括自己能不能真正的受持,自己受持以后,对家里面的人影响又是怎么样?乃至如何是不侵扰众生,哪里又是对众生是有益的?进一步说,三聚净戒为什么又称为净戒?这样等等的都思惟下来以后,乃至熏习了三、四个月以后,不但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菩萨戒汇归为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也就是要履践归依三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当然是整个修学佛菩提、行菩萨道的三大阿僧祇劫都应持守,否则就退转为声闻、缘觉的二乘解脱道,只求自己解脱入涅槃的自了汉,甚至又退回世间凡夫去了。其次要说明的是,菩萨是依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样可以舍戒。受菩萨戒之后,只有犯戒但不会失戒,直至未来际都跟随着我们,唯除犯十重戒。诸位已明心见性或尚未明心见性的人,若已受过菩萨戒也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七、持三聚净戒的精神菩萨戒又名三聚净戒,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持这三聚净戒呢?第一,对于律仪戒来说,我们要用持一切净戒,无有一净戒不持的精神来持。譬如说,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对于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违犯,因为法律是生长在同一国土里面的众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菩萨怎么可以去犯这种大家所能接受的低水准的行为呢?再来说,你也不可以做违反道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