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戒以心为戒,非如声闻戒以身为戒;戒相虽因依据经论而有小别,然依精神主旨而论则无差别,故可归纳为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尽未来际受持十重戒,永无违犯;二、摄善法戒——尽未来际修学一切善法,于一切深经及所未闻法,无所畏惧,无有一善法不修学者;三、饶益有情戒——以四摄法饶益有情,救度有情置于佛法之中。若有佛子欲求成佛而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十大受的内容,仍然是菩萨三聚净戒所函盖的,不外于菩萨所受的三聚净戒。三聚净戒是:摄律仪戒、摄有情戒、摄善法戒。接着我们就来了解她的十大受。她说:“世尊!我从今日开始,乃至将来成就究竟菩提的时候(也就是将来成佛时),于所受的戒,不会生起违犯的心来。”然后就继续再讲第二个愿戒。这第一个愿戒,其实就是一个总相,它是最困难的;这个戒也是我们讲 三摩地

2018-07-22

再引一段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开示给您参考:【若能修证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应受如来三聚戒,若欲如法受戒者,应当忏罪令消灭。起罪之因有十缘,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 三摩地

2018-07-22

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 三摩地

2018-07-22

七、持三聚净戒的精神菩萨戒又名三聚净戒,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来持这三聚净戒呢?第一,对于律仪戒来说,我们要用持一切净戒,无有一净戒不持的精神来持。譬如说,十重戒你要去持,但是对于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你也不可以去违犯,因为法律是生长在同一国土里面的众生所能接受的最低行为标准,菩萨怎么可以去犯这种大家所能接受的低水准的行为呢?再来说,你也不可以做违反道 三摩地

2018-07-22

再引一段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开示给您参考:【若能修证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应受如来三聚戒,若欲如法受戒者,应当忏罪令消灭。起罪之因有十缘,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部分需要注意,因为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无顾时间,对于忙到很晚才进食长养道器是常见的事,然为维持色身的正常运作,故多不受过午不食戒,而是以三聚净戒中的「饶益有情戒」作为戒之总持之一,亦为主要依持戒之一,故需明白大、小乘戒律的前提与目的,切勿误会而惧于持戒、畏于受戒,当以智慧简择戒律的合宜与内涵,勿因误会而丧失七圣财中「戒财」之成就,这对佛弟子来说甚为 三摩地

2018-07-22

大众顶礼八关斋戒证明师上○下○和尚三拜!《维那白:大众长跪合掌念诵》:(维那起腔)祈请大德:慈念○○○(自呼己名),为作八关斋戒证明师;我依大德故,得受八关斋戒,由大德慈愍故!《顶礼一拜》3、(维那白)问遮难4、(维那白)请圣证明(和尚独自唱诵香花迎,大众从香花请开始接着唱诵)香花迎!香花请!○○○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三摩地

2018-07-22

再引一段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开示给您参考:「若能修证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应受如来三聚戒,若欲如法受戒者,应当忏罪令消灭。起罪之因有十缘,身三口四及意三,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 三摩地

2018-07-22

顶礼证明皈依胜义菩萨僧上平下实菩萨《三拜》《长跪合掌念诵》「祈请大德:慈念○○○(自呼己名),为作三皈依证明师;我依大德故,得受三皈,成三宝,由大德慈愍故!」《顶礼一拜》请圣证明香花迎!香花请!○○○一心奉请: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惟愿慈光摄照,哀愍下情,满 三摩地

2018-07-22

那刚刚也有说到了,这个胜义僧主要重点在于他只要证得小乘的初果以上,乃至大乘他明心见道了;虽然这样子的有情,是在家相、是居士相,他不剃须发、不着染衣,他虽然不得受一切出家的别解脱戒;因为对大乘来讲,声闻、缘觉所受的这一些戒,这些戒律都不是真实能够成就佛道的所谓的三聚净戒、大乘菩萨戒,所以说它们是别解脱戒。一切羯磨、一切的法会,就是只限于比丘当中,为了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为慈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善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戒可概括为三聚净戒: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摄律仪戒),修一切善法无一善法不修(摄善法戒),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饶益有情戒)。故菩萨戒函盖而又超胜于声闻戒。大乘出家学人虽兼持声闻戒,然应以菩萨戒为最终依止。《大唐西域记》卷四载,德光论师面见弥勒菩萨,自恃是出家比丘,坚执声闻戒,不肯礼拜现在家相的弥勒菩萨,由此失去了闻法证果的机会,学人不可不 三摩地

2018-07-21

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 三摩地

2018-07-20

此外,见道之人因已有道共戒,故以三聚净戒尽未来际受菩萨戒即可。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 三摩地

2018-07-20

所以我们才要发四弘誓愿,才要持守三聚净戒: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四弘誓愿;还有三聚净戒----饶益有情戒,然后摄善法戒,摄律仪戒。这些都是为了成佛而准备。所以说,这时候还要将一切的功德回向愿求极乐佛国,这个回向发愿的这个功德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我们平常要养成习惯,就是说我们在平常有所做的少善根福德,就要回向 三摩地

2018-07-20

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 三摩地

2018-07-20

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也。”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正确、恰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 三摩地

2018-07-20

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即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现色,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 admin

2018-07-19

便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为菩提。回无明为大智。便恁么去。犹是止啼之说。未为究竟。且究竟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喝一喝示众。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隔山人唱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遂举拂子云。这个只是牦牛尾拂子。不得作是非逆顺商量。作么生识。作么生测。良久云。无人过价打与三百击禅床一下示众。入 三摩地

2018-07-19

 «上一页   1   2   …  3   4   下一页»   共63条/4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